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外來文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都要正確處理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成果。外來文化的中國化無疑是解決中外文化關系、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發展成果的重要方式。
一、外來文化的中國化
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在創造主體、來源、內容、風格、精神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兩者之間并非不可逾越。中國文化是我們的本土文化,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上,外來的文化是可以通過中國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從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中國化。
所謂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就是文化建設主體通過對外來文化的選擇、吸收、轉化等過程,使外來文化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與中國的優秀文化有機結合,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和實踐的結合,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文化建設主體對外部文化做出的自主、自覺的選擇。中國化的對象是外來文化,但并非所有的外來文化都有中國化的必要和可能,我們把哪一種外來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哪些文化成分中國化,這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對外來文化的選擇,首先涉及到對外來文化的價值判斷,判斷的根本標準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只要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我們就可以把它中國化,否則就沒有中國化的必要了。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中國人以中國文化模式為框架改造、轉化外來文化的過程。外來文化中國化是國人出于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拓展中國文化的內涵,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豐富中國文化的內容,促進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外來文化的創造及其傳承主體也積極參與外來文化中國化的過程,并且為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做出一定的貢獻,但其目的是在于傳播、推廣外來文化,讓中國人接受和認同其文化。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復雜的文化創造過程。外來文化的中國化不是單純引入一種異質文化,也不是簡單地對接、拼湊兩種不同質的文化,而是以外來文化為文化資源,對外來文化的批判、借鑒、改造、吸收的創造性過程。在內容和形式上,經過中國化的創造性過程,外來文化的外在性得到真正地克服,而內化為中國文化的要素;在文化功能上,通過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消極作用得以逐漸消除,消極作用轉化為積極作用。創造性體現了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深層本質。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包含著多層次的豐富內容。概括地講,外來文化中國化包含著理論層次和實踐層次的內容。理論上,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指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結合;實踐上,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指外來文化和中國社會實際的結合。文化結構、理論結構和實踐結構都是多層次的,因而,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包含著具體和豐富的內容。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既包括了對外來文化的理論批判、借鑒、改造、吸收,也包括了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引起的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解決文化矛盾、使中國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過程。外部文化一旦傳入中國,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之間就會產生矛盾,特別是外來文化處于強勢的情況下,矛盾更加突出,兩者存在相互同化的趨勢。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就是自覺地、主動地解決外來文化傳入中國之后引起的文化矛盾問題,使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外部矛盾轉化為中國文化的內部矛盾,從而推動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以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的、合理的成分,并把它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建設實踐活動。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屬于文化建設的范疇,是文化建設的一種表現方式、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作為文化建設的表現方式,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以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的合理的成分,并將之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結合,以促進和推動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為目的文化建設實踐。
