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定制度條件下的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問題。
2、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個體經濟單位。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的消費行為;單個市場的均衡價格決定和所有單個市場均衡價格同時決定。宏觀經濟學研究資源利用問題,是整體的、全局的。
3、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個體經濟單位。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的消費行為;單個市場的均衡價格決定和所有單個市場均衡價格同時決定。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完善生產關系主要是研究如何正確處理企業內部的協作關系和分配關系,企業與國家、企業與企業的經濟關系,建立和完善管理體制、經濟責任制等。在上層建筑方面,主要是研究如何結合企業實際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計劃,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健全規章制度。上述三個方面是緊密結合不可或缺和割裂的。第二種意見認為,經濟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管理干部的管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指出,不能把經濟管理關系簡單地歸入經濟基礎或上層建筑。經濟管理關系是一種聲體的、綜合的社會關系的運動規律。它雖然受到生產關系的制約,但是生產關系要通過經濟管理關系,才能對生產力發生作甩。由于經濟管理學涉及的知識非常廣,一些同志就認為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具有多層性的特點,它研究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諸方面的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等關系”,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經濟管理學要涉及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但那不是經濟管理學的研究對象。首先,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多層性的特點”,并不意味著管理科學什么都研究。其次,經濟管理學不是經濟學加管理學。有的同志認為,經濟管理學“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論斷是與并證思維的基本規律相矛盾的。經濟學加管理學不可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學科,仍然只能是兩個學科,單純的相加法,創立不起經濟管理學。第三種意見認為,現代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研究對象,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三方面的問題。狹義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管理原理、管理職能、管理者、管理方法、管理歷史與管理效果等。
(二)經濟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
一種意見認為,經濟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堅持職能與過程、歷史與現實、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1)職能與過程的統一。管理過程就是管理職能的運動過箱。職能和過程不可分。我們把職能與過程作為一種觀察問題的方法,絕不能把職能和過程看成互不關連的兩個東西。目前,不少的管理理論專著把管理職能和會理過程機械的分開,這是不可思議的。正如物質離開運動一樣的不可思議。
(2)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堅持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就是對歷史既不因循守舊,又不能不要民族傳統;對現實,對國外的先進的管理經驗,既不能照抄照搬,亦步亦趨,又不能孤陋寡聞,閉門造東。
(3)科學與藝術的統一。經濟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要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統一,必須特別注意認識管理藝術的特點。管理原理偏重理性,管理藝術注重情感。過于強調所謂理性,就會導致一種抽象的、無情的哲學,使事情僵化,缺乏靈活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管理藝術的地位將顯得更突出和重要。研究經濟管理學必須堅持邏輯思維方法與形象思維方法的統一。
篇3
范學剛(1977-),吉林省吉林市人,東北電力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教學應用研究。
一、語言經濟學綜述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由于商業經濟發展的緩慢,因此語言和經濟的關系并未凸顯,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自上世紀60年代起,經濟學者Jacob Marschak提出了語言和經濟的關系問題,引起各國學者對于語言和經濟關系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最近三十年是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三十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對于經濟學的研究,同樣語言經濟學的研究也在國外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因此對于語言經濟學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我國語言專業的學者和經濟學者分別從不同專業視角對于語言經濟學展開了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
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語言的發展
(一)經濟影響其他語言區域國家語言政策的設定和語言培養體系的建立
經濟體通過自身經濟實力產生的影響力,影響著其他語言區域國家語言政策的設定和語言培養體系的建立。首先表現在經濟貿易交往中,使用不同語言的貿易雙方,由于經濟實力在貿易雙方中占主導地位,從而導致了語言的主導地位。其次,由于經濟實力強大,經濟貿易的頻率高,從而導致使用該語言的頻率高,被認知度高于其他語言,從而逐步提升和確立語言的使用地位。在經濟貿易活動中,貿易雙方處于主導地位的經濟體,通過商品的輸出過程同時伴隨著語言的輸出,從經濟交往的協商過程到商品的宣傳、包裝、說明等,整個流程都伴隨著語言的應用。在貿易雙方處于非主導地位的一方,為了擴大經濟利益,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目標,滿足經濟需要,必然在語言政策的設定和語言人才的培養上與之相照應。例如,我國在建國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末期培養了大量的俄語人才;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為了吸引外商投資,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了語言政策,建立了新的語言培養體系,我國開始培養大量的英語人才和日語人才,俄語的主導地位下降。
(二)經濟影響著人們對于語言學習的選擇
經濟體通過自身經濟實力產生的影響力,影響著人們對于該語言學習的選擇,從而推動該語言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我國改革開放后,外資的引進,通過經濟交流和外來商品的接觸,讓我們接觸英語的頻率增加,一時間“英語熱”席卷全國。至今,對于英語人才的培養,仍然是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外資的引進,也增加了更多的需要英語的就業崗位,并且英語的就業崗位在薪金上高于普通崗位,由于好就業、待遇好,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學習者主動選擇學習英語。同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總體經濟實力全面提升,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伴隨著國家經濟影響力的提升,在商品輸出的同時,漢語也逐漸為世界所熟悉。經濟實力的提升、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購買力的增強、旅游消費的需求增加,也直接導致了語言的傳播。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漢語的傳播也更為迅速和寬廣,各國對于漢語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更為重視,建立了各自的漢語人才培養體系。到2012年,中國孔子學院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學院。在2013年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里頓宣布成立“十萬人留學中國”基金會,在韓國、日本等國家在公共場所的廣播、標志也在使用本國語言和英語之后開始加入漢語。
語言能力作為勞動能力的一部分,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的要求已經從對于母語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寫閱讀能力發展到對于外語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寫閱讀能力。例如我國實施的職稱外語等級考試,已經將外語能力作為衡量職業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當人們認識到,學習和掌握外語有利于個人的就業和發展,自主選擇影響力相對大的外語進行學習,在這個選擇過程中,經濟因素是其選擇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意義
語言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意義在于兩個層面:其一,通過研究語言對于經濟的作用,從而認識語言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掌握其中的規律,推動經濟的發展;其二,通過研究經濟對于語言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制定語言政策,建立語言培養體系和規劃和實現語言傳播的策略。以語言作為研究的主體,通過探討經濟活動對于語言各方面產生的影響,來認識語言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規律。本文更加側重第二個層面的研究,希望可以通過系統地認識經濟對于語言的作用,從而增強對于影響語言傳播和發展因素的認識,通過對于經濟對于語言影響規律的掌握,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語言的發展規律,有利于我們進行語言投資、語言規劃和語言的保護,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同時也具有較大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清智,黃勇昌.對語言與經濟關系的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77-80.
[2]王清智.論語言的經濟功能[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2,
03:4-5、77.
