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音樂合唱藝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個優(yōu)秀的指揮,在合唱排練之前,必須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對合唱藝術作品要仔細研究分析,尤其是它的文化和時代背景、表現(xiàn)的風格特點與形式,準確領會詞曲作者的藝術要求,深入挖掘出作品的重點部分和精彩樂段,在指揮中應注重對音樂節(jié)奏的把握,尤其是要做到“點”到情緒到,盡量精確設計每一個動作,把握作品的呼吸點、換氣點、起拍、收拍,以及指揮的預示以及與合唱成員的眼神情感交流。最大限度的把合唱隊的藝術潛力表現(xiàn)出來,以及對不同性格特征的聲樂藝術作品進行準確的表現(xiàn)。因此,做為一個優(yōu)秀的指揮者,除了應該具備基本的指揮技能和知識以外,還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在合唱中,指揮者的動作線條既要具備一定的技巧性,還應具有音樂性。
做為指揮者在指揮技能中要做到動作與內(nèi)心世界相輔相成,內(nèi)心感受和動作要高度的統(tǒng)一,這樣才能做到手中有拍,心里有數(shù)。
(二)在整個合唱團隊中,指揮者要做到善于調(diào)動合唱成員的演唱激情
以及挖掘出成員們最大的潛力,還要在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和處理上展現(xiàn)指揮者的獨到之處,從而體現(xiàn)指揮者對于音樂藝術理解的最高意境。
(三)在合唱團隊里指揮和合唱隊員應當有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
優(yōu)秀的指揮應該具備自己獨特的指揮風格,也就是指揮者的二次創(chuàng)作。做為指揮者要把自己的激情與智慧傾注到每一部藝術作品當中,并用極富個性的、細膩的、傳神的指揮動作,鼓勵合唱隊員們能夠全心投入到創(chuàng)作氛圍之中,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聽眾引領進入音樂的氛圍之中,以得到藝術的唯美享受。比如,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合唱歌曲《保衛(wèi)黃河》,整個歌曲采用的是進行曲的體裁、音調(diào)主要以振奮人心、短促跳動為主,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逐步擴張的音型和以快速大跳的動機,使整個歌曲的感情充滿力量。其作曲作詞者對作品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歌詞都精心去塑造和附著感情。一個曾經(jīng)指揮過這首歌曲的人說過:“我們排練作品時候很辛苦,但還是要去慢慢的琢磨,才能搬上舞臺面對聽眾。”因此在排練《保衛(wèi)黃河》的時候,也要像歌曲的作者一樣,精心去塑造和刻畫每一個音符,其旋律慷慨激越,唱出了中華兒女不屈的斗志以精神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運用各種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來調(diào)動合唱成員的演唱激情,以此來重現(xiàn)當年保衛(wèi)全中國而戰(zhàn)斗的壯麗場景的激情場面。
三、合唱表達的色彩美
大型的合唱就像一部交響樂,它是由多聲部組合的大型的聲樂演唱形式。在較大規(guī)模的混合合唱中,男女高、中、低聲部(有時還有童聲部),這樣使得合唱有著更加寬廣的音區(qū)和豐富的多樣的音色,使整個音樂有了更大的音域空間任意馳騁。每個不同的聲部,其聲部在不同的音區(qū)的單一音色以及和不同聲部的多樣音色結(jié)合所帶來的變化音色組合,形成了混聲合唱、領唱加合唱、重唱加合唱等不同的演唱組合形式,但是合唱的整個聲音效果要具有整體的和諧與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主要還是要注重一下幾方面的和諧關系:
(一)注重聲音平衡與統(tǒng)一,構建聲音的和諧美