二、外來文化中國化的實踐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在歷史上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漸深入,外來文化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入中國,并對中國文化及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做好外來文化中國化這項關系當前和今后中國文化、社會發展的工作,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課題。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包含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包含著把外來文化不斷地中國化的實踐,如古代印度和阿拉伯文化的中國化,近代西方文化、的中國化。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特別是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強弱對比關系的差異,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表明,對外來文化必須進行中國化;不是所有的外來文化都有中國化的必要和可能,在對外來文化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有所選擇;文化問題不等于政治問題。外來文化是否需要中國化,不能單純地從政治的需要而要立足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來考慮。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是人類文化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其他民族對待外來文化的認識以及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實踐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借鑒。
當代中國,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應注重總結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對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和其他民族在外來文化本土化方面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從實際出發,尊重外來文化和注重選擇、堅持辯證轉化、重視實際效果的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引進、批判、借鑒、吸收、結合等方法做好外來文化中國化的工作。
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的文化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這段論述對外來文化中國化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明確指出了外來文化中國化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其核心和實質就是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來選擇外來文化。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必須以中國文化為主,必須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有利于推動中國文化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步和發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充分體現了對待外來文化的主體性原則,是外來文化中國化的總的指導原則,嚴格遵循這一原則是外來文化中國化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
篇3
一、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
從地理位置來看,日本位于古代文明高度發展的中國的近鄰。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對于日本文化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位于日本與大陸之間的大海并不寬,利用古代的航海技術是完全可以跨越的。因此,日本人很早就開始了與大陸的各種交流。另一方面,寬闊的海洋將日本與大陸分割開來,依靠這一天然屏障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使日本避免了外民族大規模的入侵和統治。
由此可見,日本一方面與大陸之間保持著長期的友好交流,從大陸引進了大量的文化和知識;另一方面,日本幾乎未經歷過大規模移民的困擾,也未曾遭受過有組織的軍事侵略和政治統治,使得日本人能夠在沒有任何外來勢力干預的情況下,和平地引進外來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因此,日本人對外來文化的引進從不存在任何抵觸情緒和戒備心理。日本人對外來文化旺盛的好奇心、卓越的模仿能力也許正是來源于此。
二、外來文化的引進
日本人好奇心非常強,而且善于模仿。他們首先對于外來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原封不動的照搬過來。然后,將引進的東西在內部一點點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繼機織、制陶、金屬工藝以及農業技術等由大陸傳入日本之后,漢字和儒教、佛教也隨之傳入。隨著佛教文化的普及,與日本固有的神教文化相互融合,產生了主張神、佛、儒交融的調和思想。這標志著日本文化進入了將外來文化在內部進行消化、吸收的階段。
到了平安中期,在充分消化、吸收唐文化的基礎上,由日本貴族階層創造了國風文化。最能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的典型事例就是假名文字的發明。假名的發明更加豐富了日本人的表達能力,從而取代了曾繁榮一時的漢字,促進了和歌、故事等日本固有文學的發展,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隨著幕府的制度和禮儀進一步得到完善,儒教思想被廣泛用于政治領域,成為貫穿江戶時代的主流思想。
十九世紀中葉,外來勢力的入侵使得日本再次進入了與外界交往的活躍時期,明治政府效仿歐美的先進國家,致力于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的改革,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從上述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是在“開放”與“關閉”、“引進”與“消化”、“效仿”與“創新”的相互交替中發展起來的。對待外來文化,日本人最初表現得非常熱心、虔誠,富于很強的模仿能力;引進以后,逐漸消化吸收,將外來文化與日本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并且進一步創新。
三、日本文化的民族性
日本文化在博采眾長的同時,又顯現出對本民族固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即所謂的“和魂”。從古代日本創造的神治時代樸素的原始宗教、絢爛優雅的宮廷文學、貴族文學、茶道、能樂、狂言、花道等,到近現代的忠誠意識、集團意識、進取精神等,無不體現日本文化的獨創風格和優秀傳統。這些民族文化的精華在質的方面影響著日本文化的演變,這也是日本能在多次文化洗禮中沒有迷失自己、始終能把外來文化加以異化的根源。有學者在論述日本戰后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時曾經指出:日本現代化成功的真正奧秘,在于因長期的歷史演進中鍛煉出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即集團結構、群體意識、競爭風格和拼搏進取精神。日本民族由于島國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歷了近千年的武士生活的感化,形成了全民族的集團意識,這是日本民族至今仍保持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四、日本文化的選擇性原理
