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電影音樂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56個民族,所以說我國的民族音樂不僅多而且各具特色,我國民族音樂經過歷史的洗禮更具特色,留下了其中的精華,更有與外國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使其不斷與外國文化相融合,吸收并改進了原有的不合理的元素,可以說現在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華傳統音樂,取材于人民群眾,又包含了西方的民族風情,它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物,有戲曲、民歌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電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視聽,既保證了畫面的美感,但也表現出了強烈的聽覺強度,從而使電影的音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影片的整體效果。電影音樂源于傳統的民間音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傳統音樂為電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具有民族風情的音樂為電影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電影中每一個經典素材的塑造,都取決于音樂效果,電影和音樂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二)民族元素在電影音樂中的體現
電影中的民族元素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在這里我們只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
1、戲曲
戲曲是我國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傳統藝術中獨具代表性。北京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對我國歌劇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更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新型電影與傳統戲曲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風格,更易于吸引觀眾的眼球。像是影片《霸王別姬》,其中的戲曲音樂的運用就恰到好處,京劇旋律的運轉昭示了劇中人物的命運軌跡,與其緊密相連,將劇中人物一生的轉變更戲劇化,對比影片的整體氛圍,這部電影是在電影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很好用。
2、民族歌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有其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民歌作為一種最易于表達情感的形式,自熱而然的就踏上了歷史舞臺,民歌流露出的是濃濃的地方色彩,而將我國的民族音樂簡要的分為兩部分即南北兩大塊,北方的人兼具熱情、豪放,所以民族音樂也以陽剛之氣為主,南方人與北方人不同,南方人婉約細膩,所以南方音樂以陰柔為主,在電影的拍攝制作中,選取一定的民間音樂,可以更好的表現當地的風土人情,使影片更具真實性及感染性?!陡逻_梅林》中同樣也采用了大量的民間音樂素材,真實的再現了蒙古人豪放灑脫的不羈的生活方式,其運用的長短調,使整個電影有張有弛,收放自如。
3、民族樂器
大家都知道樂器在音樂中的作用,樂器是音樂的靈魂,沒有樂器不成音樂,而民族樂器的大量使用使得電影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影片《臥虎藏龍》中將西方音樂與傳統的音樂結合在一起,既能領略到西方樂器的磅礴氣勢,又能感受到民族特色的清新之氣,兼具東西方特色的影片贏得了高票房。還另一個有代表性的是電影《十面埋伏》,他們用琵琶做主要工具,琵琶作為一種傳統的中國樂器,其音色和音質是不可否認的。琵琶曲的出現迎來了影片的開幕,伴隨著琵琶曲的節奏影片的劇情一步步的展現在觀眾的眼前,本片中琵琶曲的運用很好的表達了影片的寓意。
篇2
二、場景音樂分析
篇3
(二)搖滾樂在電影藝術中的應用
西方“搖滾音樂”在20世紀90年生了陣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并沒有影響到它的表現力,尤其是在電影中對于渲染氣氛和發泄感情的表現力。相反,搖滾音樂的發展和創新還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更加積極的效果。激情與震撼力是搖滾樂的最大魅力,當這種風格的音樂出現在銀幕上的時候,對于制造強烈的畫面,形成巨大的沖擊力具有其他音樂風格無法比擬的效果。例如美國的災難片《龍卷風》,這部電影為了突出災難給世界和人類帶來的創傷和沖擊以及天崩地裂式的場面,大量采用搖滾音樂強化主體。影片制作中邀請大量知名搖滾樂隊,將10多首不同風格的搖滾音樂做了酣暢漓淋演繹與表現,大大增強了電影的藝術效果,也更加鮮明地將電影主題強化在觀眾心中。這些“搖滾音樂”在影片中和電影中的客觀事物發出的聲音非常相似,這種“源音樂”的形式更加增添了電影的可聽性,并且這種音樂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而出現的,融合的緊湊、自然。20世紀80年代搖滾音樂風靡我國,廣大青年為它激昂的宣泄方式折服。電影也很快找到自身情節與這種音樂分割的契合點,進而出現了像《頭發亂了》這種“搖滾MTV”式的經典電影。
(三)另類音樂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
“另類音樂”最大的作用就是強調主觀感覺,在這點上表現的與流行音樂有所不同。個人欲望中的困惑與生活中的絕望成為這種音樂形式服務和表達的主題,其中不乏對現實生活的反抗。搖滾樂的思想性和挑戰性在另類音樂身上被保留和繼承下來,但它與時代的貼合又比搖滾樂更加緊密。就音樂角度而言,這種創新是成功的,它不但豐富了音樂的形式,而且又為人們感情的宣泄找到了新的途徑[4]。這種音樂形式的成功也很快被電影吸納,成為電影中一種表現形式。英國影片《猜火車》就成功地采用了各種另類音樂,將“朋克”青年的癮君子生活做了恰如其分的烘托。影片兩首曲子風格迥異,將吸毒與戒毒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在音樂的對比中表現出來。另類音樂在我國電影中的應用不是很多,這和另類音樂產生的土壤有很大聯系。目前香港電影中有采用另類音樂的先例。例如王家衛的影片《墮落天使》中采用了一種聽起來有些怪異的另類音樂,晃動的畫面和另類的音樂為導演個人風格的強化起到明顯效果。另類音樂在電影抒發感情、營造氣氛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值得我國電影人深入挖掘和利用。