篇4
2 “共享經濟”對傳統教學范式帶來的影響和挑戰
(1)傳統經濟學的教學范式。首先,傳統經濟學教學采用的第一個參照系就是供求分析的框架:消費者問題、生產者問題、廠商理論、要素價格、利率、匯率等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納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入博弈論的納什均衡發展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概念。在分析上也提出了靜態、比較靜態和動態的方法;其次,第二個參照系就是科斯定理,解決了企業的性質和邊界問題。使得我們對政府、公共企業、私人企業和市場的范圍和邊界有了深刻認識;最后,第三個參照系就是帕累托最優,一切資源配置的最終問題都是公平和效率目標的實現,帕累托改進是實現兩大目標特別是效率目標的主要手段和比較基準。顯然,在傳統經濟學教育中明確區分供給和需求,采用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的古典兩分法是重要的教學方法,討論均衡和實現帕累托改進是主要內容。但在“共享經濟”等新興經濟業態出現后,傳統范式如何適應新情況還缺乏研究和探討。
(2)“共享經濟”對傳統范式的一系列挑戰。①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作為“共享”的公共物品的供給需要滿足“薩繆爾森提供規則”,卻又與私人最優的“戈森定律”相沖突,由于缺乏足夠的激勵,私人不會提供“共享產品”。共享經濟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既不會發生,也不存在帕累托改進;②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陌生人之間存在私人信息,供給方和需求方擁有不對稱信息,在非重復型博弈模型下陷入“囚徒困境”,引發信用風險,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嚴重問題。傳統經濟學范式要解釋“共享經濟”需要克服信息成本和合約激勵等難題;③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中,解決信息不對稱主要靠合約激勵和重復博弈,較少涉及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影響;④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中,“經濟人”假設認為人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陌生人信任在一次性靜態博弈中無從談起;⑤“共享經濟”的資金模式與互聯網金融高度融合,金融學問題存在“買空”“賣空”機制,供求曲線完全水平重合,難以采用供求分析框架。通常認為,金融學問題需要在“無套利均衡”的基準框架下分析。顯然,上述挑戰在客觀上也刺激了經濟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3)共享經濟為經濟學教育帶來的機遇。①高校學生對“共享經濟”持樂觀態度,在理論學習上存在好奇心,在“創業和創新”的實踐中樂于探索。這是因為高校學生是最為活躍的青年人的生活群體,具有群居和集體的特征,天然具有“共享”的雛形和自然發展的土壤,共享經濟必然深刻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他們的行為、道德、機遇和發展,以及學校的教育和培養模式都會產生深層次的影響;②共享經濟帶來了全新的“物權”觀念,為學生的經濟學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③共享經濟培育了學生的誠信品質,提升了課堂育人的效果。
3經濟學教學應對“共享經濟”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1)加強對“共享經濟”的研究,深化對“共享經濟”的課堂解釋。首先,傳統經濟學缺乏對新興業態的解釋,實踐則遠遠走在課堂教學的前面;其次,學生對新生事物的熱情很高,回避教學或不當解釋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最后,“共享經濟”是在“互聯網+”時代中產生的,作為高校教育領域,教師應當順應時展,積極更新觀念加強學習,在教學中與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啟發,也有利于產生良好的課堂互動關系。
(2)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討論,在實踐中進行廣泛調查。“共享經濟”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誤區和觀念上的錯位,比如:在筆者主持的一項大學生“挑戰杯”關于共享經濟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超過半數的大學生仍然看重對物品的所有權,比例是58%,其中男生選擇的比重高達66%,顯示出更強的占有欲;另外,有20%的同學不了解Uber和“滴滴出行”等典型“共享經濟”的企業;同時,有43%的同學會在兩年內更換手機等電子產品,但36%的同學對閑置資源的處置是直接扔掉或其他不再利用的方式。顯然,這些信息有利于我們改進課堂教學和引導課堂討論,不經過調查不會發現問題。
篇5
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研究人類賴以“衣食住行用娛樂安全”等的“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最古老、最基礎的學科領域。
經濟學的研究可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主要研究消費者和生產者,主要是效用、生產成本、利潤的問題,消費者的效用如何最大化,生產者利潤如何最大化,強調了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的重要性。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宏觀經濟現象與經濟政策,即研究國民收入、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這些問題,以及如何搭配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實現經濟平穩運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2 材料器具
顯微鏡、載玻片、棉花纖維、吸水紙、吸管、酒精、量筒、計時器、水蚤等。
3 課前準備
配制濃度為5 %、10 %、15 %、20 %的酒精溶液,在池塘用小網捕撈水蚤或購買水蚤等。
4 重點和難點
(1)滴加幾滴清水及不同體積分數的酒精(5 %、10 %、15 %、20 %)到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水蚤心臟跳動并記錄心率。
(2)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理解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3)形成摒棄不良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5 教學策略
通過對照實驗,比較不同體積分數的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進而填寫實驗記錄表格,繪制心率變化曲線圖,直觀地認識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6 教學過程
見表1。
7 閱讀材料
酒的歷史跟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一樣源遠流長,酒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合理飲酒怡情健體,飲酒失控危害健康,輕者造成臟器損傷,重者則可危及生命。酒精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7.1 損害神經系統
長期過量飲酒,會抑制或麻痹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質出現萎縮現象,引起精神異常和運動失調,各種認知功能也由此而受到影響,造成智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7.2 損害內臟
過量飲酒可導致心臟功能減弱,形成酒精性心肌炎;會使胃部受損,出現胃潰瘍、胃出血及其他并發癥;胰腺發生炎癥;肝細胞受損,形成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使肝臟抗感染力下降等;還會損害肺,造成肺水腫、呼吸急促、缺氧、紫疳等。
7.3 損害動脈
長期過量飲酒,能促進內源性(肝臟)膽固醇的合成,使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濃度升高,造成動脈硬化,同時可引起高血壓和冠心病。酒精還使小腸對維生素的吸收率降低,造成動脈營養缺乏癥等。
7.4 影響和遺傳功能
酒精會損害性器官,造成減退,生殖細胞活性減弱,女性懷孕期間飲酒會影響胎兒發育,造成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異常、顏面畸形、先天性心臟發育異常、體形發育障礙等。
7.5 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
飲酒會影響消化系統功能,使營養吸收不暢,導致低血糖、貧血、造血障礙及許多并發癥。
7.6 出現心理問題 自制力減弱
飲酒者情緒易激動、焦慮、抑郁、亂發脾氣、判斷力控制不佳、精神恍惚、易與人發生沖突、對外界刺激敏感、有高犯罪率。配偶與子女常成為暴力行為發泄攻擊的對象,造成親友疏離。飲酒或醉酒狀態下開車極易發生車禍。
7.7 可導致死亡
篇7
若向含有Mg2+、Al3+混合溶液中滴和入NaOH溶液,則沉淀量與n(NaOH)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首先,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中的Mg2+、Al3+會與OH反應生成沉淀,反應分別為Mg2++2OH-=Mg(OH)2、 Al3++3OH-=Al(OH)3, 當Mg2+、Al3+沉淀完全后,溶液中沉淀的物質的量達到最大值,就形成了OA段的圖像。
再滴加NaOH溶液,由于Al(OH)3為兩性氫氧化物,所以會繼續與NaOH 反應:Al(OH)3 +OH- =AlO22-+2H2O(也可以寫作: Al(OH)3+OH-=Al(OH)4-),造成沉淀的物質的量逐漸減少,形成AB段圖像。
當Al(OH)3完全溶解后, 剩余的沉淀為Mg(OH)2, 此后,沉淀的物質的量不再隨加入NaOH的物質的量而改變,故可以形成圖1中B點后的圖像。
討論:上述圖像中認為,在逐滴加入NaOH溶液時,可以同時生成Mg(OH)2和Al(OH)3沉淀,問題是Mg2+、 Al3+可能同時沉淀嗎?對此,我們做了有關的研究。
2 理論探討
2.1 Al(OH)3的兩種電離方式
Al(OH)3是一種兩性氫氧化物,在水中可以存在兩種解離方式, 具體的解離方程式可以表示如下[2]
H2O+AlO2-+H+Al(OH)3 Al3++3OH-,這個解離方程式可以較好地說明 Al(OH)3的兩性, 既然Al(OH)3在水溶液中可以同時進行酸式和堿式解離,那么,Al(OH)3的水溶液顯酸性、中性、還是堿性?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3]得知Al(OH)3的飽和溶液pH約為5.6, 因而Al(OH)3在水溶液中以酸式解離為主。
既然Al(OH)3的飽和溶液pH約為5.6,那么是否說明Al3+在酸性條件下就可以沉淀呢?而Mg(OH)2作為一種中強堿,在水溶液中只能顯堿性,那么Mg2+是否只能在堿性條件下沉淀呢?
