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騰訊公司的《2017年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9月,活躍微信公眾號數量高達350萬,較2016年增長了14%。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微信公眾平臺的蓬勃發展,各行各業紛紛開設公眾號尋求企業新發展,為用戶提供購物、教育、學習、出行等各方面的便捷化服務。許多學術期刊也主動迎接新媒體時代的挑戰,開設期刊微信公眾號,擴大學術的社會影響力,為作者、讀者、審稿專家等用戶提供移動交流平臺,促進期刊社各項服務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地運行。為此,有關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研究也隨之增多,不少專家學者格外關注各類學科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發展現狀及運營模式,尚缺乏對期刊微信公眾號這一主題已有研究的系統考察,故本文旨在通過梳理國內學者對于期刊微信公眾號的主題研究成果,總結已有研究的特點,預測未來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研究趨勢。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筆者以中國知網(CNKI)為檢索工具,以“期刊微信”為“篇名”檢索詞進行模糊查找,并通過篇名及內容判別剔除與期刊微信公眾號相關度不大的文獻,最終得到2013—2018年有關文獻249篇,與林培德等(2016年)檢索所得54篇論文相比,期刊微信公眾號這一主題研究的文獻累計數量明顯大幅增加。進一步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對文獻研究的數量、來源、對象及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從現象逐步深入問題本質,幫助讀者系統把握期刊微信公眾號的主題研究脈絡。
3.文獻研究數量分析
文獻年代分布情況計量可以系統地反映某一學科領域產生、發展與成熟的過程,有助于讀者了解和把握該領域研究的發展歷程,并揭示其發展趨勢。2013—2018年期刊微信公眾號研究數量按年代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研究起步于2013年,發文量僅有2篇。微信5.0版本于2013年8月后,微信平臺新增了一些重要功能,隨后甘嵐于2013年9月敏銳地發現并提出了新功能對于雜志運營的一些啟示,同時還指出期刊實現微信平臺運營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同年12月,梅陽結合《施工技術》期刊微信平臺的建設經驗及推送案例,指出開設微信公眾號對于傳統期刊轉型具有重大優勢。2014—2015年是期刊微信公眾號研究的快速發展時期,文獻研究數量增長率較大。在此后兩年文獻研究數量仍呈現不斷上升狀態,并于2017年達到峰值,約占累計文獻總量的33%。但由于本文的樣本采集時間截止于2018年6月,沒能反映出2018年全年的文獻研究數量,但從折線的整體走勢來看,2018年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文獻研究數量還會繼續增加。
4.文獻來源分析
從作者來源看,及時作者在論文選題及撰寫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僅研究論文及時作者的發文情況。經統計,發文數量排名前3的作者依次為冀芳、趙文青、徐小敏(與喻菁并列),分別6篇、4篇、3篇。尤其是冀芳于2016年連續5篇,可以被認定為該主題研究的高產作者。從期刊來源看,這249篇論文總共刊發在85種期刊(不計重復出現的期刊)上。發表篇數最多的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該期刊從2014—2017年持續關注這一主題研究并始終保持平穩產出的狀態,累計發文34篇;其次是《編輯學報》,共載有論文29篇;此外,《傳播與版權》《學報編輯論叢》《科技與出版》《新媒體研究》等期刊發文數量也相對較多,均在10篇以上,其中《傳播與版權》是最早關注期刊微信公眾號研究的期刊。整體看來,這一主題研究論文大多集中在編輯出版類期刊,這些期刊在擁有一定規模研究群體的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針對這一主題進行創新研究,是推動國內期刊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展的主要力量。
5.文獻研究對象分析
統計發現樣本論文主要涉及某一學科領域、某一特定期刊或某一數據庫。其中,有22篇論文選擇某一種特定期刊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歸納分析該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從局部深入整體,為整個期刊微信平臺的建設和運營提出建議。如李小蘭等通過分析《棉紡織技術》這一期刊公眾號運營中存在的優點與不足,引發了對紡織類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的深入思考;楊臻崢等以《藥學進展》辦刊實踐為例,介紹了微信平臺在期刊塑造品牌和提升影響力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周華清通過對“學術中國”微信公眾號的個案進行數據分析并總結其運營思路,為國內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提供參考。文獻研究對象還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有關醫藥醫學、高校學報、農業科技類期刊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多,分別為16篇、11篇、6篇;而新聞傳播、編輯出版、法學、林業、體育等領域期刊的研究相對較少。如王曉蘊等探討了醫學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建設現狀及發展策略,以期加速醫學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發展;冀兆鵬具體分析了高校學報微信公眾號建設與發展現狀,為高校學報實現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金會平等發現影響農業期刊微信公眾號用戶黏性的主要因素為:體驗需求、服務需求和推送內容,為農業期刊微信公眾號提升用戶黏性指明了方向。此外,還有學者對某一數據庫來源的期刊微信公眾號進行研究,如王寶英考察了CSCD來源期刊(2015—2016年)微信公眾號的開設及運營現狀,并分別從對話框、消息推送、分類導航、“分類導航+消息推送”4種情形進行分析,以期為國內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提供參考;冀芳等采用普查法統計并分析了CSSCI來源期刊(2014—2015年)微信公眾號的相關數據信息,提出優化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的實施策略。
6.文獻研究內容分析
目前,有關期刊微信公眾號的主題研究正處于不斷細化、不斷探索的階段,從最初論述微信平臺運營優勢到分析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現狀,再到微信公眾號功能服務的個性化探討,眾多專家學者不斷跟進新媒體時展,確定新的研究方向。調查發現,研究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現狀和建設策略的論文數量最多,有關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版式設計、頭像、推送內容、H5、選題等方面的研基于文獻分析的期刊微信公眾號現狀研究文獻研究數量。如周丹等明確指出了期刊微信公眾號文章排版的注意事項,以引起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注意,從而使文章版式設計盡可能地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付麗萍等提出期刊微信公眾號推送品質內容的創作思路,指出要以品質的內容提升口碑傳播速度;張揚從“H5+微信”在期刊微信公眾號中的實際應用進行闡述,呼吁更多的期刊公眾號積極探索H5與微信相融合的新媒體模式,不斷豐富傳播形式。此外,由于期刊微信公眾號規模日漸壯大,微信公眾號的評價和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周華清通過建立期刊微信公眾平臺考核指標體系,為期刊微信平臺運營提供一定的科學方法;張夏恒等構建了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為期刊微信公眾號提升用戶滿意度提供了一定的操作依據。
7.結語
目前,國內期刊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越來越多的期刊開通微信公眾號,尋求期刊在新媒體時代的新發展。為此,有關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研究也將持續升溫,對于后續研究來說,研究對象及內容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研究對象應更廣泛,不再局限于某一學科領域期刊,可對比研究不同學科領域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發展現狀,進而發現國內不同學科領域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差異,通過取長補短、查漏補缺來實現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共同發展;研究內容應更細致深入,不再局限于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現狀,可著眼于微信公眾號的建設、運營、維護、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同時也應緊跟時展,探索期刊微信公眾號在新環境下的運營模式,幫助期刊順利實現數字化轉型。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