二、中國特色音樂在電影中的應用
篇4
2.1薩克斯與爵士樂的關系
薩克斯的曲風是多變的,可以演奏古典樂、爵士樂等多種音樂類型。但在薩克斯的發展過程,爵士樂的身影總是緊隨其后,薩克斯與爵士樂的結合是眾多音樂愛好者無數次對比以后的選擇,被認為是最適合爵士樂的樂器。1842年,比利時著名樂器制造家阿道夫•薩克斯發明了薩克斯,并在1846年申請到了專利。薩克斯擁有較強的模仿力,變化多端的音色以及寬泛的演奏風格博得了大眾的喜愛。而另一方面,爵士樂憑借其極具動感的切分節奏,不是章法的即興演奏或者演唱為薩克斯的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薩克斯與爵士樂的組合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并被廣泛地應用到電影配樂中去。
2.2爵士樂對電影的作用
爵士樂的原創性和即興演奏使得其在電影情節更加生動、形象。爵士樂以具有搖擺特點的Shuffle節奏為基礎,常常在電影中渲染朦朧浪漫的氛圍,也可以表現出人物的活潑、俏皮、幽默等性格,從而更好地題解作品,融入電影的場景中去。例如,電影《貓和老鼠》中的主題曲《Catchmeifyoucan》中,有一段音樂由薩克斯演繹,具有荒誕滑稽的爵士味。主角在得不到愛和家庭溫暖的痛苦中逐漸將自己放逐于社會的陰暗面,這一首逗趣古怪的爵士主題,它的節奏動若脫兔、靜若處子,它的色澤時而明亮時而暗淡,它的氣氛時松時緊,充分表達了主人公的各種掙扎,與電影具體的發展十分契合。
3薩克斯爵士樂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
3.1文藝電影
薩克斯的發展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發生著變化,可以是其本身就帶有了某一時代的文化特征。而如果將其結合在電影中來,則會感覺更加真實,音樂也會更加動人。例如,著名的電影《午夜旋律》就是依照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薩克斯管愛好者們四處流亡的艱難生活為藍本,并選用次中音薩克斯管演奏家德克斯特•戈登扮演了主角戴爾•特納,這位優秀的薩克斯演奏家在電影中親自演奏了21首曲目。且每一首歌曲都從側面描繪出了主角處于某一時期、某一環境中的心理變化,而德克斯特•戈登自身獨特的際遇也讓人們不禁感嘆“他就是在扮演他本人”。從電影中薩克斯的旋律變化中我們不難看出,主人公是怎樣在掙扎、沉淪、掙脫、覺醒的過程,既悲涼又唯美,既無奈又驕傲,音樂的變化帶動著電影情緒的變動,也表明了某一時代的薩克斯文化現象。薩克斯爵士樂滄桑又悠揚,往往給電影帶來一種神奇魅力,不管過去多少年,它仍然能讓你不自覺地進入到影片的記憶中去。音樂與電影本就是記錄社會百態的藝術載體,具有真情實感、理解深刻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動人心。
3.2動作類電影
王家衛曾這樣說過“: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樂,成為一種提示,提示你身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什么樣的時代。在我自己的電影里,我會先了解這環境是怎樣,包括地理環境以及這地方會有什么聲音?所以往往音樂成為環境的一部分”,電影中的音樂對幫助影片渲染特定的環境、氣氛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當我們觀看動作類電影時,往往特殊的場景聲效和配樂能適當地撐起電影的表達效果,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電影中的發生的事,與片中的人物產生共情。例如,1996年《堪薩斯情仇》(KansasCity)中的選用各類爵士樂作為配樂,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罪惡之城的景象,薩克斯管的演奏貫穿其中,時隱時現,隨著劇情的波動在編曲上出現大相徑庭的效果。
篇5
一、電影音樂的配合原則
接受美學認為音樂在詮釋情感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或舒緩或充滿激情的音樂響起,總會讓人產生情感的帶入。電影音樂因其題材的特殊性,往往要與電影畫面相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只有在全片結束后,電影音樂才會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在播放字幕的階段以完整的形式呈現。因此,如何與畫面相配合,就成了電影音樂工作者的重要課題。大體上來說,音樂與畫面的配合可分為兩種方式,即: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首先,電影音樂常常與畫面同步,構成兩者天衣無縫的配合,從而使觀眾在試聽上形成美的享受。如影片《為奴十二年》中,黑人音樂作為黑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會出現在影片中。當埃德溫•艾普斯種植園中的老黑奴埃布拉姆在摘棉花時倒下后,所羅門和其他兩個黑奴將老人家安葬。埃布拉姆是其他黑奴口中的叔叔,他非常照顧那些黑奴小孩兒,如今他們都已成年,成為種植園中的主力。此時畫面變化為特寫鏡頭,一個老年黑人婦女的碩大臉龐占據了幾乎整個畫面,在沒有任何背景音樂的情況下,她開始了歌唱,而她歌唱的形式正是黑人的靈歌。她邊唱邊拍手打著節拍,當她唱到“roll,Jordan,roll”時,其他黑人開始跟著合唱。圍繞在老婦人周圍的黑人,每個都在拍手,并且搖頭晃腦地跟著唱,只有所羅門緊閉著嘴唇。畫面中所羅門面容悲戚,但他還是沒有開口,而背景中則是其他黑人的合唱。在這哀傷的氛圍中,所羅門的情緒無處發泄,他終于跟唱了起來。起初他只是微微張開嘴唱,漸漸地,他高聲合唱,而此時音樂中的男聲部也加入了所羅門的音色。隨著所羅門聲音的漸強,他的頭也開始隨著節奏擺動起來,直至那歌聲滑向遙遠的天空。此外,電影音樂還可以從反面對畫面形成襯托,從而形成音畫相反相成的配合方式。此種情況下,音樂所提供的情緒與畫面剛好相反。在音樂畫面的強烈反差下,觀眾體驗到帶有矛盾沖突的情緒氛圍,從矛盾中對劇情的理解更加深入,如《辛德勒的名單》。
二、電影配樂接受的立體化