2.2 沉淀的轉化理論
在化學反應中常常存在由一種沉淀轉化為另一種沉淀的現象,這種由一種沉淀轉化為另一種沉淀的過程叫沉淀的轉化[4]。沉淀之間的轉化之所以能夠進行,是由于一種沉淀的KSP比另一種沉淀的KSP小得多,可以根據沉淀轉化的平衡常數來判斷沉淀的轉化能否順利進行,對Mg(OH)2和Al(OH)3而言,在溶液中存在如下的平衡
Mg(OH)2(s)Mg2+(aq)+2OH-(aq)
Al3+(aq)+3OH-(aq) Al(OH)3(s)
總反應為
3Mg(OH)2(s)+2Al3+(aq) 3Mg2+(aq)+2Al(OH)3(s)
KSP[Mg(OH)2]=5.1×10-12;
KSP[Al(OH)3]=1.3×10-33,
它們的沉淀轉化平衡常數為
從上述的沉淀轉化平衡常數來看,這個反應不僅能夠進行,而且進行得很徹底。
2.3分步沉淀理論
在溶液中往往存在多種離子,在化工生產和化學實驗中經常遇到在一定條件下使一種離子先沉淀,而其他離子在另外條件下沉淀的現象,這種現象叫作分步沉淀或稱選擇性沉淀。
若Mg2+、Al3+兩種離子的濃度都是1mol?L-1,根據它們的KSP可以計算出二者能分離的溶液pH范圍。
根據KSP[Al(OH)3]=[Al3+][OH-]3=1.3×10-33, Al(OH)3開始沉淀時的pH
Al(OH)3沉淀完全時的pH
(注:溶液中離子濃度低于1.0×10-5mol?L-1可認為其沉淀完全)。
同理,根據KSP[Mg(OH)2]=5.1×10-12, 可以計算出Mg(OH)2開始沉淀的pH=8.4,Mg(OH)2沉淀完全的pH=10.9。
這樣,可以計算出其他難溶金屬氫氧化物在不同濃度時沉淀的溶液pH,見圖2。
圖2一些金屬氫氧化物的溶解度-pH關系圖
由此可見,在理論上,Al3+在pH=3.0時即可生成沉淀,而Mg2+開始沉淀則溶液的pH應該大于8.4,如果是逐滴加入NaOH溶液,則應該先生成Al(OH)3沉淀, 而不是圖1中認為的Mg(OH)2和Al(OH)3同時生成。在實際工作中溶液的情況比較復雜,各種反應的干擾,都會使實際沉淀的pH與理論計算值有一定的出入(見表1)[5]。
表1沉淀的生成、溶解與溶液的pH之間的關系
(離子初始濃度為1mol?L-1)
由表1我們可以再次確認: Mg(OH)2和Al(OH)3兩種沉淀是不可能同時生成的。因而試題圖1所示的關系是不合理的。
3 提出假設
既然資料所給出的圖示關系是不正確的,那么正確的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由表1所提供的數據我們可以從理論上進行分析:
首先,加入NaOH溶液后,應該先生成Al(OH)3沉淀(pH介于3.3~5.2): Al3++3OH-=Al(OH)3。
繼續加入NaOH溶液,就出現新的問題了,由表1所提供的數據看應該是 Al(OH)3先溶解(pH=7.8時): (Al(OH)3+OH- Al(OH)4, 后才是Mg2+沉淀(pH=10.4): Mg2++2OH-=Mg(OH)2。 但是Al(OH)4-與Mg2+之間能否發生如下的反應呢?
2Al(OH)4-+Mg2+ Mg(OH)2+2Al(OH)3
該反應的平衡常數應為
由該平衡常數可以看出,該反應不僅可以進行,而且進行得比較徹底。
由上述理論分析得知:向含有Mg2+、Al3+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不能看作兩個獨立的過程,應該從整體上考慮。
在溶液pH介于7.8~12.4范圍內, 僅是Mg(OH)2沉淀增加的階段,溶液中的沉淀的量應該繼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有所變化,即沉淀量與n(NaOH)關系中曲線的斜率會產生變化,而不是如圖1所示曲線的斜率一直不變。
有資料[7]也顯示我們的推論是正確的。
那么實驗中是否能觀察到上面的推論呢?
4 實驗研究
[實驗1]分別配置0.5mol?L-1 AlCl3、MgCl2溶液50mL,各取30mL于同一燒杯中,充分混合后分成兩份,向兩份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邊滴邊充分振蕩,并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記錄有關的現象。
實驗現象:向其中一份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中立刻生成白色絮狀沉淀,當生成少量的沉淀時,用pH試紙測得溶液的pH約為5,在此時將溶液中的沉淀過濾并洗滌,向濾出的沉淀中加過量的NaOH溶液,發現沉淀完全溶解。
向另一份混合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NaOH溶液后,在溶液中生成大量的白色絮狀沉淀但溶液的顏色不發生變化;繼續滴加NaOH溶液,在某一時刻溶液變為糊狀,但溶液仍不變色,pH試紙測得溶液的pH約為6;抽濾該糊狀物質,充分洗滌后再向該物質中滴加過量的NaOH溶液,發現該物質全部溶解。
分析:該實驗表明在開始階段,溶液中只能生成Al(OH)3沉淀, 而沒有Mg(OH)2。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實驗2]分別配置0.5mol?L-1 AlCl3、MgCl2溶液50mL,各取30mL于不同的燒杯中。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并且邊加邊振蕩,直到生成的沉淀恰好全部溶解以保證AlCl3恰好全部轉化為NaAlO2。將先前配好的30mL MgCl2溶液全部到入生成的NaAlO2溶液中,可以發現生成大量的沉淀。
分析:該實驗表明在溶液中發生了反應2AlO2-+Mg2++4H2O Mg(OH)2+2Al(OH)3
5 研究結論
基于上述的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正確曲線關系應如圖3所示
圖3 等物質的量濃度的Mg2+、Al3+溶液與
NaOH反應n(沉淀)-n(NaOH)的關系
首先,應該生成Al(OH)3的沉淀反應(pH介于3.3~5.2) Al3++3OH-=Al(OH)3
再滴加NaOH溶液, 才生成 Mg(OH)2 沉淀: Mg2+ +2OH-=Mg(OH)2, 沉淀的物質的量繼續增加,但是由于在此階段生成的沉淀的物質的量與加入NaOH的比例與前面生成Al(OH)3的有些不同,所以此時圖中曲線的斜率有所變化。
當Mg2+完全沉淀后,加入NaOH溶液, Al(OH)3溶于NaOH溶液: Al(OH)3+OH- AlO2-+2H2O,此時沉淀的物質的量要減少。當Al(OH)3全部溶于NaOH溶液后,沉淀的物質的量不再改變。各階段發生的離子方程式如下:
OA段: Al3++3OH-Al(OH)3
AB段: Mg2++2OH-Mg(OH)2
BC段: Al(OH)3+OH-AlO2+2H2O
由于該過程涉及較多的理論,因而筆者認為該題不宜用于中學化學教學。
該習題的目的是考慮 Al(OH)3 的兩性,基于該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將題目中的Mg2+換為Fe3+,即:向含有Fe3+、Al3+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此時形成的曲線關系則如圖1所示,因為Fe3+與Al3+一樣為三價陽離子,不存在斜率的變化。
6 一點啟示―用自己的大腦來思考問題
近讀作家周國平談攝影藝術的文章[7],內中提到:“每個人都睜著眼睛,但不等于每個人都在看世界。許多人幾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們只聽到別人說,他們看到世界永遠是別人說的樣子。人們在人云亦云中視而不見,世界就變成了一個雷同的模式。一個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就會看見那些不能用模式概括的東西,看見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
在今天的化學教育中我們似乎遇到了大量的雷同模式,每個人都在重復別人說過的東西,每個人都在研究別人研究過的東西,至于某些經典的東西為什么是這樣子的?權威這么說的,別人都是這么說的。那你自己思考過嗎?用我們自己的大腦來思考問題,我們的化學教育才有大放光彩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
[1]王后雄主編.高二化學(上)重難點手冊[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75-276.