一般來說,文化具有較強的排它性和互斥性,異質文化的交融是極為困難的。在中國、印度或歐洲,由于都已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所以在接受外來文化的時候,往往容易把能否為本國的社會所接收作為首先考慮的問題。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引進外來文化的時候,往往表現得比較遲疑。而在日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日本人似乎從不去考慮文化的系統性,而是對外來文化邊引進、邊在內部進行消化、吸收。在引進外來文化時,將其中的精華與日本的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并努力維持平衡。正是這種平衡促生了日本獨特的文化。日本文化是在多種外來文化的接觸中培育起來的,它在大量吸收、主動攝取外來文化中精華的同時,又有選擇地消化,與外來文化保持著適當距離,維持了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個性。
綜上所述,日本引進外來文化并不是無原則的,而是有著自己的選擇標準。正是這個選擇標準刻劃出了日本文化的獨特性格。日本人不僅習慣于大量引進、消化、吸收外來文化,而且更善于將外來文化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改造、取舍。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黃媛(1981― ),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教師,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本社會文化,日本文學。
參考文獻:
篇4
一、漢語吸收英語外來詞的方法
(一)音譯法。音譯法就是按照英文詞的讀音直接譯成漢語借詞,如朋克(punk)、克隆(clone)、舍賓(shaping)、瓦斯(gas)、艾滋病(aids)、粉絲(fans)等。wWw.133229.cOm英語中許多人名、地名及商品名稱通過音譯被借人漢語,如克林頓(clinton)、華盛頓(washington)、p&g(寶潔)等。用音譯法吸收外來詞既可保留原詞的音韻美,又保持了其異國情調。
(二)意譯法。意譯法是一種歸化法,指用漢語里固有的詞匯改變外來詞匯,其目的是為了“解釋原英文詞語的功能與特點,也可以說是按原詞的語義創造一個新詞”。意譯法主要用于漢語吸收關于科技、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和表示新事物、新現象等方面的英語詞匯,如(dancingoutreach)、千年蟲(millenniumbug)、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還巢兒(boomerangbaby)、牛市(bullmarket)、熊市(bearmraket)、軟件(softwrae)、穿梭外交(shuttlediplomacy)等。意譯法是漢語吸收英語外來詞的一種主要方式。
(三)音意兼譯法。音意兼譯指兼顧外來詞的讀音和詞義,使之既在語音上與原詞貼近,又能體現原詞特點但又非原詞詞義的詞義,即做到音意合壁。如家居超市百安居(b&q)、玫琳凱(marykay)、奔騰(pentium)、歐元(euro)、奔馳(benz)、席夢思(simmons)等,采用音意兼譯法比單純的諧音或意譯能更好地傳情達意。
(四)半音半意譯法。即把外來詞的一部分取其音、另一部分取其義翻譯成漢語,這樣將原詞一分為二,相得益彰。如網吧(internetbar)、劍橋(cam—bridge)、呼啦圈(hula—hoop)、唐寧街(downingstreet)、南斯拉夫(yugoslavia)等。
(五)音譯加表意語素法。為了使外來詞更清楚地表達其含義,通常把外來詞音譯后加上表示類名的詞素來說明其類別。如泰晤士河(thames)、帝豪表(deidrodeluxe)、太妃糖(ta)、恰恰舞(cha—cha)、燕尾服(swallowtail)等。有些類似的英語外來詞被人們所熟悉后,在使用的過程中常常省略了詞尾的語素,如坦克(tank)、雪茄(cigar)等。
(六)原文移植法。在新聞和科技語體中運用大量縮略語和簡稱,是現代英語的特點之一。漢語在吸收這些外來詞時采取了最直接的原文移植法,以避免音譯或意譯繁瑣的不足。如xo(extraold)特陳酒、ip(intearctprotoco1)網際協議、vcd(videocompactdisk)、gdp(國民生產總值)、eq(情商)、ct(computeirzedtomography)意為“計算機x線體層照相術”、voa(美國之音)、oa(辦公自動化)、yahoo(雅虎)等。近2o年來,許多新的科技術語紛紛進人漢語,作為新生事物,漢語中暫時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我們只有直接引入使用,如fox—pro,dos,autoware,windowsxp,windows98等。原文移植法還包括近年來漢語里吸收的一些以漢英混寫方式構成的外來詞,如k金、bb機、bp機、pc機、sos兒童村、ac米蘭、atm機、txt文體、basic語言、aa制、t型臺、ic卡、維生素a、v26減肥沙琪等。
由以上舉例可以看出,當代漢語吸收外來詞的方式更多、更靈活,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并使其跟上了時代的步伐,滿足了表達和交際的需要。
二、漢語中英語外來詞所涉及的范圍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國家最多的語言,它對各國語言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將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新科技文化內容以詞匯的形式通過大眾媒體、商品、書籍等渠道融人到各國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新時期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覆蓋面極廣,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自然科學、政治制度等領域,而是已擴大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網絡通訊外來詞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在中國普及以來網絡方面的外來詞迅速增加,并向現實社會滲透,如聊天室(chatroom)、電子公告欄(bbs)、網絡信息中心(nic)、綜合數字服務網(isdn)、pc機、pop協議、usb接口、登錄(1_~gin)、貓(modem)、下線(offline)、下載(down—load)、密碼(password)、網蟲(newoiti!)、寬帶(broadband)等等。年輕人是網絡語言的主要使用者,在他們的推動下,網絡外來詞不斷推新除舊,發展迅猛。3此外,當今電訊技術得到長足發展,電子產品層出不窮,這方面的外來詞已走進我們大眾的生活,如cal機、移動電話(cellularphone或mobilephone)、波導(bidr)、愛立信(ericson)、摩托羅拉(motorola)、諾基亞(nokia)、cd、vcd、dvd(數字影音光碟)、vtr(磁帶錄像機)、vcr(盒式磁帶錄像機)、家庭影院(familyvideo)等。