接受美學認為電影配樂帶給觀眾的審美享受往往不是單一的和同一層面上的,而是立體的和豐富的。不但存在著視覺審美、情感抒發,以及精神體悟等多層次的體驗,不同的配樂形式,也能夠帶給讀者不同的審美感受。這些審美感受也并非單獨產生作用的,而體現為一種綜合的審美效應。一方面,就主題音樂來說,它帶給觀眾的審美體驗是立體性的,是超越了“純音樂”的審美體驗的。如《加勒比海盜》中,漢斯•季默的配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影片的主題音樂,每次都在主角出場或是影片到來時恰當地響起,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圍??v觀《加勒比海盜》系列影片,杰克船長無疑是其中鐵打的主角,也是對觀眾產生深深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杰克的出場一定要輔以主題音樂,這樣才有男一號的范兒。在《黑珍珠號的詛咒》中,杰克在桅桿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伴隨著主題音樂。只不過,這段音樂被精心地改編了,可以說是主題音樂的變奏版,其中加入了一些充滿諧趣的滑音,并加入了碼頭上搬運工人的嘈雜聲,以及綿羊的咩咩聲,使杰克的出場音樂充滿了歡樂。此后,凡是電影中出現浩大的場面,如壯觀的海戰等場景,主題音樂必定會適時響起。宏大的交響樂與壯觀的場景搭配得天衣無縫,使觀眾沉浸在充滿美感的視聽享受中。另一方面,除了主題音樂外,場景音樂也是電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場景音樂的作用不僅能夠提供敘事背景、烘托場景氛圍,也對影片的主題具有揭示性作用。黑格爾在《美學》中曾反復強調“靈魂中一切深淺程度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悵惘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情趣都屬于音樂所表現的特殊領域”。如《馴龍高手》中,場景音樂的表現就極其出色。不僅有力地烘托出場景氛圍,也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審美激情。當希卡普用鰻魚嚇退能噴出毒霧的丑陋雙頭龍時,他的小把戲使所有小伙伴目瞪口呆。此時,??ㄆ諡t灑地揮揮手,說自己還有事要做,就閃人了。在眾人驚愕的目光中,背景中的鼓聲響起。這激動人心的前奏,帶給觀眾歡快的情感氛圍。繼而弦樂不斷上升,使快樂的情緒進一步蔓延開來。??ㄆ諑е龊玫陌白幼分股?,而夜煞則開玩笑似的在前邊跑。終于將鞍子固定好后,希卡普駕馭者夜煞開始了飛翔。隨著??ㄆ找淮未蔚氖『鸵淮未蔚膰L試,音樂中充滿了諧趣的調調。而??ㄆ找苍诖似陂g,發現了眾多龍特有的弱點。他就利用這些弱點來對付訓練場中的龍,弄得小伙伴都崇拜不已。當??ㄆ战K于實驗成功,他和夜煞一起翱翔天際,美妙的天際之境就在??ㄆ盏纳磉?。但夜煞沖得太高,導致??ㄆ諒钠浔成纤擅?,好不容易??ㄆ罩匦禄氐搅她埍常藭r面對的是十分緊急的場面。嶙峋的怪石群峰突起,希卡普也丟掉了他的駕馭指南,憑借感覺來操控夜煞的尾部,不斷躲過驚現的場景,人與龍在這一刻融為一體,交響樂在此處也達到了。綜上所述,接受美學認為,觀眾是作品的積極解讀者和審美再創造者。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形式,格外強調觀眾的接受。電影音樂能夠豐富和拓展影片的審美空間。在電影配樂上,能夠滿足和超越觀眾審美期待,是提升一部影片審美價值的關鍵。
作者:王強 王然 單位:河北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
篇6
(二)、渲染氣氛
音樂通常具有能使觀眾產生感情的能力,通過它渲染氣氛,刺激觀眾的情緒、推動情節的發展、增強激烈的效果、控制畫面的節奏,目的是用來更加深刻地描述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完美的藝術形象。例如,作曲家們經常使用弦樂來強調浪漫和悲劇的情緒,用銅管樂來象征力量和悲傷;用打擊樂來增加懸念?!禛lory》(1989)(光榮戰役)和1976年由史泰龍編劇及主演的電影《Rocky》(洛奇)等影片就是用音樂來激發觀眾強烈的情感,以達到渲染氣氛的效果。
(三)、控制節奏
音樂可以增強或者松弛電影的節奏。音樂在幫助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時,可以使影片具有其獨特的韻律和節奏,并且變得更加有內涵,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動作片中,音樂經常加快速度或者使用緊湊的節奏,而且音量通常增強,尤其是為了配合電影中一些激烈的大動作。在電影《Heat》(1995)(盜火線)中,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所有搶劫場景中都保持著一定強度的脈沖音樂。
(四)、增加喜劇效果
在很多電影中,音樂成為增加喜劇效果的小工具。片中經常使用低音鼓、大號等樂器的演奏來加強喜劇、幽默的聲音和畫面。例如搞笑片《theThreeStooges》(三個臭皮匠)和《HomeAlone》(小鬼當家)都是用音樂來創造出喜劇效果的。
(五)、此時無聲勝
有聲電影中音樂的戛然而止或不使用任何形式的音樂,可以產生一種無聲的力量。作曲家可能創作一部電影音樂的部分是完整的沉默,而不是強烈的、震撼的音樂。電影《theexorcist》(大法師)中幾乎沒有音樂,反而增加了它的可怕的現實主義氛圍,這里體現出“沉默”的力量。在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lfredHitchcock)A的電影《NorthbyNorthwest》(西北偏北)中那段非常著名的卡里格蘭特追逐場景中,也沒有使用任何音樂,只可以聽到飛機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卻使得影片懸疑的場景增加了孤立、無助的感覺。
二、音樂在電影中運用的方式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樂是電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電影音樂,使得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產生了驚人的效果。此外,音樂可以加深觀眾對于電影所要傳達內涵的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原創、改編、挪用三種,為了實現以上目標,電影音樂創作者必須有大量的音樂積累,并可以熟練使用不同種類的音樂元素,如節奏、力度、風格、配器等等。只有這樣,音樂才能發揮其作用,有效地促進電影情節的發展。
(一)、直接使用古典音樂
在電影音樂中,并不是所有音樂都是原創的,還有一部分是直接使用了現有的音樂,最具代表的是一些古典大師的名作。在使用中可以原封不動地照搬,也可以進行不同風格地改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服務于畫面。在電影《ModernTimes》(摩登時代)中,卓別林飾演的理發師工作的片段,配樂用的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NO.5》,用舞曲的節奏配合理發師磨刀、剃須的動作,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喜劇效果。電影《2001:ASpaceOdyssey》(2001太空漫游)中用到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是迄今為止世界電影史上古典音樂現代引用最經典的案例之一。在香港電影《東成西就》、《河東獅吼》中則是對古典音樂進行改編后在影片中使用:《東成西就》中將羅西尼歌劇序曲《威廉•退爾》中的片段填詞成搞笑歌曲“我愛你”;《河東獅吼》中將奧芬•巴赫的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康康舞”填詞,均加強了影片的娛樂功能。