[2]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2.
[3]何家忠.研究性學習巧奪千峰秀色[J].化學教育,2005(4):27-45.
[4]華彤文等.普通化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79-184.
[5]實用化學手冊[S].科學出版社,2003:552-553.
[6]大連理工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編[M].無機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8.
篇8
一、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長期高速發展后,我們遇到了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等一系列阻礙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國際經驗告訴我們,經濟結構調整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必由之路。2005年,國務院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提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方向:一是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實施產業轉移,加速落后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以緩解環境壓力,提高經濟效率。為了配合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的全面實施,全國各地相繼出臺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配套政策。廣東省政府于2005年3月推出《關于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部署產業轉移大行動。2008年5月24日,廣東省委、省政府進一步作出《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強調實施“雙轉移”戰略是改善發展環境、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新一輪大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產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實現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
二、經濟結構調整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影響
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就是要素配置趨于優化、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產品供求接近均衡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要素流動、技術進步和市場導向來實現的,其中蘊含的人力資本因素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經濟結構調整,就是經濟發展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人才資源的重新分配。以人才需求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必定因為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發生重大改變。
1.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需求總量增加。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地增長為就業創造了大量的機會,而產業結構調整使得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越發重要,從而使得作為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載體的高校學生群體具有顯著的就業優勢,所以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都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就業率的提高[2]。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落后地區的發展速度,實現區域經濟平衡,國民經濟得到穩定增長,社會勞動力需求總量穩定增加;同時,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得以加速,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大學生需求量隨之增加。發達國家的發展過程表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將會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領域,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1978―2004年我國第三產業帶動的就業比重由12.1%增長到30.6%[3]。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最大。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第三產業占比不斷增加,從2007年的39.1%上升到2010年的43.0%;隨著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大,單位GDP增長率所產生的就業崗位數明顯增加,從2007年單位GDP增長率產生87.4萬就業崗位,到2010年單位GDP增長率產生112.3萬就業崗位。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大,社會新增就業崗位數不斷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斷提高,具體情況見下表。
2.經濟結構調整,促進高校畢業生向經濟落后地區流動。《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1)》指出:“十一五”期間,西部經濟一直呈現快速增長,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6―2010年西部地區地方生產總值平均增速為13.9%,比全國平均增速高0.9個百分點,比東部和中部地區高1.3和0.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的地方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逐年提高,5年間其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7.33%、17.58%、18.14%、18.33%、18.68%。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落后地區得到快速發展,“寧要東部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大學生就業思想出現轉變,愿意到經濟落后地區就業的大學生愈來愈多。有新聞報道說,四川成都高校的畢業生不愿意到福建、浙江就業,他們更愿意留在四川就業。《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中西部生源但在東部沿海就讀的2008―2010屆本科畢業生有33.9%回到了本區域就業,2007屆在“北上廣”就業的大學生,三年后有22.2%離開了“北上廣”。在廣東海洋大學,作者對2006―2011年26677個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畢業生在省內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的比例逐年縮小,從2006年的70.4%降低到2009年的61.4%;相反,在省內經濟落后地區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則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20.9%增加到2009年的29.2%。同時,省外學生回生源地就業或者畢業生到省外就業比例逐年增加,到省外就業畢業生人數占省外生源人數的比例從2006年的38.5%上升到2011年的68.0%。可見,經濟結構調整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到西部、落后地區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得到極大的拓展。
3.經濟結構調整,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加劇。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是落后地區的“工業化”、發達地區的“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共存的過程。傳統產業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轉移,實現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發達地區的“去工業化”;然后,發達地區著重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謀求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實現“再工業化”。發達地區實施“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低端人才需求減少,高端人才需求增加,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高端人才出現供不應求。張慧等指出,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專業人員不足,廣東服務貿易行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人員所占比例極低。目前,在服務行業人員的教育與科技方面的投入相對較低,對服務貿易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直接削弱了廣東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4]。相反,在落后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傳統產業技術人才需求出現爆炸性增長,導致傳統產業的專業人才供應不足。在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多,但專業設置嚴重同化,傳統產業人才供應過剩,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人才供應不足;在落后地區,高校太少,人才培養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產業承接的人才需求。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滯后,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和地域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長期存在“就業總是很難,企業總是缺人”的局面。
三、大學生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在2012年6月7日說:當前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但仍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一方面總量壓力持續加大,另一方面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要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確保大學生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必須緩解大學生總量持續增加的壓力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1.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確保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的穩步增長。新增就業崗位數隨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而增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只有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才能有效地促進就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大力發展中西部、落后地區經濟,實現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和經濟總量的穩步增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把發達地區的傳統制造業向落后地區轉移,大力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提高資源效率和經濟效益,減輕環境壓力,確保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數,促進大學生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
2.以經濟結構調整為導向,重新分配高等教育資源。有人說,大學是經濟中心、技術中心的建成和轉移的重要因素。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的重新布局,產業技術中心必將做出相應的轉移和重建。在這一背景下,人才培養格局需要做出新的調整,高等教育資源需要重新分配,實施以滿足區域人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戰略,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區域結構性矛盾。在發達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要向重點院校和高新技術、現代服務專業傾斜,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自主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瞄準學科前沿,統籌規劃、重點建設與現代產業體系及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點學科項目,增強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大力發展高技術、現代服務相關專業,為產業升級提供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在落后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要向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和傳統專業、特色專業傾斜,結合產業承接和地方經濟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應用學科;注重辦學特色,積極發展地方經濟所急需的學科專業;突出應用型、技能型和具有行業特色型人才的培養,滿足地方產業承接所需要的人才。增加落后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可以考慮把發達地區的普通院校,特別是產業特色明顯的職業技術院校,實行整體異地搬遷,跟隨轉出產業搬遷到落后地區;或者,通過高校、產業園區、企業共同辦學的形式,在落后地區設立分校區,增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滿足這些地區的產業園區、企業的人才需求。
3.以經濟結構調整為導向,重新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結構模式,區域內高校的專業設置要與之匹配,以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在發達地區的高校,應該壓縮傳統產業的相關專業,增開高技術制造和現代服務專業,優先扶持、重點發展直接為軟件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和信息服務產業等領域的專業。在落后地區的高校,為有效承接傳統產業的轉移,應該以發展傳統制造專業為重點,優先扶持、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冶金工業、電氣器材、機械制造、建筑材料等傳統產業的專業。以廣東為例,粵東地區積極承接珠三角地區和國內外產業轉移,做強做大玩具、首飾工藝、文具、食品、紡織服裝等產業;粵西地區大力發展石化、鋼鐵、電力、造船等重化工業。因此,粵東地區的高校應該以玩具、首飾工藝、文具、食品制造、紡織服裝等傳統制造業相關的專業為重點;粵西地區的高校應該以石化、鋼鐵、電力、造船等產業相關的專業為主。珠三角地區以現代服務業、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為發展重點,該地區的高校要立足高水平的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重點放在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高端專業,培養珠三角地區產業調整過程中急需的研究型、創新型人才;立足現代產業的產品生產,培養現代服務業、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4.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業總是困難,企業總是缺人”,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是畢業生的學識結構、學業水平和職業素養不符合企業的需求。高校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實施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的學業水平和職業能力,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才能維護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教育的改革,促使教育體系培養出擁有合適技能的勞動者[5]。高等教育通過政府牽頭,政策引導,統籌協調,全體高校參與,構建層次完整、科類齊全、結構合理、符合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各經濟區域內的高校,要積極探索名師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生交換培養等人才合作培養途徑,實現區域高校的人才培養資源共享,減少各高校人才培養的“近親繁殖”,增加人才的多面性和差異性,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對人才的多樣性要求。各高校要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改善大學生的學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的學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素養的要求;要深化校企合作辦學,實現產、學、研、用的深度合作,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大力發展企業教育基地和校企合作教育產業園區。
四、總結
經濟結構調整,為大學生就業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以服務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心,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實施高等教育調整,以高等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高校的重新布局、專業的重新設置、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新調適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和針對性,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是大學生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少紅.論區域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J].東岳論叢,2004,(3):170-173.
