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曲阜楷木雕刻藝術及其美學寓意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曲阜楷木雕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古時候孔子的徒弟子貢為了表達對尊師的敬意與懷念,自己搜集尋找曲阜當地特有的楷木,在沒有雕刻功底的情況下,苦練技法與刀工,最終刻成了尊師孔子與師母亓氏的兩座圓雕坐像,這被看作曲阜楷木雕的起源。隨著歷史的演進,曲阜楷木雕刻技術也不斷地發展與成熟。因為楷木雕的造型生動形象,同時鑒于曲阜老百姓急于表達對圣人孔子的思念,楷木雕逐漸成為曲阜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門類。曲阜百姓每家每戶都擺著孔子像,有些刀法、繪畫功底較好的手藝人,把曲阜楷木雕刻逐漸演變成了自己謀生的一種行業。
《孔府檔案》記載:“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向康熙皇帝進貢楷雕如意、壽杖、象棋等。”這說明當時的楷木雕藝術品成了貢品,雕刻技藝也已經相當成熟了,也具有非常濃厚的地域特色了。咸豐年間,隨著技藝不斷進步,在曲阜民間已經形成了以徐氏、顏氏、李氏、孔氏四大家族為代表的楷木雕藝術群體。光緒十七年,慈禧壽辰,顏士仁三子顏錫忠奉皇命刻壽杖一把、如意兩把,作為山東巡撫進獻慈禧的壽禮。1911年,曲阜楷木雕作品“百子如意”在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曲阜楷木雕最終獲得金牌較高獎。由于之后時代的動蕩,類似曲阜楷木雕這種源自民間的工藝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基于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美的追求的層次的上升,曲阜楷木雕這項傳統的民間工藝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在1984年,國家對外事務部門把楷木雕刻“八仙如意”作為高層領導人出訪的禮品,代表著國家文化。曲阜楷木雕已經發展成了一種尊貴高雅的象征。到如今,曲阜的街頭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楷木雕作坊,大體一看好像差別不大,可是細細品味不同的作品之后,卻又能感受到每個手藝人的不同的感情。
二、曲阜木雕工藝探究—以顏氏雕刻為例
“楷”這個字我們通常都讀作kai(三聲),而只有到了曲阜,也只有用在曲阜特有的木雕藝術時,“楷”便讀作了jie(一聲)。這就是因為楷木雕刻的原材料楷木就讀作jie(一聲)。木雕設計的關鍵是以木為本,楷木出自于孔子如今的紀念之地孔林之中。因為時間久遠,已經沒有歷史考證楷木是從何處帶到曲阜來的,有人想把楷木放到別的地方去種植,即使是氣候溫和適合植物生長的南方,楷木也沒有像曲阜孔林里長的那樣濃密茂盛。有曲阜當地人打趣道,這是因為別的地方都沒有曲阜那種深厚的文化底蘊,樹木不光靠陽光和水分,還靠“底蘊”生長。當然這都是玩笑話,不過這也體現了曲阜老百姓對孔子的尊重與愛戴以及對于儒家文化的仰慕與自豪。楷木主要分為紅黃兩色,顏色淡雅又不失大氣,雕刻出的藝術品高端尊雅又不顯得夸張做作,對應上了儒文化謙遜的特點。并且,楷木在其材料質地方面也非常適合用來進行雕刻創作。楷木的硬度相比于其他木質并不低,而之所以能夠進行雕刻是因為楷木外部堅韌,內部的紋理部分卻相對較軟,如果順著內部木材紋理雕刻則非常輕松,用刀具進行作業時也是很容易“立刀”而不“粘刀”。并且楷木內部的紋理蜿蜒曲折,年輪的痕跡較深,一層層之間區分鮮明,因此即使是一些雕刻完成后已經上漆的孔子像、如意,也能看見幾道紋路,與孔子像的衣褶、如意上雕刻的荷花層層疊疊,彰顯了傳統雕刻的精美細致。
根據1994年的曲阜文史第十四輯《工商記事》——曲阜工商經濟史料專輯(曲阜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記錄,《清朝年間手工業概況》一覽表中有七家經營楷木雕刻的店鋪,其中最早的為顏氏楷雕創始人顏士仁所創的《隆盛木店》,開業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也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一家木雕店。顏德印為顏氏楷木雕第八代傳承人,顏先生自幼受到父親和大伯的影響,耳濡目染,隨后不斷學習、苦心鉆研,傳承木雕技藝的同時,又將祖輩歷代的經驗與現代化的創新所糅合,創作出一系列的作品。目前,楷雕工藝品已成為深受國內外游客歡迎的旅游紀念品。
