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不唯職稱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誠信缺失的經濟學分析
在這里,筆者用經濟學關于“經濟人”的人性假設理論來分析誠信缺失的原因。
“經濟人”假設包含的基本含義:第一,“效用最大化”;第二,“有限理性”;第三,“機會主義行為”。作為市場主體的個人或者企業,首先是一個“經濟人”,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私利,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因而經濟人要追求金錢或物質利益,而誠信是獲得這些的手段之一。對誠信缺失原因的分析不妨建立在個人對成本收益比較的基礎上。
如果市場主體是誠實和守信用的,就會給他帶來好處,使他很容易地找到交易伙伴,低成本地進行交易,最終獲取利潤。此時,人是一個經濟人,誠信是利益之源。另一方面,維持誠信也是有代價的。在交易中,必須要守諾,即便是自己遇到重重困難,會受到很大的損失,也必須要守信,以維持信譽。
市場主體是否堅守誠信取決于守信的機會成本與不守信的機會成本的比較。如果維護信用要付出極高的成本,誠信的動機會降低。如果不誠信會給市場主體帶來巨大的損害,誠信的動機就加強。事實上,不守信用的機會成本是非常高的。都不遵守約定,則互惠的交易不能實現。其實每個人本質上都還是認同誠信的,而且誠信也能增進所有人的福利。那么為什么誠信又會缺失呢?誠信是在相互交往中實現的,問題也就出現在交易對象之間的博弈中。我們可以從這種博弈當中來分析市場交易主體的機會成本。交易實際上是一個囚犯困境式的結局:如果大家都信守承諾、誠實交易,對雙方來說會形成雙贏;如果一方守諾而另一方背信,背信一方就能得到比雙方都守信還要高得多的收益,而守信者一定損失慘重。結果,當對方遵守承諾時,守信固然有益,而背信則更是暴利;而當對方不守約定時,守信就損失慘重,背信則可避免損失。這樣一來,無論對方守信與否,背信都是最佳選擇,因此雙方都會選擇背信。由于不守誠信,交易就無法開展,因此結果一定劣于都守信時的狀況,此即囚犯困境,因此雙方的機會成本都是相當大的。
在市場主體的交易中,不同情況決定了其機會成本的大小,也決定了其是否誠信。情況一,如果雙方之間的交易是一次性的,結果誠信缺失的概率就非常大。不過,如果反復交往,結果會有所變化。因為一次易中不誠信的機會成本要小得多,而獲利更多,而在反復的交易中,如果一方失信,則會導致對方的不信任,因此對方就會加強防范風險的措施,甚至會取消交易,機會成本就會大得多,自己獲利的概率就要小得多甚至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因此無限連續交易博弈,每次交易的均衡都表現為雙方都遵守規則、堅守誠信,因而是最優結局。
情況二,和不同的人交易,每個人都只交易有限次數,但與不同人的一系列交易在時間上錯開,而且其交易對象相互之間擁有共同的信息,這也等同于與同一個人連續交易,其結果是雙方也會選擇守信。情況三,和不同的人交易有限次數,但其交易對象也在時間上錯開,但并不共享信息,或信息共享的范圍是區域性的。由于信息傳遞的阻塞導致信息不對稱,因此結果跟第一種情況是一致的,欺騙的動機會強化,而誠實的心理會減弱。
正如亞當·期密所說:“一個人如果常常和別人有生意上的來往,他就不盼望從一次交易契約來圖非分的利得而寧可在各次交易中誠實守約。一個懂得自己真正利益所在的商人,寧愿犧牲一點應得的權利,而不愿啟人疑竇。”
三、誠信構建的理性思考
1.建立以強制性建設為主的誠信制度
上述市場主體在交易博弈當中誠信缺失的分析是建立在沒有外界約束的情況下,而外界的約束最好的方式便是制度。有效率的制度不僅會減少直接監督、法律制裁等方面的成本,而且可以通過對個人利益的尊重,消除損害他人利益的不良動機。制度的設計應該在承認個人利已動機的前提下,設計一套約束規則,使經濟主體在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動機驅使下,能服從制度制定者的意圖。
制度的形成有誘致性方式也有強制性方式。誠信的誘致性的制度變革,內涵著市場主體在博弈中自己教育自己,制度安排所需時間相對太長,故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誠信的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即政府在構造有關誠信的制度安排中處于主導地位,具有強制性的推動作用。對我國構造誠信的制度安排的總體判斷是強制性制度安排和誘致性制度變革的統一。但是,因為誠信的誘致性建設所需時間太長,所以,從總體上講,應當是強制性推動為主的。
2.誠信制度的核心是加大不誠信的機會成本
由于市場主體的“經濟人”屬性,在博弈當中是出于自利的目的進行成本收益比較而決定是否守信的。而在現實當中,之所以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會選擇不誠信,是因為不誠信的低成本和維持誠信的高成本。我們在制度設置中就必須針對“經濟人”的自利目的,加大對不誠信的打擊力度,增大其不誠信的成本。只要在制度中適當設計規則,使對不誠信行為的懲罰是可信的,并且懲罰的力度足以抵消不誠信行為帶來的額外收益,人們就不會有激勵去背離規則的約束。在社會上出現那么多不誠信現象主要原因就是現階段我國誠信制度不健全,不誠信獲益,而誠信相比會“吃虧”,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這之下,作為“經濟人”必然會選擇不誠信。因此,在誠信制度建設中,核心是加大不誠信的機會成本,讓“經濟人”為其不誠信付出應有的代價。
3.誠信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誠信體系的建設