(二)商標外來詞
中國改革開放的深人加劇了中國市場格局的變化,價格、質量已不再是人們消費心理的全部,而是越來越多地注重品牌。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一群特殊的外來詞,即外來商業品牌名稱詞。商標外來詞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飲食方面,如保維爾(bovril)、三明治(sandwich)、曲奇(cokie)、德芙(dove)(巧克力)、益達(extra)口香糖、和露雪(walls)(冰淇淋)、芬達(fanta)、樂口福(lactov)樂百氏(robust)、雀巢(nescafe)、力多精(lactogin)、百事可樂(pepsicola)、七喜(7一up)、奶昔(milkshake)、麥氏(咖啡)(maxwel1)、百威啤酒(budweiser)、藍帶(啤酒)(blue—ribbonbeer)、扎啤(ajarofbeer)、雞尾酒(cocktail)、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2)日用品方面,如奧妙(omo)、寶潔(p&g)、汰漬(tides)、金紡(comfort)等洗衣(粉)劑;佳潔士(crest)、潔諾(signa1)、高露潔(colgate)等牙膏品牌;納愛斯(nice)、舒膚佳(safeguard)、嘉蓮娜(carina)、力士(lux)等香皂品牌;夏士蓮(hazeline)、柏麗絲(bolisi)、飄柔(rejoice)、潘婷(pantene)、海飛絲(heads&shoulders)mousse(摩絲)等洗發、護發產品;膚美靈(skinice)玉蘭油(oilofulma)、夢思(香水)(mans)、雅倩(arche)、可伶可俐(clena&clera)、強生(johnsons)、露華濃(revlon)、雅芳(avon)、旁氏(ponds)雅詩蘭黛(est6elauder)等化妝、護膚品;(3)服飾方面,如媚登峰(內衣)(maidenform)、戴安芬(內衣)(tirumph)、奧黛莉(內衣)(audrey)、耐克(nike)、銳步(reeobk)、茵寶(umbro)、雅戈爾(youngor)、匹克(peak)、金利來(goldlion)、寶獅龍(bossini)等品牌服飾。(4)藥品類,如康泰克(contac)、可立治(coldrex)、克痛(corta1)、息斯敏(hismana1)利肝靈(legalon)、偉哥(viagra)等。(5)交通工具類,如奧迪(audi)、奔馳(benz)、皇冠(crown)、寶馬(bmw)、別克(buick)、馬自達(mazda)及美國著名輪胎商標固特異(goodyear)等。(6)建材家俱類,如馬賽克(mosaic)、華帝(vantage)、美標(潔具)(americanstandard)等。由此可見,所有這些商品名稱外來詞都已走進人們的消費觀念里,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
(三)科教外來詞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中國在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自然要引進代表新技術、新發現的外來詞。尤其是近20年來,一大批新的科技術語紛至沓來,如硅谷(siliconvalley)、高科技園(hi—techpark),可視電話(videophone)、dna(脫氧核糖核酸)、試管嬰兒(test—tubebaby)、克隆(clone)、b超、ct機等外來詞,反映了新的科學理論及工藝技術的突飛猛進。同時,由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學子們的海外求學,使得mba(工商管理學碩士)、tofel(托福)、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ielts(雅思或國際英語測試制度)、aptel(英語能力考試)等外來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四)社會生活方面的外來詞
中國在與西方各國的交流中,有關藝術、娛樂、文體等社會生活方面的外來詞也在迅速增加,如影視圈中的好菜塢、大制作、肥皂劇(soapopera)、卡通片(cartoon)、mtv等;歌舞圈中的“貓王”音樂、迷幻搖滾樂(acidrock)、爵士搖滾樂(jazzrock)、鄉村搖滾(rockabiuy)、霹靂舞(breakingdance)、桑巴舞(samba)、辣妹組合(thespicegids)等;休閑娛樂方面的桑拿浴(sauna)、迪斯尼樂園(disneyland)、蹦迪、吧、秀、蹦極(bungee)等外來詞;體育方面的nba、pk(playerkiuer)一對一單挑、拉力賽(rally)、局點(gamepoint)、賽點(matchpoint)等。
(五)社會組織機構、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外來詞
各國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組織結構、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了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有關這方面的外來詞也不斷地涌入漢文化,如單親家庭、丁克夫婦(dinks)、單身母親(bachelormother)、嬉皮士(hippies)、雅皮士(yuppies)、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等。由于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在繼白領階層(whitecollar)、藍領階層(bluecollar)之后,又出現了灰領階層(graycollar)、粉領階層(pinkcollar)、鐵領階層(ironcollar)。
從以上舉例可以看出,當代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所涉及的內容已由專業領域向社會領域擴展,尤以日常生活中與人們衣食住行有關的最為活躍,商品名稱和商標用語方面的外來詞也占相當的比例,同時科技借詞數量大。當然,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絕不僅僅限于上述我們所提到的部分,還有許多外來詞涉及到經濟、軍事、醫學等領域。這些外來詞不僅豐富了漢民族語言和文化生活,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對外交流合作的進程。
三、漢語借詞蘊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在譯介和使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折射出漢民族的語言文化心理。
這些民族文化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追新求異心理
大量新概念、新產品連同表述它們的外來詞涌入漢語,表明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在異文化移植的沖擊下由封閉性、半封閉性轉向開放性,從而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追新求異心理。在這種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人們對語言的使用總是不滿足于舊的模式,而是追求語言表達的陌生化效應,即新詞帶來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尤其是青年,他們善于追求新事物、接納并積極使用帶有異國風情的新潮詞語,如泊車、小case、泡吧、蹦的、aa制、發燒友等。