(二)、音樂傳達歷史背景
通過選用適當風格的音樂來創造環境氣氛,換句話說,導演和作曲家在電影中使用與特定時間和地點相匹配的特定風格的音樂,用來說明時間和地點,傳達歷史背景。音樂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在電影《TheMission》(戰火浮生)中成功地使用南美音樂主題來幫助創建背景、營造氛圍。電影《ColdMountain》(冷山)的音樂汲取了美國在南北內戰期間的民間音樂,反映出電影中的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希臘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電影配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ladeRunner》(銀翼殺手)中創作出未來音樂的幻想,巧妙地與主題呼應。
(三)、音樂配合畫面動作
音樂經常模仿屏幕上的動作。例如當一個物體從高處跌落,音樂這時就模仿性地創作出從高到低的旋律走向。這種和動作共同發生的音樂被稱為“并行音樂”,也被稱為“凸顯”出行為的音樂。在電影啊《Jaws》(大白鯊)中,當大白鯊潛入海底,音樂也伴隨著下行的旋律。并行音樂最早出現在迪斯尼的動畫電影《SteamboatWillie》(威利號汽船)中的“米老鼠”的角色中,因此,平行音樂還有個綽號叫“米老鼠”。
(四)、音畫統一對應方式
電影音樂可以使用主題的方式和電影統一。一個特定的主題可以和一個特定的人物、地點或者主要環節緊密地結合,并且多次重復并貫穿在電影中,由此使得觀眾在電影事件和音樂之間產生聯系。當不同音樂動機配合不同人物、事件等貫穿在整部電影當中,它將電影與音樂巧妙地合二為一。電影音樂創作大師約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在他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主題音樂創作法成為其重要的創作特點,用不同主題連接不同人物及情節,使得音樂與電影完美結合,代表作有《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單)、《StarWars》(星球大戰)、《JurassicPark》(侏羅紀公園)、《E.T.》(外星人)等等。
篇7
音樂的產生首先是由物體(樂器)的物理震動產生聲波,再被人的聽覺神經接受從而產生心理反應。所以,這里要將電影音樂暫時還原為音高、節奏、旋律和音色四個音樂的基本構成要素。音高(pitch)是一個典型的聽覺系統模式認知切入點,音高感覺受制于神經活動[1],隨著頻率的上升,音高開始發生變化。此外,是否有明確的音高決定著聲音間的差異。人腦對音樂的感知最早是從額葉背外側皮層后部以及顳平面的神經反應開始的,隨后由大腦右側負責認知旋律(melody)輪廓的輪廓編碼(contourcode)和間隔編碼(intervalcode)以及上顳回對音樂的腦反應進行傳導。不同的音高相互重組與搭配,組成了各種旋律類型。然后,處在人腦雙側上顳區以及左下頂葉與右額蓋部位通過神經對音響時間長度的辨別而產生的音樂感知,從而產生由每一層震動值的時長決定、通過對時間長短的控制來形成音樂奏唱時的節奏(rhythm)效果。最后由人腦右顳葉對音樂中的音色做出反映,辨別樂器與色彩效果。[2]當音樂的發聲體(樂器或聲帶)開始產生摩擦震動而產生聲波時,各種聲響音色出現而形成一個或多個具備音高特征的單音,這些不同音色與音高的單音不斷組合、重組、再組,便形成了旋律。
1.2人體的接收方式與心理產生
在人體眾多感官神經中,由于視覺、聽覺、和嗅覺最接近腦中樞而被稱為“高級感官”。當“三覺”中的任何一覺接收到外界信息時,會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傳導入人體神經“司令部”——腦部中樞神經。在觀看電影并聆聽片中音樂時,人們通過視覺對視頻色彩等信息進行采集,同時通過聽覺接收語言和音樂進行復合的神經感知,而后將搜集到的各種信息后直接傳到腦神經中樞,再從每條相關神經通道傳向身體各處,匯總在有著五臟“將軍”之稱的心臟處。當心臟收到大腦“指揮部”的“通知”后開始對人體周身的各個系統“發號施令”,從而產生心理的情緒與情感反應。
2情緒與情感反應
情緒(emotion)包括思、喜、悲、恐四種基本類型,分別由腦部與杏仁核相連的右海馬旁回、腹內側前額皮層、左眶和中背外側額皮層、包括杏仁核在內的左/右內顳區域相關[2]。情緒是指“個人對其所認識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體驗,包括所有在主觀上體驗到的、負載著情感的、有意識的心理狀態,并總是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的生理反應?!盵3]。情感(feeling)與情緒看似一樣,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其實不然,情感是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較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4]簡而言之,情緒是人們在短期內對某件事物或者情感產生的共鳴,而情感是在某種情緒產生多次后而引發的更加穩定長久的態度體驗。下面以中、韓兩國合拍的影片《雛菊》中的音樂配置為例。故事情節是圍繞著年輕的女主人公、帥氣警察和冷峻殺手三人間的愛情故事展開的。音樂開篇時優美輕快的鋼琴旋律在弦樂的和聲襯托下突出了女主角惠英的單純可愛與浪漫的藝術氣質,使觀眾瞬間接受和喜愛她;大提琴的音色低沉而憂郁,所以在本片中被用在惠英第一次受槍傷時的主奏樂器,同時也為深愛著惠英并為惠英的受傷而悔恨、自責的青年警官鄭勇默默的代言;暗戀惠英的殺手“情人”出現時,深邃的單簧管音樂常伴前后,同時還有殺手喜愛的西方古典名曲。而在殺手執行任務時,音樂則出現類似進行曲節奏型的弦樂鋪墊和聲層,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鼓點為主奏,突出緊張的情緒。每當觀眾聽見這種音樂出現時便知道殺手又要行動了。而在三人情感矛盾疊置的時刻,弦樂以緩慢的切分音節奏配合單簧管小調色彩的旋律主奏,充分烘托三位主人公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當劇情進入最后的情緒階段即惠英第二次中槍倒地時,音樂是以女聲演唱的歌曲來替代當時已不省人事的惠英表達自己渴望真愛的心情。溫婉而舒緩的旋律配合畫面在惠英中槍前的靈動女孩兒形象及中槍后的場景對比,加倍了觀眾對惠英的同情心理而產生悲傷憂郁的情緒。而故事結尾的畫面采用了前呼后應的藝術手法,解開了開場時同場景的一個謎團,卻是讓觀眾有恍然大悟的心理感受。緊接著又重復不久前的女聲歌曲作為結束曲,使觀眾意猶未盡,思品良久?!峨r菊》的音樂采用了“變色龍”手法,即同樣的主旋律采用不用樂器演奏的方法產生音色遞進,在統一中尋求不同的感覺,即突出了音樂主題,又沒讓觀眾產生聽覺疲勞,不愧為成功的配樂。