[2]于開紅.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社會就業的實證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經驗數據[J].求索,2012,(3):34-36.
[3]劉輝群.我國第三產業就業效應新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經濟論壇),2005,(3):28-30.
[4]張慧,羅萍.大力發展廣東省服務貿易推進“雙轉移”戰略實施[J].特區經濟,2011,(2):28-29.
篇9
以上研究現狀可以看出,現有研究存在三個不足:首先,大多是針對研究領域或研究方法等單一信息的分析,而綜合信息研究文獻較少,尤其是對近期文獻成果的研究更為少見。其次,在樣本選擇上,選擇單一期刊或多種期刊,選擇方法缺乏統一的標準,沒有考慮單一期刊發文導向對樣本質量的影響以及不同期刊樣本的可比性問題。最后,研究領域的確定上也較為隨意,不具備系統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經濟學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并從以下方面出發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突破:首先在樣本選取上,選擇國內公認的經濟學領域權威期刊,增加樣本容量的同時,增強樣本的可比性。其次,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分類上,采用國際上通用的 JEL 文獻分類方法對研究領域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對研究領域、應用研究方法和研究隊伍構成三個方面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基本涵蓋了現有研究中關注的基本問題。
二、樣本選擇
目前,人文社科類期刊被普遍認可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簡稱 CSSCI),二是北京大學的人文社科期刊排名。一般認為,《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分別作為兩大系統中經濟學、管理學和綜合性社科期刊中排名第一的期刊,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經濟學(季刊)》作為綜合性經濟學科中除《經濟研究》以外排名最高的期刊,也是大多數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的 A 類或重點期刊。因此,本文選取《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組成四大期刊進行統計研究。
分析顯示,這四大刊物是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等國內經濟學類學術獎獲獎論文的重要來源期刊。國內經濟學領域的長江學者、杰出人才、優秀博士論文得主、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幾乎都在此四刊上發表過論文。2012 年,這四刊全部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印證報告(2012)》(簡稱 CAJ-IJCR)2012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其中,《經濟研究》復合影響因子 11.555,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復合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經濟學(季刊)》國際他引影響因子 0.253,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國際他是影響作用最高的期刊。因此,這四刊的選題取向、研究方法和學術規范對中國經濟學研究起著重要的導向或引領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中國經濟學發展取向。
三、研究隊伍結構和布局
對四大刊物的作者信息匯總分析凸顯了經濟研究的方式和隊伍構成的一些新的取向和特點。首先,多人或多機構合作研究已成為應對重大問題的重要科研方式。本文的作者信息按發表文章的作者人次和機構計算,對于跨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其所屬學校或機構的原則進行計算。統計結果為,作者人次總數為 2640 人次,平均每篇文章作者為 2.35 人次。其中 2012 年每篇文章作者為四人次及以上的數目為36 篇,占當年總數 9.8%,;2013 年 40 篇,占當年總數 10.5%,;2014 年 47 篇,占當年文章總數 12.4%,。這表明,經濟學領域的合作研究和團隊化研究正在不斷增強。
篇10
【Key words】 newborns ; calcium gluconate; nursing intervention
新生兒低鈣血癥(neonatal hypocalcemia)是新生兒驚厥的常見原因之一,主要與暫時的生理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有關。血清總鈣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08年2月-2009年10月110例住院新生兒,進行隨機分組研究。干預組55例,男25例,女30例;對照組55例,男28例,女27例,兩組均為生后72h內新生兒,血清總鈣均0.05)。
1.2 方法 兩組均根據患兒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血管建議另建靜脈通路:比如選擇頭部的正中靜脈和顳側淺靜脈,血管直徑較大,比較直,易于固定,患兒可以四肢靈活的運動,且能夠長時間給藥,盡量避免使用穿刺過的血管重復穿刺造成血管壁的損傷,液體易從未來得及修復的穿刺針眼處滲出。兩組均采用微量泵勻速泵入,干預組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護理干預的方法。
1.2.1 使用監護儀,隨時觀察患兒心率和心律,確保注射安全 注射前觀察患兒心率>100次/min以上方能推注,鈣劑稀釋一倍以上,推注過程中注意患兒保暖,嚴密觀察患兒的感覺和反應,隨時根據患兒情況調整推注速度,當患兒反應差或心率
1.2.2 單人全程守護操作,確保穿刺部位觀察到位 每次靜脈使用鈣劑時應單獨選擇彈性好、部位可靠、較粗大的靜脈穿刺,應避開關節處,穿刺點周圍近3日未穿刺過,不可與其他液體輸液時共用一條靜脈。推注前均用25%~50%的硫酸鎂、山莨菪堿(654-2)濕敷,或用丹參注射液外敷。推注后如有外滲給予1%普魯卡因2ml+生理鹽水2~5ml或1%普魯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鹽水2~5ml局部封閉,及25%~50%的硫酸鎂、山莨菪堿(654-2)濕敷,或用丹參注射液外敷,或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敷。如無外滲均給予25%~50%的硫酸鎂、山莨菪堿(654-2)濕敷,或用丹參注射液外敷。
1.2.3 應用葡萄糖酸鈣 用10%葡萄糖酸鈣每次2ml/kg,以5%葡萄糖液稀釋四倍1h勻速泵入,以免注入過快引起循環衰竭和嘔吐等毒性反應,必要時可間隔6~8h再給藥1次[2]。
1.2.4 鼓勵母乳喂養 無法母乳喂養的情況下,應給予母乳化配方奶喂養。不提倡牛乳喂養,因牛乳中磷的含量高(900~1000mg/L,人乳150mg/L),鈣磷比例不適宜(牛乳1.35:1,人乳2.25:1),故不利于鈣的吸收[1]。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發生局部滲漏性損傷的比較 對照組明顯高于干預組,P
2.2 治愈率 干預組治愈率92.7%,對照組治愈率67.3%(見表2),兩組療效差異有顯著性(χ2=11.136,P
3 討論
新生兒生后由于甲狀旁腺功能不足、降鈣素水平較高、維生素D儲備不足等原因,常見低鈣血癥。當有早產或圍產期異常及窒息等存在時,可使血鈣更為降低易產生低鈣抽搐,此時治療普遍采用10%葡萄糖酸鈣經稀釋后靜脈點滴,如使用鈣劑不慎引起外滲時,可對組織產生刺激作用,引起局部組織紅、腫、痛,甚至壞死現象。
新生兒頭皮靜脈和四肢靜脈表淺、細小,管壁薄,易致液體滲漏。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皮膚敏感度低,對表皮痛感無明顯反應,對外滲的不適反應不能及時感覺,易被醫護人員所忽視[3]。
藥物因素:鈣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臨床上鈣劑有止血、脫敏、鎮靜、抗驚厥、平衡電解質、中和胃酸等作用[4],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應用鈣劑的問題(通常是葡萄糖酸鈣)。鈣劑是一種高滲溶液,對局部血管有刺激,如果滲出到血管外,對局部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專人守護是防止葡萄糖酸鈣外滲的前提。葡萄糖酸鈣在兒科治療中為常用藥物,一旦外滲,含陽離子的高張液破壞了細胞內外滲透壓的平衡。細胞傳遞機制受損,使細胞內溶酶體破裂釋放出大量水解酶引起自溶改變,若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局部壞死[5]。因此,凡是靜脈點滴葡萄糖酸鈣均應專人守護,密切觀察點滴全過程,防止不良反應。切不可交給家長觀察,以免造成鈣外滲局部壞死的惡果。
(1)用0.25%~0.5%普魯卡因封閉療法,以緩解腫脹部位的發炎損傷癥狀,并糾正其血管舒縮功能障礙[6],這是防止葡萄糖酸鈣外滲部位壞死最關鍵的一步。(2)局部濕敷香丹(復方丹參)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由丹參和降香組成,為中醫活血化瘀要藥,能減輕局部淤血,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還有強心、耐缺氧、鎮靜、抗炎、抑菌等作用[6]。因此,局部濕敷香丹注射液是防止葡萄糖酸鈣外滲部位壞死的重要環節。(3)鎂離子可直接舒張周圍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經節沖動傳遞障礙,從而使血管擴張。用50%溶液熱敷患處,有消炎去腫的功效[6]。
參考文獻
1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新生兒低鈣血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8-139.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低鈣血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20-821.