近年來,音譯詞的增多、外來詞的語素化無不與人們追求新潮、標新立異的心理有關。如“秀”源自英語show,漢語吸收后,更多地把它用作詞素,從而產生了時裝秀、舞蹈秀、內衣秀、婚紗秀、數碼秀、生活秀、做秀、仿秀、秀服、秀場、秀的等時尚詞匯。而盲目地模仿、機械地套用外來詞是追新求異心理的極致表現,許多商家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品牌上有意引進外來詞,如西門子、沙宣、飛利浦、沃爾瑪、吉列、波斯登等。這些商標詞創意新穎,融合了漢民族的價值取向。同時,由于港澳臺強勢經濟對國內流行潮流的影響,當前流行的許多外來詞都源自港澳臺,再在內地流傳開來。正是由于人們追新求異的社會文化心理,越來越多的英語外來新詞得以進入漢語詞匯系統。
(二)追求語言經濟的心理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用簡練的信息符號準確地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內容已成為信息時代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使得人們追求語言經濟的文化心理表現得較為突出,有時甚至經濟到了容忍其沖擊漢字的程度。新時期許多外來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漢語對一些事物、概念冗長的表達方式,顯得更簡潔、活潑。外來詞對語言經濟化心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大量字母外來詞的直接借用,如ctgdp、apec(亞太經合會)、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直接借用英語外來詞或縮略語,可以跨越疆界,在傳達信息中具有高度簡捷的特點。如dna一詞,人們寧愿直接借用,而不愿使用將其意譯成的專業術語譯名“脫氧核糖核酸”。再如“t型人才”既指在橫向上有廣博的知識,又指在縱向上對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前者更經濟,更便于記憶。
(三)求關心理
篇5
和諧文化建設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推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諧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培育人的和諧文化精神、營造社會的和諧文化氛圍,使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教育應重視培育人的和諧思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理念上,要認真研究和諧文化的內涵和意義,重視人文教育、文化建設,切實提升辦學品位。外語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是擺脫了各種功利性目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外語教育應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上突出體現和諧文化的要求,在和諧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外語教育應堅持“和而不同”的教育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而積淀的現代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是包含經過合理揚棄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有別于西方腐朽沒落文化的先進文化。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和而不同”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差別,很早就認為“不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作為一個思想體系,其根本特征就是“和而不同”,即承認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差異,在堅持文化建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追求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達到和諧的統一、全面發展、共同繁榮的目標。
我國高等外語教育要以傳統文化為根本,汲取外來文化的精髓,進而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與和諧發展。借鑒和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要遵循和諧文化的理念,運用“和而不同”的發展策略。將和諧理念運用于外語與外語文化的學習,就是既不丟棄民族文化,也不拒絕外來文化。學習借鑒不是盲目模仿和照搬,更不是以取代本民族文化為代價,而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首先要對自己民族的語言與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要自覺保持我國文化的獨立性,同時,還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學習外國文化,進而促進本民族的文化創新與和諧發展。外語教學要從我國的現實出發,對外來文化做具體分析,大膽學習和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快我國和諧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和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使中華文化不僅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而且能充分汲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精華,不斷繁榮發展。
二、外語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語教育需要培養與經濟建設、和諧社會構建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外語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是溝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橋梁。但是,我國高等外語教育中片面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從根本上削弱了人文主義教育的傾向,結果導致學生的外語語言技能得不到提高,文化素質的淺薄日益顯現。在跨文化交際中,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