篇8
(2)音樂與劇情的高度統一。音樂是電影《音樂之聲》的重要表現形式,也始終是劇情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電影開篇畫面,瑪麗亞站在阿爾卑斯山綠色原野上放聲高歌“Thesoundofmusic”到修道院嬤嬤們談到瑪麗亞時詼諧的音樂對白“Maria”;從孩子們在家里邀請父親——馮•崔普上校用吉他彈唱“Edelweiss”,再到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第一次參加的家庭晚會中七個小孩和聲演唱的“Solone,farewell”,以及在雷雨天為了幫助七個孩子克服對雷雨的恐懼而唱起了的歌曲“MyFavoriteThings”,無一不流露出音樂、歌曲對劇情的鋪墊、襯托和牽引作用。由此可見,音樂在這部戲中扮演了雙重角色,既是電影所要重點描述的內容,也是電影重要的表現手段。
(3)音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舞蹈作為一門融時間、空間為一體的視覺藝術,與音樂在遠古時代就是同源同種的一對姐妹,都是人類古老的文化事象。法國舞蹈家諾維爾在強調音樂與舞蹈關系時說:“音樂之于舞蹈,就像歌詞之于音樂一樣”。音樂與舞蹈的珠聯璧合既發揮了音樂情感的特征,又能獲得造型性空間的再現,最終使得觀賞者通過視聽的交融,喚起對現實的聯系,形成了多一種的審美體驗。電影《音樂之聲》有效地將此種結合發揮到了極致,其中的很多場景。例如,“瑪利亞給孩子們示范奧地利民間舞蹈‘蘭德勒’時與馮•崔普上校共舞時的情感流露”、“孩子們在家庭演唱會時所唱的木偶舞蹈曲‘thelonelygoatherd——孤獨的牧羊人’時的歡快表情”以及“表達瑪利亞輕快跳躍的‘TheLonelyGoatherd’和歡快活躍的‘Do-Re-Mi’”等,均充分展現了音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給觀賞者帶來的美感,讓人情不自禁。
(4)唯美主義的大膽實踐。電影《音樂之聲》伴隨以音樂為主的線條展開的同時,各種唯美的畫面逐一展現在觀賞者的眼前,音樂與畫面的水融,構建了一幅幅美麗的篇章,如果說畫面是以點、線、面來表現感性的、可視的空間藝術,那么音樂則是以音響的物質材料訴諸人的聽覺器官,以時間藝術來展現音樂無形的繪畫之美,使得“音畫相連”?!兑魳分暋烽_篇緩慢流出的管弦樂與連綿起伏的群山、阿爾卑斯山林中不時傳出的鳥鳴融為一體、遼闊秀麗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美麗的自然、人文風光以及劇中人物隨著劇情的推進依次出現,此時與交響樂恢宏壯麗的效果相互融合,生動地向觀賞者展示了祥和安靜、自然相融的歐洲原野,唯美、大氣、引人入勝。在此唯美的畫面和動聽的歌聲中,音樂通過聽覺的傳遞,涌入人的心扉,引發觀賞者的共鳴,在觀賞者腦海中各類“符號”轉化為音響畫面更加詮釋了“音畫相連”的審美意境,也是《音樂之聲》在審美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大膽實踐,美學內涵得以更廣泛的外延,觀賞者的審美愉悅感更加豐富。
篇9
關鍵詞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 小學音樂教學 課外活動
說起“電腦音樂制作”或“MIDI”,在當今社會上,對于從事音樂藝術工作的人來講,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自20世紀末“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誕生以來,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就多方面地滲透到音樂藝術領域中,比如音樂表演藝術中,聲樂歌曲的MIDI伴奏,音樂教育中利用軟件進行視唱教學……等等,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業績如何?實事求是的說,優點多于缺點。本文闡述就是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業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對小學音樂教學及活動的積極影響。
在進入主題前,首先讓我簡單介紹“電腦音樂”。電腦音樂是指利用多媒體電腦及與音樂相關的軟件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來的音樂(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們就知道“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是生產“電腦音樂”的一種方法、手段。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包容MIDI技術與數字音頻技術,這兩項是它的核心。在PC電腦沒有介入音樂前,MIDI就是音樂制作的代名詞。隨著數字音頻技術的出現與MIDI技術的融合,就形成了電腦音樂制作系統,對于這一系統的操作就是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本文主要闡述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誕生之后,它給音樂教育事業(小學音樂教育)帶來的恩惠(至于具體的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這里就不再詳述了)。