3 譚啟明,竇明玲.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引起水泡原因分析與預防.護士進修雜志,2001,16(8):637-638.
篇11
引言
區域經濟可否連續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第三產業的首要組成部分就包括物流業,所以有物流度上會影響業的發展勢必會影響到第三產業的發展,分析和研究物流業與第三產業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當前,物流系統的量化問題尚未形成,全面而又系統地反映物流指數的變化與發展的指標尚未存在。貨物周轉量是運輸部門或運輸企業一定時期內運輸工作量的指標,反映的是物流的流動速度,全社會客運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的總承載力。選取貨物周轉量和客運量來代表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河北省第三產業產值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分析指標,從數量經濟學的角度,即定量的去探討河北省物流業的發展對第三產業的影響。
一、指標與模型的選擇
(一)指標選取與確定
要對河北物流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做計量分析,首先需要確定計量分析的數據指標,通過確立的物流指標和經濟指標構建兩者之間的計量經濟模型,然后對建立起的計量模型進行分析研究。
物流業作為一種介于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服務經濟,與國民經濟互為影響,目前中國尚未確立衡量物流發展水平的統一指標。迄今為止,學者大多采用物流管理能力、交通運輸能力和倉儲配送能力來衡量其發展水平。為直觀反映河北省物流業發展水平,結合國內外研究文獻,兼顧數據的可得性,選取1990―2011年河北省經濟年鑒中貨運量以及客運量來衡量河北地區物流業發展的水平。選取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中的第三產業總值作為被解釋變量。
(二)模型的選擇
由于物流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并不具有確定性的統計關系,但是二者之間又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所以本文選取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河北省的物流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的設定與樣本數據說明
模型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在解釋變量存在滯后項的基礎上建立 VAR 模型,并對 VAR 模型進行 ADF 單位根、Jonhansen 協整檢驗、脈沖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檢驗,以及Granger 結果分析。
模型指標數據采用 1990―2011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本文的基本回歸方程為:
y = C + ax1+bx2 +u (1)
其中,C 為常數項,u 為隨機誤差項,解釋變量為河北省年度貨物周轉量、全社會客運量等。X1、X2分別代表河北省年度貨物周轉量和年度全社會客運量,用以衡量河北省物流業的發展情況。a、b、分別為解釋變量X1 、X2 的系數,并代表 2 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y的影響程度。被解釋變量 y 選取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里面的第三產業總值。本文模型指標的樣本數據主要來自于《河北省統計年鑒》。
(二)實證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時,考慮到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河北省地區第三產業發展比較緩慢,生產總值數量較少,為了使實證檢驗的結果較為理想,我們將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y 取對數,因此,本文的基本回歸方程變為:
Lny= C + ax1+bx2 +u (2)
為了避免“偽回歸”首先用ADF檢驗法對我們選取的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見下頁表 1)。
結果說明:t檢驗統計量值為-3.439658小于5%和10%兩個顯著性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的值,即:-3.0400和-2.6608。表明取對數后的第三產業總值的2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如果時間序列y的2階差分序列是平穩序列,則稱時間序列y是2階單整,也稱I(2)序列。所以,被解釋變量y即是2階單整。同樣道理再對解釋變量X1與X2分別進行自相關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2與表3)。
結果說明:t檢驗統計量值為-3.798524小于5%和10%兩個顯著性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的值,即:-3.5210和-2.6672。表明解釋變量1即河北省貨物周轉量的2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
結果說明:t檢驗統計量值為-4.025628小于1%,5%和10%三個顯著性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的值,表明解釋變量2即河北省全社會客運量的2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
為了分析第三產業與貨物周轉量和客運量的關系,我們先做回歸,然后檢驗回歸殘差的平穩性。如表4是回歸分析:
估計的回歸模型為y=-1 452.359+0.899995X1+0.01 4814X2+et (3)
回歸殘差平穩性檢驗(如表5所示)。
結果說明:t檢驗統計量值為-5.368934小于1%,5%和10%三個顯著性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的值。表明resid殘差(殘差是指回歸分析得到的實際值與估計值之差)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說明Y、x1、x2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第三產業和物流業之間存在協整,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出現失衡,為了增強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協整回歸式中(3)的e看作均衡誤差,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把第三產業總值變化的短期行為與長期變化行為聯系起來。誤差修正模型的結構如下:
Δy=+β1Δx1+β2Δx2+γet-1+εt (4)
在Eviews中,點擊Genr功能鍵,分別生成差分序列
DYt=Δy=yt-yt-1
Dx1t=Δx1=x1t-x
1(t-1)
Dx2t=Δx2=x2t-x
2(t-1)
然后以DY為被解釋變量,以DX1和DX2以及et-1為解釋變量,估計回歸模型如方程式(5)結果(見表6):
Δ=184.4094+0.515017Δx1+0.000653Δx2+0.244957et-1 (5)
t=(3.321115) (6.803525) (1.943939)
R2=0.734684 DW=0.782226
上述估計結果表明:第三產業總值的變化不僅取決于物流業的變化,而且還取決于上一期第三產業總值的變化對均衡水平的偏離,誤差項et-1估計的系數是0.244957體現了對偏離的修正,上一期偏離越遠,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系統是存在誤差修正機制。誤差修正系數為0.244957,即表明河北省每年實際形成的第三產業總值與其長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24.4957%被修正。回歸方程經過修正后的檢驗結果中 D?W 值為 0.782226,因此修正后的回歸方程殘差序列可以近似地認為不存在序列相關,并且回歸方程數據的擬合優度為73.468%認為是較好的。
(三)脈沖函數分析
一般的 VAR(P)模型數學表達式如下:
Yt=C+A1Yt -1+A2Yt -2+…+AkYt-k+BXt+εt t=1,2…T (6)
其中,Yt是 m 維內生變量,Xt是 n 維外生變量,C 是m 維常數向量,k 是滯后階數,T 是樣本個數。矩陣 A1,…,Ak和矩陣 B 是要被估計的參數矩陣,εt是 m 維擾動向量。脈沖響應函數(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是用來衡量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其他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軌跡,它能夠比較直觀地刻畫出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及效應。通過脈沖響應函數的下頁圖1所示,我們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x1對y呈穩定的正向影響,而 x2 對 y 主要呈負向影響,并且影響幅度較大;而 x1 對x2主要呈現負影響,而x2對x1 呈波動式的影響,且影響幅度適中。由下頁圖1可知,圖中實線表示1單位脈沖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的時間路徑,兩邊的虛線表示2個標準差的置信區間。下頁圖1里面的第一個圖表示lny自身的響應函數的時間路徑,其脈沖影響在第一期大約為50,以后逐漸上升,說明第三產業總值的增長會引起后面各時期第三產業總值的增長,且增長的彈性系數呈現變大的規律。第4個圖為x1對lnY實施沖擊,lnY的響應函數時間路徑,響應路徑一直為正但是波動相對較明顯,說明x1貨物周轉量夠引起后面各時期第三產業總值的增長,但是這種增長波動較明顯。所以,我們將用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見P83圖 2)。
P83圖2中實線為方差分解的時間路徑。下頁圖1為lny對自身的方差分解時間路徑,時間路徑一直為正且不斷下降,這說明當期的第三產業總值對后面各時期的第三產業總值的貢獻率越來越小,隨后各期間中自身變動的貢獻率維持在75%以上。圖為lny對x1的方差分解時間路徑,時間路徑一直為正,而且先下降又上升回到60%左右,說明,lny對x1的貢獻率大約維持在50%~60%。圖為lny對x2的方差分解時間路徑,時間路徑一直為正且小幅下降后逐漸回升,說明lny對x2的貢獻率大約維持在20%~35%。