教育首先應該是關注人的發展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外語教育應與人文教育相互結合,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2年提出,人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在“身體與靈魂、智力與情感、創造力與敏感性、自主與責任、社會良知與契約以及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等各個方面”。學習者不僅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同時,還要學會與人相處,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因為一個只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而無人文素質的人,就像一個工具,始終還是一個不完整的人。只有具備了必要人文素質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外語教育是一門人文學科,不是純粹的工具課程。外語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上,而要把培養和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放在首要的位置,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人。正如許國璋先生所說:“我教學生從來不以教會學生幾句英語或教會一種本事為目標,而是教會怎樣做人。英語教育是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是英語教學。”因此,外語教育不但要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要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外語教育應樹立文化自覺意識
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費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也可以說,文化自覺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觀的一種具體體現。”我們可以理解為,文化自覺就是深刻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并發展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確認自己文化價值中與他文化共建人類文化。高永晨教授認為,具有文化自覺意識,在認識上主要表現為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正視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能自覺反思和調整民族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之間的差距。因此,外語教育要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要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繼承的基礎上,并且要把追求文化自覺意識,作為外語教育重要的重要價值目標,讓多樣文明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如果沒有這種文化自覺意識,我們就很難完成對外來文化的理解、消化和傳播。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育尤其是外語類大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和教學內容上一直未將本民族文化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沒有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本民族的語言與文化。這使許多青年學生認為“西方文明優于中國文明,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盲目地“與國際接軌”,導致一些青年學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屢屢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實際上,國際化并不是完全西方化,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來思考問題和看待事務,而是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有更深刻的認識,然后才能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否則就會食洋不化。外語課程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自覺性。正如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先生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在多元化環境中,要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保證文化的和諧發展,提高文化自覺意識顯得十分重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語教育,還肩負有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價值觀念不同程度地侵擾、解構我們的國家意識形態、民族認同和價值觀念。外語教育處在文化交流的前沿,要自覺抵制腐朽文化,為我國建設和諧文化把好關。教學中在學習與借鑒外國語言文化的同時,還要引導人們摒棄一切外來的腐朽文化和一切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發展的思想。以文化安全的警覺對待世界文化。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大國奉行文化霸權主義,加緊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尤其是美國運用經濟、文化教育等手段向我國滲透其文化、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等,千方百計地推行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以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我們在學習外語和外來文化的同時,要把確保民族傳統文化擺到重要的位置。在文化交流中始終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則,抵制西方腐朽沒落文化的侵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四、外語教育應樹立平等的語言文化觀
篇6
一、文化對傳播的影響
(一)文化維模功能
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在他的行動體系理論中,強調了文化子體系的功能是維模,即模式之維護的功能。文化的維模功能是社會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這種功能的存在,在文化傳播中,維模功能使文化圈對外來文化起到了一種選擇作用和自我保護作用。外來文化有利于維護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營養補充到本土文化機體中去。如果外來文化對本土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性,維模功能就會起“文化警察”的作用,竭力阻止外來破壞性文化的侵入。