我們在分析誠信缺失的原因時得知,不誠信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共享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那么針對這種情況就應通過誠信體系的建設構建良好的信息共享機制。在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銀行對個人信譽的記錄就是一個信息共享機制,警察局對個人違法犯罪等污點的記錄也是一個信息共享機制。這些機制足以保證一個人的交易信用為其他人獲知,從而使得他的交易具有無限連續的性質。誠信體系在我國雖然已經受到重視并著手開始建設,但是以誘致性為主,沒有形成全國性的具有制度約束力的統一的誠信體系。這正是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既沒有一個全國性的銀行信用記錄體系,也缺乏其他傳遞和共享個人信用的機制。因此,應該建立全國性的個人信用體系,讓個人的誠信記錄成為共享的信息。信息的共享可以將交易或交往變成無限連續的博弈,從而增加不守信用的機會成本。
篇2
記者于健
本報11月4日訊 教師評職稱,從重科研轉為重教學,今年起,青島市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指揮棒”將改變方向,說課評估的比重增加,論文獲獎不再成為評審依據。教師評職稱今后將不用再花錢花精力。
4日,記者從青島市教育局了解到,本月起,2009年青島市教師職稱評審工作正式啟動。今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政策做出調整,論文在職稱評審中所占比重將降低,不再把論文獲獎等作為評審依據,也不再受理申報人員提交的各種論文獲獎證書。對于參評人員提交的發表的論文、著作,也需交由相應專業的專家評委認真審閱、考察,將專家做出的評鑒意見作為評審依據之一。教師職稱評審將注重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表現,說課評估的評價比重將增加。凡申報晉升高、中級教師職稱的人員都需要參加由青島市教育局統一組織的說課評估,說課評估的意見將作為評審的重要依據,引導中小學教師全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青島市教育局有關人士解釋說,青島市中小學共有在職教師7萬余人,職稱評審歷來都是全市廣大教師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往年,為了鼓勵教師在教學工作之余做點科研工作,獲獎論文一直是評審的一個重要依據。但從實際參評情況來看,論文的獎項太多太濫。而為了能在論文上爭取更多的職稱加分,不少教師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對促進教學沒有什么意義。在中小學階段,課堂教學是一項傳統的技術工作,更應該加強教研,而不是科研。這次調整,主要是倡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中,放到關心愛護學生身心健康、關注學生成長上,也是給教師減負。
職稱評審“指揮棒”調整方向,班主任的評價比重也要提高。今年,青島市教師職稱評審要加大對班主任工作的傾斜力度,優先推薦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晉升職稱,從而鼓勵教師積極承擔班主任工作任務,積極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中。
篇3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國學大師梁啟超說得好:”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馬克思也持這種觀點,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廣義的教育是指能夠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和體質的活動。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猛,但是,問題很多,積弊已久。最突出的問題是,高校發展過快、太濫,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從思想觀念上,“唯文憑論”“教育產業化”猖獗,貽害無窮。據報載,我國目前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口超過兩億人,每年招收的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堪稱文憑。高校盲目擴張,“合并風”“改名風”“升格風”(學院升大學、專升本)日盛,幾股風吹走了高校應有的學術空氣、嚴謹風氣、求實風氣,本該幽靜、典雅、樸實的校園變成了喧囂、浮躁、熱鬧的名利場。教師學術造假、道德失范,學生投毒殺人、抑郁跳樓等有悖大學稱謂的現象屢見不鮮。教育家朱家新先生認為:“教師是一個冒險甚至是危險的職業,偉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師必須如履薄冰,盡最大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學生走向崇高。”高等教育主要有兩大弊端:
首先,高校行政化、官本位十分嚴重,行政機構過多、過濫,機構重疊,職責不清,行政人員過多,人浮于事、扯皮推諉、效率低下,浪費了大量教育經費,行政成本過高。有著名高校竟有十幾位校長助理。有人調侃:校長一走廊,處長一禮堂,科長一操場。還有人戲言:社會上有的,大學都有,除了監獄和火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