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包括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主要是文藝活動,特指演出)兩個方面。前者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后者則是前者的延續與拓展。抓好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美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活動中,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是頻繁的,而且內容相當豐富多彩。這無形當中就加大老師的工作量,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如果此時您是為小學音樂教師,會使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應該說工作起來會相對輕松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在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給予我們的工作帶來了許多方便。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與課堂教學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軟件(如Cakewalk音序軟件)進行視唱教學。我們可以預先把將要學習的視唱曲或節奏練習曲制作在電腦中,上課時利用電腦音樂軟件將其用各種樂器的音色播放它,這樣既可以節約我們的備課時間,也可以使視唱教學變得稍微活躍些(演奏樂器音色的變化);另外,利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進行音樂教學可以大大提高上課效率(與傳統音樂教育手段相比,如:課前或上課中抄譜……等)。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軟件(如Encore制譜/音序軟件)進行音樂知識(樂理)教學,可以使音樂理論與實際音響聯系在一起,可使音樂理論知識更為直觀,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我們講滑音。傳統音樂教學中更多的是用語言進行描述(因為鋼琴無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可不一樣了。通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預先在電腦中利用軟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課時將其播放,讓學生對滑音這個概念有個從文字到音響的統一認識。
在小學中高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序軟件對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創造性培養更是體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優勢。除此而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還可應用在唱歌教學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賞教學中進行總譜瀏覽、簡單的曲式分析、認識樂器及其音色特點等等。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與課外活動
小學音樂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課外活動,通常我們小學音樂教師所涉及的課外活動大部分是文藝演出。說起文藝演出,音樂教師都不陌生,甚至是好手。但大家都知道演出少不了音樂,什么舞蹈音樂、歌曲聯唱伴奏呀……等等。這些都需要去準備。為了避免重復或與別的單位相似,力求創新。這可就有事做了。怎么辦?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您排憂解難。
篇10
(一)鋼琴音樂營造背景氣氛
聲音的元素在影片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鋼琴在營造影片背景氣氛時又有其獨到的作用。鋼琴音樂在《鋼琴家》中作為電影背景的運用,使其藝術美學得到極致透徹的發揮。影片中被迫到處隱藏的主人公斯皮爾曼終于得以逃生,德國軍官發現斯皮爾曼的時候,并沒有呈現出納粹兇殘的本性,這并不讓觀眾出乎意料,因為在這之前,《鋼琴家》通過一段鋼琴音樂,非常巧妙地營造出了十分憂傷的氛圍,表達了德國軍官的內心狀態。當斯皮爾曼躲到閣樓的時候,在樓下傳出由德國軍官演奏的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首曲子孤寂清冷、傷感凄愴,彈出了德國軍官的人情味。《鋼琴家》采用了這種背景渲染的手法來展現德國軍官異乎尋常的一面,而避免了德國軍官因為放走斯皮爾曼而顯得不合乎情理。之后,當德國軍官發現了斯皮爾曼的身份時,斯皮爾曼彈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以這首曲作為這部分的背景音樂,代表了斯皮爾曼在反抗,預示著德國軍官將會遭受懲罰,為影片后面的部分做了一個完美的鋪墊。
(二)鋼琴音樂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音樂可以推動影片的故事情節,尤其是在驚心動魄、一波三折的影片中,同時也是大部分電影的特征,音樂可以呈現出跌宕起伏的與平緩的電影節奏,起著推動故事情節的作用。鋼琴音樂在推動故事情節這部分有也有著獨特的作用。鋼琴有時會不僅僅以音樂的形式出現,其本身就是影片中的一部分。在《鋼琴家》中,當斯皮爾曼與德國軍官共同演奏鋼琴時,這就是電影的一部分,在電影片頭部分、斯皮爾曼參加比賽的部分等,出現了多段的演奏。其次,鋼琴音樂本身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影片開頭部分,并沒有出現戰爭的場面,而是反映出當地比較平靜和平的社會生活風貌,然而當畫面切換到電臺錄音棚時,之前所有表面的現象完全被德國軍隊的硝煙所破壞,以此故事情節得以發展。
(三)鋼琴音樂的抒情功能
電影的故事情節與畫面限定了鋼琴音樂的類型,緊湊的場合需要緊湊的音樂,朦朧的場合需要舒緩的音樂。不管在哪種場合,鋼琴音樂所表達的情感都是有所指的,或指向影片中的主人公,或指向畫面出現的人物,或指向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故事情節的需要,鋼琴音樂必須要與電影相互融合。當德國軍官要求斯皮爾曼演奏的時候,兩年多沒有彈琴的斯皮爾曼在緊張的氣氛中彈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宣泄出自己內心的苦悶與,這種不僅是因為德國軍官要他彈奏鋼琴,更多的是抒發了其內心對戰爭的不滿。德國軍官在這首曲中聽到的不只有音樂,還有猶太人民的吶喊,斯皮爾曼通過彈鋼琴換來了自己生命的延續。
(四)鋼琴音樂貫穿主題
在這部影片中,鋼琴音貫穿了影片的主題和發展,使影片的前后發展得到呼應?!禼小調夜曲》可以說是影片的核心,不僅表達了影片的主題思想,也概括了影片的基本情緒。在影片的開頭部分,斯皮爾曼在電臺的錄音棚里演奏《c小調夜曲》,突然德國軍隊的炮火開始襲擊,但是斯皮爾曼卻沒有停止樂曲的演奏,最終錄音棚被炸,斯皮樂曼受傷才停止演奏。在影片進入結尾的時候,戰爭停止,宣布波蘭獲得解放,斯皮爾曼再次來到了電臺錄音棚,將那這首曾經被硝煙打斷的《c小調夜曲》延續。這是他在整部影片中的期盼,同時也正是這種期盼的存在支撐著斯皮爾曼走過了這段不堪回首的時期。
(五)鋼琴音樂升華藝術品位