楷木雕刻工具主要有4種刀具。1.斜刀。斜刀的刀刃大約有45度,其作用就在于將作品的角落和鏤空縫隙處剔除角光。斜刀在雕刻人物的眼角處時極為方便好用。2.平刀。平刀刀面既平又直,主要用于將雕刻品的表面磨凈,使其光滑無痕。大型的平刀,雕刻在作品上,顯得剛勁有力,好似有生命般栩栩如生。3.中鋼刀。刀刃為三角形,最尖銳之處在于刀刃中角上,下壓力量越大,雕刻出的線條越粗。此刀主要用于雕刻較細的紋理,例如發絲、柳絮等。4.圓刀。圓刀有著圓弧形的刀刃,因此也多用于圓形的雕刻。圓刀橫向切面比較省力,并且雕刻出來的線條充滿探索性。其他木雕輔助工具主要有木銼、斧頭、敲錘、鋸子等。通常用于砍削木料以及在圓雕的細胚的雕刻。
三、如意與孔子像——精雕細琢的形式美和古拙渾樸的寫實美
曲阜楷木雕傳統刻板,進入新時代的衍生產品并不像浙江東陽木雕、福建莆田木雕那樣多,楷杖、如意、孔子像為其主要產品。楷杖在過去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由于人們對于富有的認識與表現也發生了改變,因此楷杖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市場需求的減少也不得不讓手藝人減少楷杖的制作。如意和孔子像則是曲阜楷木雕最主要的兩種產品。
如意,古時候中國民間用于搔癢的工具,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癢癢撓”。在古代民間,如意樣式簡單,用竹子或木頭做杖,杖的另一端則制成簡潔尖銳的形狀,以便搔癢。而稍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他們所用的如意,雕刻刀工復雜,有的在杖上刻著藤蔓,藤蔓沿著杖蜿蜒地爬向用于搔癢的尖銳處,緊接著長出一朵荷花,這類如意雕刻精美細致,不光手藝人的技藝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其審美情趣也達到了一種境界。由于雕工細致,紋理精美雅致,曲阜楷木雕如意早已被當作一種藝術品被收藏。
“福祿壽論語儒雅楷木雕刻如意”是一件著名楷木如意作品,此如意長40厘米,用實木打的底座,外部附有玻璃罩,通高53.5厘米。“福、祿、壽”取諧音“蝠、鹿、鶴”,因此整件作品從下往上看有三只動物:蝙蝠、鹿、鶴。蝙蝠,代表著福,其翅膀鋪開,欲展翅翱翔,給人一種自由的感覺,嘴里叼著一顆壽桃,代表著福壽雙全;鹿,代表著祿,其踩在祥云之上,目光向后,寓意著功成名就的人回顧自己的過去,嘴中銜著具有福壽意義的佛手,整體上福祿壽俱全;鶴,仙鶴自古以來就是寓意著長壽,口中又含有靈芝,靈芝為仙草,因此整體寓意著雙壽。同時,整件作品配以祥云、松、竹、梅花等代表著吉祥的紋樣,再加上寓意著連綿不斷的、生機勃勃的纏枝枝梗井井有條地穿插,精雕細琢,驅使整件如意雕刻吉祥寓意豐富,典雅細致。民間藝術的根在于民間,而民間文化的不同則導致了所產生的藝術品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曲阜,楷木雕刻不能少了孔子的儒家文化。因此,這件作品令人印象最深的則是擺放如意的邊框。邊框上用小篆字體雕刻著《論語》幾句名言: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應用形式,借助曲阜當地具特色的手工藝藝術品為載體,有力地宣傳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展現了儒家文化低調謙遜。祥云與枝葉的層層疊疊,三種動物不同身姿的生動刻畫,還有福祿壽的吉祥寓意,再配上小篆文字,似乎更合乎古意,不僅傳達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思想,還不忘根本地突出了曲阜楷木雕如意的特點:玲瓏剔透。
如意的雕刻過程中常常使用透空雕刻法:一般是先將木板刻穿,使木雕的上、下、左、右都相互穿透,然后再進行剔地刻或線刻。木雕制作中如果采用這種雕刻技法,要求必須具備非常高超的技巧,才能使木雕的正反兩面同時獲得良好的觀賞效果。這種方法雕刻出來的如意,玲瓏剔透、立體感極強,將其當作家中掛件或是當作把玩的器具,人們都會因為它的吉祥寓意與精美雕刻而心曠神怡。