文化維模功能的發揮,有賴于社會內部運行機制的狀況。當一個社會內部協調穩定且處于發展與上升階段時,社會呈現出較為開放的局面,維模功能對外來文化則比較“寬容”,能夠更多地促使社會接受先進的外來文化。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古代盛唐時期。由于社會安定、國家統一,與國外的文化交往活動也隨之十分活躍。宗教文化的傳播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佛教盛行起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也相繼傳人,它們與中國的儒學與道教混合在一起,對維護封建社會發揮了維模功能。與此相反,在一個面臨崩潰、內部運行機制已經失調,或者處于惰性的慢變狀態的封閉社會里,文化的維模功能會對外來文化頑強拒絕,文化傳播就難以實現,而封閉的、文化傳播匱乏的社會是發展緩慢的。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過偉大的貢獻,但是,進入封建社會后期,封建統治階級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忽略了對迅速發展的西方科技文明的接受。當有人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時候,中國已經落伍了,幾代中國人不得不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因此,文化的維模功能對傳播文化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作用。積極的一面,在于它對本土文化的保護與對外來文化的“篩選”;消極的一面是對傳播文化的阻隔,使本土文化處于封閉狀態和惰性狀態。
(二)文化適應
文化適應是影響文化傳播的重要機制之一。在文化傳播中,文化適應也反映了文化的一種選擇性,它與文化維模原理密切相聯。適應原理告訴我們,當一種文化傳播到另一文化圈中時,它必須適應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接受能力等情況。沒有這種適應,傳播便不能正常進行,甚至半途夭折。如果說維模原理是受傳者對文化傳播的影響機制的話,適應原理便是傳播者對文化傳播的影響機制。
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表現出了對中國原有文化圈的強烈依附和適應。佛教文化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站住腳。首先要適應中國文化的特色,沒有一定程度的依附與迎合的適應過程,佛教不可能有后來的廣泛傳播。基督教早期在中國的傳播與佛教形成了對照,由于基督教傳人之始沒有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因此在明清前一直未能廣泛傳播。直到今天,雖幾經反復,西方宗教也從未能在總體上影響中國文化。
由此可見,在文化傳播中,文化適應是十分重要的影響機制。外來文化的輸入。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果條件不具備,文化交流就會遇到各種阻礙。當一個民族能夠懂得他們所看到的東西并確信他們所看到的東西比他們自己的東西好的時候,他們便從其他民族引進某些生疏的技藝或知識。但是,所有這些引進物必須適應當時的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能與已知的受崇敬的東西相適應的引進物,才能在引進者的世界中找到永久的立足點。實際上,在傳播文化過程中,不僅外來文化要適應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適應外來文化,兩者彼此相互適應,沒有這種相互適應,就無法達到文化的整合。文化適應機制,不僅表現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而且也表現在人在一定時空條件下與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相處的過程中。
(三)文化優勢擴散
文化競爭也如同生物生存競爭一樣,存在優勢者勝、劣勢者敗的特點。所謂優勢文化是指反映那些相對于別的文化先進、發達、文明、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即質量較高的文化;而劣勢文化是指那些比較封閉、愚昧、落后的文化。越是先進、發達、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傳播和擴散,反之亦然。文明文化通過其優勢擴散的功能,傳到世界各地,促進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優勢文化具有較強的傳播力,是因為優勢文化(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能給人類帶來新的改觀,更加符合人類的本性和各方面需要,因此自然被人們優先選擇。世界近現代史上三次產業革命的物質文化成果,曾經迅速波及世界。現代信息社會的“3C革命”(計算機化、控制和通信)也在十分迅速地向世界傳播。先進的精神文化也是如此,例如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它們作為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優勢文化,都曾向外廣泛傳播,至今仍有很深的影響,說明了優勢文化擴散傳播的顯著效應。當然,先進和落后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一種文化不可能永遠先進,隨著社會的發展,曾經先進的文化也可能落伍。因此,要想保持文化的先進性,就必須開放文化,善于不斷學習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先進文化。我國從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正是面對世界發達物質文明所做出的正確選擇,而從文化傳播的意義上看則表現出某種歷史必然性。
(四)文化圈層性
人類總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一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生活的。人類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相同文化因素的區域被稱為文化圈。文化圈一方面反映廣泛的人類群體對文化創造的共同參與過程,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各種文化物質在功能上的整合。而文化層則指文化在歷史發展上存在的反映不同時期各種文化要素所聯結起來的平面分布特征,顯示人類文化創造的歷史和文明進步的程度。換句話說,文化層不過是現實的文化叢、文化圈在歷史上的積淀、凝結,而文化圈不過說明文化層的秩序。雖然文化圈與文化層在時間上是分開的,但它們本身卻有相似陸,都顯示文化的歷史連續性。文化本身具有的這種圈層性,使文化傳播也具有圃層性。文化的圈層性既可以表現在文化的傳體之中,也可以表現在文化的受體之中。文化的圈層可以有多種角度的劃分,不同國家、不同地理區域的人們可能形成不同的文化圈。當我們說東方文化圈的時候,它就不僅包括印度文化及其各邦文化,也包括了中國文化、日本文化、朝鮮文化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文化。從社會的構成要素上,可劃分出政治文化、經濟文化、教育文化、知識文化、宗教文化、家庭文化等;從職業群體上,也可以劃分不同的文化圈層,如工人、農民、大學生、知識分子等文化的圈層,城市和鄉村的文化圈層性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文化圈層,在向外傳播或接受外來文化時,表現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城市文化由于文明程度較高,容易向鄉村傳播;但鄉村文化則難向城市傳播,因為它們不在一個層次上。城市文化的文明程度高,易擴散,但與此同時。鄉村文化也有其維模的功能,抵御著城市文化的傳播。不同時代的人,由于文化傳播的時代不同,其文化傳播的特點也不同,因而容易形成不同年齡層次之間的文化差異,社會學上常稱之為“代溝”。這是文化的時間層次導致傳播層次的形成而產生的一種現象。總之,文化的固有圈層性,對文化傳播產生著重要影響,造成了文化傳播中的圈層性。