在多種音樂類型中,鋼琴音樂富有高貴感,并且為大眾所了解,鋼琴音樂浪漫、典雅,聲音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可比天籟,猶如小溪,猶如心聲,彈奏者可以為所欲為地演奏出多種力度上的變化與對比,因此鋼琴可以完美地表現演奏者的內心,而跳躍在指間的音符可以詮釋出浪漫的情懷,帶給觀眾儒雅完美的音樂享受。如果在電影中注入了鋼琴音樂,那么就更深層次地升華了音樂的品質。在影片中,通過非猶太藝人來演奏鋼琴,她全神貫注的彈奏《G大調前奏曲》,外忍內強,表達出他內心的悲傷和哀痛,當黎明柔和的陽光照在窗簾上時,抒發了她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使觀眾更深層次地感受到對納粹人的痛恨,這種沉重而平淡的對比也更深層次地升華整部電影的藝術品位。為了在二戰中不被納粹逮捕而到處躲藏。他飽受饑寒交迫的折磨與外界的各種羞辱,每天都走在死亡的邊緣。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人類對藝術的追求,如今的電影已經不僅僅是導演的藝術,而是更為廣泛的涉及了多個領域,包括導演、編劇、美術、音樂等多個方面。音樂已經陪伴電影有百年的歷史,因此可以說兩者之間彼此相輔相成。不僅電影的藝術形式與音樂緊密相連,而且電影的節奏與主題思想也需要有音樂來烘托。鋼琴音樂與演奏者的藝術表現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鋼琴音樂強調以情感人,其內容蘊含豐富的個人情感與藝術魅力。鋼琴音樂在體現主人公的情感狀態時,同時也是描述自然現實最佳樂器,因此,鋼琴音樂在電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三、鋼琴音樂與主題的完美契合
在影片中,斯皮爾曼飽受著挫折,親眼看見國人被納粹殺害,房屋被燒毀。在這段時期,斯皮爾曼以堅強的意志生存了下來,在斯皮爾曼最困難的時候,他的雙手不自覺地在空氣中彈著“鋼琴”,正是音樂的力量在支撐著他。斯皮爾曼緩緩地走到鋼琴前,在德國軍官面前,在稍微遲疑之后,音樂在氣若游絲般的斯皮爾曼干枯的手指間流出,這時德國軍官的內心與表情逐漸改變,這也是音樂的力量。影片只有在斯皮爾曼演奏時出現了肖邦鋼琴音樂,在納粹進行殺戮、猶太人遭受迫害、斯皮爾曼四處躲藏這些情節的時候,沒有任何音樂,這種氣氛讓人感到壓抑,讓觀眾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當人們苛求生存、苛求人性回歸的時候,肖邦的音樂響起,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安慰。這依然是音樂的力量?!朵撉偌摇非擅钸m當地引用了音樂,為電影本身錦上添花,使音樂完美地達到了“電影化”,使音樂與畫面不分彼此。
篇11
建構在歷史敘事的基礎上的電影《茉莉花開》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征和歷史氣息,而電影中的音樂在影片中則帶有十分重要的符號性特征。縱觀全片,《茉莉花開》影片中的音樂對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刻畫、時代環境闡述、故事情節推動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一)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形象
在電影的劇情發展過程中,音樂往往對劇情的環境、劇情的創造以及推動等都產生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推動劇情發展的過程中,音樂也在展現人物內心感受以及刻畫人物整體形象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通常是通過渲染、暗喻的方式突出人物在整體環境下的悲傷、喜悅、緊張、驚恐等感受,增強觀眾們的聽覺感受,加深觀眾對影片的多方印象。與此同時,電影音樂的運用還能夠讓觀眾增進對電影劇情以及背后深意的進一步了解,營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情景變化。在電影《茉莉花開》中,導演根據劇情變化,運用不同的音樂模式來展示特定境遇下不同主人公的情感狀態及其微妙變化,突出濃厚的心理轉換氛圍。在影片《茉莉花開》中,向人們展示了三代女性不同的人生命運以及情感心理,而在展示三代人差距的過程中,也運用了三種類型不同、個性鮮明的主導型音樂進行表達,而這三種主導型的音樂卻有著十分重要的區分表達作用。電影中的主題音樂都是取自同名歌曲———江蘇民歌《茉莉花》,構成了具有密切聯系的音樂形態,都是根據同一個主題材料變奏生成的。但是由于三代人———茉、莉、花三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同一首音樂曲目也被變奏成了不同的音樂章節,通過其不同的節奏、旋律、和聲的變奏展示不同的故事主線動機。其中最為突出和典型的就是音色在電影中的變奏。作為構成音樂的重要元素之一,音色會成為改變音樂性質和形象的重要內容。通常作曲者會運用單件樂器獨奏或者是主奏的手段,充分運用不同音樂樂器音色的特點,塑造不同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外在形象。例如,在電影《茉莉花開》中,為了保證整部電影的連貫和統一,導演運用了同一首音樂來貫穿音樂作品首尾,從而保證了音樂結構風格的統一。而由于整部影片中表現的是三代人不同的命運,作曲者則在統一音樂主題的前提下,對音樂內部節奏及其音色進行了調整,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音效。在表現第一位主人公少女茉時,電影中的音樂《茉莉花》主要采用的是雙簧管和薩克斯管的音色。在孟老板為“茉”舉辦華麗的生日宴會的畫面中,就運用了管弦樂隊演奏《茉莉花》。薩克斯管在我國可謂是管樂器里的帶頭人,有著豐富的表現力,高亢嘹亮之中帶有柔美的音色,在整個中、高音區主奏或獨奏的旋律之中帶有縹緲、感傷的氣息。在整部影片中,為了表現少女茉的心境變化,用薩克斯管和雙簧管演奏的音樂《茉莉花》一共出現了八次,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在展示少女莉的過程中,電影音樂《茉莉花》則通常采用鋼琴演奏。鋼琴的祝奏或者獨奏出現在中高音區,其旋律之中蘊藏著一種蕩氣回腸的情韻,悠揚婉轉,猶如遠處傳來的低聲沉吟。而隨著第二聲部旋律時隱時現的襯托,其電影音樂也更顯凄涼孤獨,成為少女茉凄涼孤單的心境的體現。同一首主題曲江蘇民歌《茉莉花》為了展現不同主人公的命運、性格、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先后三次出現在影片中,對整部影片的主旨表達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并對闡釋影片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主旨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篇12