大型的合唱藝術追求的是集體的表現(xiàn)力,講究的是“合一”,并且每個成員都要牢記“合唱里面只有我們,而沒有我”。要想在合唱的聲音上達到低而不壓,高而不擠,輕而不虛,要求整個聲音做到平衡,統(tǒng)一以及協(xié)調(diào),所以必須進行專業(yè)的排練。合唱藝術所追求聲音的統(tǒng)一之美,而不需要更多的突出個性,其主要是通過團隊的通力合作而成。在合唱的時候,在集體發(fā)聲練習中去尋求聲音的共性,使整個合唱團成員的聲音狀態(tài),口型以及起,收,吸,呼都盡量保持一致,做到這些才能達到聲音的統(tǒng)一與和諧。如《祖國頌》,其整首歌曲的詞曲交融,曲調(diào)結(jié)構新穎嚴謹,音樂層次鮮明,詞曲主題突出,所以在演唱時切忌不能渙散了整個音樂聲音基調(diào)的統(tǒng)一。這首歌曲主要是抒發(fā)民族的豪情,體現(xiàn)了當年億萬中華兒女堅毅前進的步伐,要求聲調(diào)穩(wěn)而偏慢。整首歌曲的藝術感染力很強,在演唱時需飽含激情,氣勢應雄壯,聲音應渾厚、深情,不同的聲部層次需清晰,和聲部分融合豐滿,這樣才能充分表達當年的中華兒女的豪情萬丈,也體現(xiàn)出集體主義和昂揚向上的革命精神。
(二)聲部間的相互協(xié)作,展示音色之美
在整個的合唱之中,每個聲部之間要相互協(xié)作和照應,這樣會直接影響著整個合唱的藝術效果和表現(xiàn)力。
1、在合唱的主要部分是主旋律的聲部,它可以在整個合唱歌曲的每個聲部出現(xiàn)——這主要是由作品所表現(xiàn)的情感而決定,而合唱中的其他聲部還是根據(jù)主聲調(diào)而決定自身的音量,動態(tài)及活動幅度的。
2、在合唱中輔助旋律聲部是作為主旋律的伴隨性和輔旋律,其主要功能是使主旋律更為豐滿有形,它的旋律要與主旋律共起伏,其節(jié)奏也要和主旋律基本一致。
3、合唱中的和聲性聲部的作用是烘托主旋律,主要是讓主旋律的色彩豐富,其在音色及音量上就需要對主旋律進行必要的讓步,但音色及音量的讓步又不能相差過多,否則就失去了烘托主旋律的作用;
4、對于合唱的和弦基礎音聲部屬于和旋的底座,它的作用是支撐著整個歌曲的和弦,當合唱作品里面有了這個聲部,那就會使整個聲樂作品擁有豐滿的感覺和堅實的基礎。在合唱中和聲和弦在不明顯影響主旋律的情況下,它的音量可以稍為增強一些,其音色同時也可以稍渾厚一點,這樣的話支撐整個歌曲的和弦的效果會更加明顯。
5、在合唱里的男低音聲部主要承擔任和弦的基階,如果在加強男低音的音量的情況下,不僅不會影響到主旋律,反而使整個合唱具有更為渾厚充沛的效果。有了男低音的加入,和弦的性質(zhì)更加明確了,因此,它就成為和弦的音聲部基礎。
6、合唱里的女低音聲部常常負責的是裝飾性的輔助聲部,在整個合唱中主要是增加音色的多樣性,讓音樂作品的音色顯得豐富多彩。
如:革命歌曲《十送》,其作品恰當?shù)淖⑷肓宋覀兠褡宓囊魳匪囆g語言,當我們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被它的那種時代的強音和恢宏的氣勢所震撼。在合唱這首歌曲的時候,我們采用多聲部“音和”的形式來演繹這部作品,這些運用多聲部和不同節(jié)奏的紅歌的演唱,不管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已經(jīng)深深地扎根于時代的土壤,在旋律中融入了時代的情感,因此作品更具有親切感和平民性,展現(xiàn)了紅歌的獨特藝術感染力。
四、合唱表達的合作情(情感美)
其實音樂是一門極富情感的藝術,可以說“情”是演唱者最終的美學追求,也是衡量歌唱水平的標準。所以,在合唱音樂藝術中,要把“情”視為演唱的主體,也就是說要把“情”放在整個合唱主導地位上。
(一)音樂是情感的藝術
音樂藝術真實的反映著人類的情感與思想,音樂藝術的基本屬性應該是情感屬性。即便是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若沒有情感的表現(xiàn),這樣的音樂作品就失去了藝術的感染力,其表現(xiàn)出藝術的無力,空洞與乏味。那么作為音樂藝術的表演者,能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詞曲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只有把自己的對于作品的感受融入其中,才能把音樂作品的藝術情感表現(xiàn)出來,與聽眾一起產(chǎn)生共鳴。
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fā)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fā)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fā)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nèi)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4]我們在欣賞合唱藝術作品時時,把聽覺所感受到的藝術音色效果與人的生活實景相結(jié)合,使聽者能夠穿越時空,與再現(xiàn)的音樂內(nèi)容一起引起共鳴,以此升華藝術作品的情感。