(四)Granger 結果分析
最后,進行Granger 結果分析(如表7所示)。
根據表7數據顯示,X1不是Y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是0.12671,說明x1貨物周轉量對Y第三產業總值的增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十分明顯;同理,Y不是x1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是0.00345,說明Y的增長會刺激x1的增加而且這種刺激作用是很明顯的。同理分析x2不是Y的原因的概率是0.25393,說明x2社會客運量對y第三產業總值增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作用不明顯。
結論
在物流成長的初級階段,物流業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作用尚不明顯,對第三產業的作用只是表現出平緩增長趨勢。即河北省第三產業產值與物流業的發展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但是,通過構建一元回歸模型以及通過脈沖函數和Granger 結果分析卻表明了河北省物流業的發展對第三產業的促進作用已經非常有限。這是因為,為了使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數據可得性,本文僅選取貨物周轉量以及全社會客運量作為物流業發展的指標,而貨物周轉量和客運量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物流需求量,物流業的發展應該還包括物流供給等相關因素的共同發展。物流服務主要是靠資金和勞動力投入來獲得,物流供給仍處于低端,因此,貨物周轉量的增加沒有更大地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而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所以河北省要以物流業的發展來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反過來第三產業的發展再拉動物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南,趙成鋒,陳遠高.現代物流與經濟發展理論、方法與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2] 龐皓.計量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77-372.
[3] 河北年鑒編委會.河北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4] 董云耀,楊望書.基于時間序列的趨勢模型的應用與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1):64-68.
[5] 李莉,張建華.物流產業發展與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提升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機械工程,2003,(10):15-18.
[6] 李克寧.談物流成本與GDP[J].中國流通經濟,2002,(4):11-13.
篇12
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農業發展歷史,無論是古人的智慧還是現代科技的發展,都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革新,而這些技術革新又極大的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農業技術革新是指農業生產條件逐漸現代化,主要包括農業化學化、電氣化、機械化和水利化。本文選取其中的一個現代化的生產條件具體分析即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研究。
首先什么是農業化學化。農業化學化,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上,廣泛的采用化學產品或化學方法來實施農業的大豐收,或提高與農業相關部門的經濟效益,使農業經濟大發展的整個過程。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農業經濟的興衰或直接關系到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或間接影響到世界糧食產量的增減。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緊密結合的生產過程,而現代人類農業生產活動中,農業化學化的進程如何?又有哪些反應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的工具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顯著地作用?
本文以重慶市為例,選取1985年—2013年農業經濟數據和農業化學化數據,借助stata統計分析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相關、計量分析并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建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之間的雙對數計量模型,具體分析農業化學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重慶市農業化學化與農業增長的關系
1.農業化學化的發展情況
農業化學化主要是指在農業種植中增加化肥、農膜和農藥的投入。由以上數據圖表分析可得,自1985年起,重慶市化肥使用量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并于2009年突破90萬噸,之后又達到了2013年的96.64萬噸,如圖一系列1;農膜使用量也逐年提高,于2013年達到4.29萬噸,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如圖系列2;;而從圖系列3折線圖上可以看出農藥使用量自1997年后變化甚微,甚至從2009年開始呈下降趨勢,筆者認為,這與我國環境保護國策息息相關,以上分析都是重慶市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的具體體現。
其中,化肥施用量數據的單位為百萬噸,農膜與農藥使用量的數據單位為萬噸。
2.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
重慶是中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農業人口為主體的特殊直轄市,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幅員面積為8.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為3358.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數為2014.3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60%。
1985年以來,國家的各種利農政策給重慶市的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通過圖2(1)分析可得:1985年-2013年間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0.62%,從1985年-2008年農業經濟翻了10倍, 而從2007年起直到2013年重慶市農業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重慶市農業經濟發展必然與農業生產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關,從農業經濟總體情況來說,重慶市農業經濟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通過選取重慶市1985年-2013年這29年間的農業總產值數據與上述農業化學化數據進行散點圖分析,發現化肥、農膜、農藥使用量與農業總產值大致呈現正相關關系[如圖2(2)(3)(4)],并經過多元統計相關分析得到相關矩陣(如圖3),我們可以看出反應農業化學化的3項指標與農業總產值之間的相關系數都比較大,所以初步認為以上選取的典型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的指標對農業總產值均是有影響的。
三、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分析
1.計量模型的構建
典型農業化學化的指標選擇是構建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計量模型的關鍵。本文選取了化肥、農膜、農藥這三個最能體現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的指標。
本文使用雙對數模型,構建如下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
其中,Yi表示農業經濟的農業總產值、β0表示常數項、β1表示化肥使用量系數、x1表示化肥使用量、β2表示農膜使用量系數、x2表示農膜使用量、β3表示農藥施用量系數、x3表示農藥使用量、μi表示隨機誤差項。
2.數據來源
本文所有數據均來源于1985年-2013年重慶統計年鑒,包括重慶市化肥使用量、農膜使用量、農藥使用量和重慶市農業總產值,并取以上數據對數進行計量模型分析,通過對上述各項指標的數據分析,得到如下圖:
3.模型估計
借助Excel和stata軟件系統,依據重慶市反應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指標數據,分別以上述3項指標為自變量,以農業總產值為因變量,采用一般最小二乘法對上述指標進行回歸分析。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到該回歸方程可決系數較高R^2=0.9687,但是農藥的P值為0.197明顯大于0.1,所以在這里我們認為在綜合作用下變量農藥使用量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是不顯著的,在進行計量模型的構建時應對變量農藥使用量不作考慮。
前面的討論分析中,我們沒有考慮到隨機誤差項前后期是否相關聯,但在農業經濟系統中,自變量前后期之間很有可能有關聯,從而使計量誤差擴大,造成嚴重后果。這種總體回歸模型中的隨機誤差項之間存在的相關關系我們稱之為自相關。本文采取DW檢驗法【2】檢驗上文計量模型是否存在自相關問題。對樣本量為29、3個解釋變量的模型、5%的顯著水平。
本文采用廣義差分法解決上述自相關問題。
4.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的回歸模型,可以看出重慶市化肥使用量和農膜使用量每增長1個百分點,分別會使農業總產值增加約1.56個百分點和0.69個百分點。
