“互聯網+”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鏈接一切的新生態.如今,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全程數字化、網絡化已不再是趨勢,而是現實。面對突飛猛進的新技術、面對學術交流的新需求、面對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有必要重新審視學術期刊在互聯網時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通過對“互聯網+”時代學術交流的特征研究,重新定位學術期刊應發揮的作用,對學術期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學術期刊是一種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專業化學術研究內容。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等形式的文章為主,展示研究領域的成果.“互聯網+”時代的學術期刊應該是貫穿于學術研究、學術評價、學術傳播、學術傳承全部過程的有組織的外向型交流支撐平臺,應該是結合了現代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管理與存儲技術的數字化創新科研工作的有效組成部分。
2.學術期刊是傳播創新成果、傳承創新思想、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繁榮創新文化、凝聚學者群體的重要陣地,是科研事業和出版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與傳統學術期刊的融合,奠定了網絡學術傳媒的物理世界基礎,又使傳統紙質學術期刊在挑戰中走出傳統的局限,在兼容的創新中重塑傳統紙質學術期刊的機體,延伸其發展空間[14]。
3.學術期刊在互聯網時代,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具備知識生產與加工能力、知識存儲與傳播能力,本著使科研更開放、更有效的目的,發揮知識服務平臺的功能,從單個流程節點向全流程擴展,從“龍頭”、“龍尾”環節性角色演變成支撐整個科研“一條龍”的集知識采集、驗證、交流、、存儲、轉化等服務一體化的平臺,實現科研全流程的融合,服務現代科研。
4.在“互聯網+”時代,隨著學術交流模式向社會化、網絡化、社交化的轉變,學術傳播的外延也隨之擴大,在當代更容易通過學術社交媒體、公眾社交網絡,實現學術與科普的融合。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絡學術新聞頻道等形式,一些期刊已經實現了快速向社會大眾傳播近期研究成果、提高學術成果社會影響力、推動學術交流和成果的應用轉化的目標。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