從電影音樂與電影的關系來看,它們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不管什么樣的電影音樂,對其進行評價,并不是以音樂的音響效果為標準的,而是以是否體現了影片的總體構思為準繩。電影音樂首先應該是屬于電影的,它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符合電影的觀念和需要,無論是主題創作音樂,還是資料性音樂,都必須與影片風格統一,與敘事節奏相輔相成,與電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電影音樂的結構形態語言以及長度,都必須由電影的要求來決定,而不能離開影片孤立地強調音樂的表現性和完整性??傊?電影音樂必須是為電影的整體要求服務,并自然地發展和分寸適當地存在。只有設計自然,在審美主體不知不覺中起作用的電影音樂才是電影音樂的上乘之作。
二、電影音樂具有對人物文化傳統的表述功能
在電影藝術中,音樂和視覺影像時時刻刻都在描繪著特定民族的風俗、信念與習慣,傳達著知識、藝術、道德與法律的信息,暗示著一種歷史的與人文的氣息?,F實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會有形或無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具體表現為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一個群體的心靈狀態、習慣與性格特征,是一種物質上、知識上、精神上的生活狀態的整體顯現。作為一種特定生活方式的整體,文化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是一種從學習中得到的行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會成員共有的。因此,一部影片對人物文化傳統的表述實際上是對一個民族集體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表述。
電影音樂對人物文化傳統的表述往往是以音樂主題的方式實現的。音樂主題是影片音樂的“核心”部分,是描繪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樂思的旋律與節奏。美國電影理論家邁克爾?拉畢格在《影視導演技術與美學》中說:“一種特殊的管弦樂法或特殊的音樂節拍貫穿整部電影是由角色、場合或情緒所設定的?!彪娪耙魳穼θ宋镄蜗蟮拿枥L不是理性的詮釋,而是感性的刻畫,是通過感性的節拍、旋律、節奏以及不同器樂音色的特點來描寫人物文化傳統與性格特征的。在電影音樂中,不同的樂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與立意,不同的樂器擁有不同的地域色彩與特性,這種旋律的立意與特性不僅能夠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質,也能為某些場面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文化與民族的氛圍。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的影片《廊橋遺夢》中,導演在兩個主要的場景里通過收音機傳遞出來的、有聲源的意大利歌劇音樂交代了女主人公弗蘭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興趣、品味,并通過歌劇音樂刻畫出主人公內心那種多情浪漫的性格特點以及她美好的個人理想與沉悶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使影片中這對男女之間真摯動人的愛情故事的發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據和可信性。
總之,一個完美的電影音樂主題的靈感應該首先來自于電影故事文化內涵的啟發,來自于電影人物所處的文化環境和性格的影響,應該展現人物的文化傳統、性格特征與行動發展的脈絡,突出一個民族集體的、一個人物個體的心理與情感變化的軌跡。
篇13
影片選取了大量經典的鋼琴曲,內容浪漫絢麗,帶給觀眾豐富的聽覺享受。首先,電影《為了霍洛維茨》中的鋼琴曲的表現風格姿態萬千。有充滿宣泄情緒的《革命練習曲》,表達了金智秀對社會的反感;有《夢幻曲》,溫暖了尹京民和金智秀;有令尹京民感到十分乏味的慢板《第二部創意曲》《C大調奏鳴曲》,也有另他感到有趣、生動的《土耳其進行曲》《野蜂飛舞》;最后還有證實尹京民的確是個鋼琴天才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其次,影片鋼琴曲的選曲時間、空間范圍跨度大。在24首鋼琴音樂中,有多個時期的作品。如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巴赫的《小步舞曲》《創意曲》;古典派時期代表人物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樂圣莫扎特的《小星星》;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舒曼的《夢幻曲》、鋼琴詩人肖邦的《革命》;印象派時期德彪西的《阿拉伯風》等。最后,多種體裁與難易結合也體現了選曲的跨度大。在《為了霍洛維茨》中的鋼琴曲不僅有練習曲,也有復調曲目,還有一些小型的樂曲,更出現了多首奏鳴曲大型樂曲。在這二十多首曲目中,從簡單到復雜,不同技術程度的轉換賦予了這部電影多種層次的藝術效果。
(三)影片《為了霍洛維茨》選曲具有合情性
影片《為了霍洛維茨》可以說是同時具備通俗、優美,可以為多層次文化水平的觀眾所欣賞。因為這部影片被歸類于生活片,不同于以往一些鋼琴題材是為部分群體喜愛的如戰爭、倫理等類型,它面向更為廣泛的大眾,尤其是關注鋼琴音樂的兒童與家庭觀眾,所以在這部影片中多為大眾所熟悉的鋼琴曲。金智秀對社會充滿了反感與不滿的場景中彈奏的是《革命練習曲》,不過這首曲目是肖邦為了表達祖國革命沒有取得成功后悲傷憤怒的心情,與她當時的反感與不滿并不能完全契合,假若單考慮與情節完美的契合度,那么拉赫瑪尼諾夫的《前奏曲》是再好不過了。不過《革命練習曲》也有著爆發式憤恨感慨、氣憤不平的表達,而且重要的一點是這首曲子更被人們所了解、耳熟能詳,所以在影片中發揮了極大的感染作用。同樣,在尹京民學成后的音樂會中,演奏了具有很大難度的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而實際上《第三鋼琴協奏曲》要比《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難度高,如果單從需要表現京民的技藝的話,那么《第三鋼琴協奏曲》會更貼切一些,但是從大眾的角度出發,影片選擇了觀眾更為熟悉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增加了影片的欣賞性。另外影片中還有很多被大眾所能理解的曲目,同時為影片平添了幾份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