上述文中提到:農藥的使用量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是不顯著的。筆者認為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化學農藥在人類的農業文明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合理使用綠色農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殺死害蟲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但是農藥作為一把雙刃劍,過量的使用導致農藥殘留成為了農業方面的技術壁壘直接影響到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何為適量?何為過量?科學界很難給出嚴格的界定,并且重慶市的農藥的施用量是否影響了該市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是不能確定的,但是筆者認為,也不能否定農藥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作用。所以,這里我們不考慮農藥使用量對農業總產量的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重慶市農業總產值、化肥、農膜和農藥數據,通過對其時間序列的分析,構建上述指標的計量模型,得到他們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因果關系,表示重慶市農業化學化相關影響因素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因此通過合理加大農化學的政策投入支持重慶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可行性。
篇13
田徑項目是學校體育教學與課余訓練的重點項目之一,具備人才集中的優勢,普及面較廣。中學課余田徑訓練是指利用課余時間,對部分愛好田徑運動并有一定才能的初、高中學生,以運動隊、代表隊等組織形式進行系統或階段性的訓練。中學課余田徑訓練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田徑運動的基礎訓練階段,是發展運動素質,學習與掌握田徑運動技術,提高田徑運動能力的關鍵階段,重視與加強中學階段的田徑運動訓練是提高田徑運動整體訓練水平的重要環節[1]。然而,學校體育的多樣化使一些更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運動項目應運而生,成為學生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如球類、韻律操等。田徑運動項目因單一枯燥的授課方式和練習方法,越來越不受學生們的歡迎,為了推動中學體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加大培養和輸送高水平田徑后備人才的力度,本文對中學課余田徑訓練的影響因素進行歸納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提高中學課余田徑訓練水平。
1.影響中學課余田徑訓練的因素
1.1 主觀因素
1.1.1 教練員的自身素質
教練員從事中學生課余田徑訓練工作的動機可以反映出教練員對中學生課余田徑訓練工作的認識和態度,其直接關系到中學生課余田徑訓練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各學校中學生課余田徑訓練工作目標的實現。相關調查表明,教練員從事中學生課余田徑訓練工作的首要動機是學校的工作需要,而目前各學校從事課余訓練的教練員大多由本校體育教師兼任,體育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體育教學,但又要帶好訓練隊,工作量大,訓練力不從心;存在著項目多,訓練經驗少,專業素質不適應等問題;多數教師自身鉆研不夠,業務水平不高,訓練方法不科學、不新穎等[2]。
1.1.2 運動員的選材和自身情況
大部分參與課余田徑訓練的學生都是以興趣為前提,參加過各類田徑比賽有一定的訓練經驗和比賽成績的,往往忽視了一些具有田徑項目發展潛能而沒有被發現的學生,也可能是由于教師沒有充分發揮挖掘人才的潛能,使學校田徑訓練的水平受到影響。而有研究表明,多數學生選擇田徑訓練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升學,其次是興趣愛好和增強體質,這樣的觀念也會影響到訓練成績的提高。
1.1.3 課余田徑訓練與學習之間的矛盾
課余田徑訓練一般安排在早上的早讀課及下午的最后一節課進行,由于中學階段學生的文化課學習負擔較重,除了下午的體育活動課外,早讀和下午最后一節課學校會安排文化課老師進行輔導,使學生難以取舍,影響正常的訓練時間,學生得不到系統的訓練,不僅影響了訓練成績,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
1.1.4 家庭和學校因素
家長對子女參與課余田徑訓練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多數家長怕訓練影響學習成績,因此不支持子女參與訓練,以致于學生迫于壓力對田徑訓練的興趣逐漸降低。學校領導對學生課余田徑訓練工作重視的程度直接關系著該項工作能否順利地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田徑運動水平的高低。
1.2 客觀因素
1.2.1 訓練場地器材
訓練場地器材是中學開展課余田徑訓練必不可少的硬件條件,也是課余田徑訓練能夠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除了部分城市中學能夠擁有標準的田徑場地和充足的訓練器材外,大部分鄉鎮中學和偏遠地區的學校是沒有足夠的條件開展課余田徑訓練的,這就造成了學生想訓練,但訓練難的問題。
1.2.2 訓練經費
充足的訓練經費是中學生課余田徑訓練工作正常開展的物質條件和有力保證。多數訓練隊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學校撥款,但訓練經費不足或沒有訓練經費的情況普遍存在,這也就成為了制約中學課余田徑訓練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提高中學課余田徑訓練水平的發展對策
2.1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場地器材的投入力度
相關政府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根據各學校發揮作用的大小按比例投入配套資金,扶植經費嚴重短缺的學校,確保專款專用,解決基本的訓練設施,以確保課余訓練的基本訓練條件。積極爭取社會贊助,可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將體育彩票中提取的公益基金按一定比例用于學校優秀田徑后備人才的培養,實現體教結合,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模式。除此以外,通過自力更生,勤儉節約辦體育,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自制體育器材,從而有效改善器材短缺的問題[3]。
2.2 提高教練員的專業素質培養
建立教練員進修培訓制度和考核制度,鼓勵教練員參加在職培訓,提高訓練管理水平和體育理論知識水平以及用科學理論指導訓練實踐的能力。有計劃,有目的地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加強各專業教練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達到相互借鑒,相互切磋,提高運動訓練水平的目的;實行教練員“專職化”,保證教練員有充足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完成好訓練工作任務,引進競爭和激勵機制,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加強田徑基礎訓練的科學研究,做到各所中學相互交流,教練員重視課余訓練的研究,不斷加強訓練的科學化程度。
2.3 重視科學選材,建立正確的訓練理念
運動員的選材已成為廣大教練員積極探索的一個課題,人類遺傳規律,人體生長發育的程序與規律,優秀運動員的模式特征等為運動選材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在選材的過程中,要著眼于造就高水平體育人才的目標,重視骨齡測試,機能測試,心理測試等,掌握各運動項目的主導因素,提高選材的成功率。轉變學生參與訓練的動機,加強對田徑訓練項目的宣傳,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訓練[4]。
2.4 解決好課余田徑訓練與學習之間的矛盾
正確處理好學習與訓練的關系,制定好課余田徑訓練的訓練計劃,合理安排訓練負荷、訓練時間和重視訓練質量,從學校領導到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體育教師,家長進行多方位的協調,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運動成績兩不誤,努力實現既定的培養
目標[5]。
2.5 提高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
學校領導應更加重視學生課余田徑訓練工作,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努力創造開展課余田徑訓練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如改善學生課余田徑訓練的條件,增加訓練經費;改善教練員的待遇,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素質,完善教練員培訓和考核制度;建立和優化選材辦法,提高運動員訓練水平;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運動會,提高運動員的參賽次數,讓運動員和教練員能夠在比賽中積累經驗,不斷提高運動員競賽成績[6]。
總之,中學課余田徑訓練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國家培養優秀運動后備人才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領導、班主任、體育教師、家長多方位協調的“多位一體”的訓練模式,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提高運動訓練水平,以實現提高課余田徑訓練質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孫華義.城市中學生課余田徑訓練開展狀況與發展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9:66-67。
[2]劉向紅.影響中學課余田徑訓練的因素及對策[J].教學研究,2011:22。
[3]李修振.中學田徑課余訓練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為調查對象[J].2008,9(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