與如意雕刻的風格不同,孔子像的雕刻更有山東的“味道”:古拙渾樸。孔子像這類木雕作品古拙渾樸,不是那么華麗與精致,而是一種可愛自然的美,這是他們活潑的生活體現以及獨立的自我表現。山東民風淳樸,人民樸實、憨厚,熱情好客,尤其曲阜受到孔子儒家文化的影響,為人謙遜低調,這些特點無不體現在孔子像的雕刻上。
孔子像木雕雕刻不僅在題材上還是造型上都表現得十分平易近人和真實,雕刻匠人在制作時尊重傳統樣式,在雕刻的技法上體現出互相對稱性,具有日常生活細節中的自然之美。但有些孔子像作品會忽視比例,有時會作局部的夸張或幾何化某些部分,這是為了用略微夸張的雕刻技法來讓孔子這個高高在上的偉人形象變得平易近人、貼近生活,雕刻匠人會用強調、夸張和突出某一部分的方法來實現其理想化,更注意人物的精神性和作品的精神內容。其直接的表征就是他們多雕刻的孔子像基本面部都是帶著微笑,而且頭部也相應地被夸張和突出,頭大身子小,有種“太上老君”的既視感,據曲阜民間傳說,這種方式也是因為老百姓對于長壽的向往,體現出一種夸張手法的崇高美。想要雕刻出這些特點就要求雕刻匠人專業技術素質高,不僅有著深厚的造型藝術功底和創意設計能力,還有豐富的藝術涵養和執著的藝術追求。
如意與孔子像等新老作品都是“善”和“美”的統一,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這些作品把文學藝術與道德思想結合起來,令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無不體現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孔子的著名美學命題和美學思想。
四、曲阜楷木雕刻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由于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思維方式、信仰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傳統生活方式、文化與自然生態之間關系的改變,或者說傳統民間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民藝的生存延續必然受到影響和沖擊。同樣,曲阜楷木雕刻也同樣受到了當今時代的各種各樣的沖擊。
隨著時代的變遷,曲阜引以為豪的曲阜手工藝品廠,也因為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改變而關閉生產。環境的改變使得對曲阜楷木雕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少,同時,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機器雕,機器雕與手工雕并存是曲阜木雕市場的現狀。機器雕刻出來的作品雖說精美無瑕,但就是因為這樣無缺而使得整件作品缺少了藝術品的那種“民間味”。民間工藝者應意識到這些問題,因此,潛心鉆研,將學院雕刻技巧和民間工藝韻味精心糅合,形成了全新的藝術風格,才是當下該做的。同時也要吸收各種類型雕刻的精華,使得刀法越來越細膩、審美愈來愈高尚,作品的“民間味”也愈來愈濃厚,豐富及提高在木雕技藝上的藝術修養。
曲阜楷木雕在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十分常見,雖然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但是那里仍然不缺少像顏先生那樣具有匠人精神的手藝人。只是隨著現代生活的大規模入侵,曲阜楷木雕工藝不像古時候那樣耀眼奪目了。在國家經濟穩中有進的情況下,人們的視野與政府部門的政策應該轉移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上面來。激發手藝人的匠心,增添老百姓對傳統工藝的熱愛,不單單是曲阜楷木雕,在中國,對于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研究已經迫在眉睫,也是我們新時代新青年努力學習工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