(二)歌唱藝術之靈魂——情感
合唱是聲樂藝術的最高的表現(xiàn)形式,在整個音樂發(fā)展歷程中,合唱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被人們說喜愛,同時也是傳播范圍最廣的高雅藝術形式之一,在合唱藝術的實踐中,讓人們充分的感受到了和諧之美、藝術之美。合唱藝術它是屬于集體的演唱形式,所以在合唱的訓練中,應該著重強調(diào)合唱的共性因素,以此形成集體合唱的凝聚力。同時在強調(diào)合唱共性特征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合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情感的表現(xiàn)。那么要想使音樂的音色更加優(yōu)美、演唱很有思想內(nèi)涵、聲音具有藝術感染力,因此在集體合唱藝術中,要不懈的追求聲音的共性,積極的表現(xiàn)音樂情感和作品的個性特征,以此來完美呈現(xiàn)音樂作品之靈魂。《黃河大合唱》就是屬于極富情感的典型之作,它一部有著歷史意義的大型音樂藝術作品。它是利用了民歌的特性,運用民謠的方法而創(chuàng)作的歌曲,其表現(xiàn)形式具有多樣性但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把民族性與時代性進行了融合,突出了作品的極富個性的藝術風格,其情感魅力激勵著中華兒女的向著美好的生活奮力拼搏。讓人們在紅歌藝術享受中傳承紅色精神,銘記紅色歷史與文化,回顧紅色經(jīng)典,激發(fā)人們的內(nèi)心情感,抒發(fā)人們對于歷史的的情感之美。
五、合唱所表達人的精神屬性“和美”
篇2
而要把人類的喉嚨訓練成美妙動聽的歌喉,就要進行一系列的聲樂訓練,以達到專業(yè)化的歌唱水準,歌劇和美聲唱法的發(fā)展更需要良好的聲樂技巧和藝術修養(yǎng)作后盾,中國聲樂教育家尚家驤曾指出“很多教師把聲樂練聲曲作為學生演唱歌劇前的技術準備材料”,這就使音樂會練聲曲的前身――現(xiàn)在普通而常見的聲樂練聲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成為可能和必須。
“普通而常見”的練聲曲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種來源是十九世紀早期。出版的有鋼琴伴奏的視唱練耳練習曲。
視唱曲在巴洛克時期就已出現(xiàn),而視唱練耳教材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和意大利已經(jīng)大量出版。視唱曲一般用“唱名”而非“元音”來演唱。一些早期聲樂教師延續(xù)了這種演唱習慣,例如,多梅尼科?科里在1810年出版的《演唱指南》(The Singer's Preceptor)和曼魯艾爾?加西亞在1840年出版的《歌唱藝術論文全集》(Trait complet lart du Chant)中,也開始出現(xiàn)演唱“唱名”而非“元音”的聲樂訓練材料,這可以說是聲樂練聲曲的雛形。后來,這種有曲調(diào)而無歌詞、同時還帶有鋼琴伴奏練習曲的形式,便逐漸定型為練聲曲的經(jīng)典組合形式。到了19世紀中期又有了更多的此類出版物,而聲樂教師亨瑞奇?帕洛夫卡(Henri-chi Panofka,1807―1887聲樂教師、小提琴手、作曲家)在巴黎的時期出版的同類出版物,已經(jīng)明確為五本的聲樂練聲曲。
值得一提的是帕諾夫卡在1840年時研究了眾多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如:Marco Bordoni/Jenny Lind/Lablaehe/Frasehini/Staudigl),于1852年在倫敦出版了第一本具有教育性的聲樂作品《聲樂指導訓練》(《Practical Singing Tutor》);1854年在巴黎出版了《歌唱的藝術》(《Lart de chanter》op.81)一書,給他帶來了作為小提琴手和作曲家所不能獲得的巨大成就。而1858年他為初學者寫的一本《帶字母的聲樂訓練》(《Abecedaire vo-cal》)獲得了成功并具有創(chuàng)新性;最后的一本書《歌唱與聲音》(《Voix et chanteurs》op.85)是在前兩本書《歌晤的藝術》和《帶字母的聲樂訓練》的想法和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其中還包括了許多著名的聲樂歌唱家歌唱時的生理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