由此可見,文化對傳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反過來,文化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文化既是“名詞”又是“動詞”。文化一產生就有一種向外“擴張”和“傳遞”的沖動。傳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傳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傳播使文化跨越時間、空間。沖垮各式各樣的社會樊籬,打破不同程度的封閉型社會文化體系,不僅影響文化的形成,而且影響文化的變化和發展。
二、傳播對文化的影響
(一)傳播中的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文化經過接觸交往后,彼此借鑒、吸收、認同并最終融為一體的過程。文化融合是文化傳播的結果。傳播不但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也是促進文化融合的重要機制。文化融合的途徑主要有四種:一是各民族文化的自然傳播,主要是民間的交往、生活的聯系、人員的流動、生活環境的變化,這種文化的傳播與融合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例如,不同民族雜居而逐漸形成的文化融合。二是通過物品的傳播,不同地區產品的交流、城鄉物質資料的交換、各種技術傳播,使文化得到交流,并形成新的文化。三是引進新的文化,即受體主動引進外來的文化。例如,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使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整合成新的現代文化。四是強迫性的文化傳播形成文化融合,這是受體被動接受的結果。例如,通過侵略、壟斷傳播工具等手段進行文化擴張,使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得到融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用一種文化征服另一種文化是相當困難的,即使是文明對落后的征服。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文化同化是文化融合的主要表現。文化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經過相互接觸交往,融合為同質文化模式的過程。
同化的一般規律是先進文化同化落后文化,外來移民被本土文化所同化,多數人的文化同化少數人的文化,但也不排除例外。同化的根本特征是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被同化的對象全部改變其原有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模式。同化有兩種類型:強制同化和自然同化。在自然同化過程中存在著雙向進程,即參與同化的雙方都積極使自己影響對方或適應對方。同化的例子較多,比如美國被稱為“種族熔爐”,從非洲去的黑人,從歐洲去的數以百萬計的移民,在兩三代內幾乎完全被同化。又如,清朝滿族人雖然通過武力征服而取得了中國的統治地位,但由于其文化的相對落后陸,最后主流的漢族文化逐漸同化了滿族文化。歐洲的同化現象較為少見,盡管有過無數次征服及一次又一次的強制同化,但歐洲仍存在著種類繁多的地方文化和區域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所謂“歐洲民族”的說法和“歐洲共同體”的出現,說明各國文化上的同化過程是存在的,在以后還將繼續存在。
文化的融合與同化為原有的文化圖補充了新鮮的養分,形成了文化的更新,使得新文化的適應、整合功能進一步增強,在這之中,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二)傳播中的文化增值
文化傳播促成了文化增值。所謂文化增值是文化在質和量上的一種“膨脹”或放大,是一種文化的再生產和創新,是一種文化的原有價值或意義在傳播過程中生成一種新的價值和意義的現象。一種社會文化創造出來之后,其價值并不是馬上就被人們所認識的。文化傳播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價值觀重新界定文化和認識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估價和確定某種文化的價值,而且還要增值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義。文化增值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開。在時間維度方面,文化增值主要表現為由于大量先進的現代電子傳播媒介的使用,使傳播的時間大為縮短,效率大大增加,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繁榮。在空間維度方面,文化增值主要表現為文化傳播溢出了民族國家的疆界,衍生出一種新的價值和意義。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在向東亞和東南亞傳播中,與那里的文化融為一體,產生出新的文化形態。然而,不是任何一種文化都必然是增值的,唯有那些開放和創新的文化才會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在“揚棄”異質文化的同時重構出一種全新的文化。由此可見,文化傳播為文化增值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但不是任何文化傳播都必然導致文化的增值。
(三)傳播中的文化分層
文化傳播所導致的文化分層,是指由于當代社會信息流的迅速增長,信息的傳播擴大了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層次。當一個社會體系中的信息流增長時,社會中那些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并受過良好教育的群體在接受信息方面要比社會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社會群體要強。其結果是信息的增加反而擴大而不是縮小了這些社會群體之間的差距。影響文化分層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與受眾的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有很大關系外,還表現為社會上一些人所享有的不同職業的特權。這些在社會中享有特權的人群在傳播上往往也享有優先權,他們比非特權階層可能更早更多地接觸文化的傳播,從而拉大了同其他人群之間的差距。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文化分層。
(四)傳播中的文化變遷
篇7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臨著許多現實的挑戰和威脅。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撇開母語和母語文化獨行,外語教學某種程度上淪為培養復制外國語言和文化的忠實受眾的教學。高校外語專業學生作為外國文化最直接和最有活力的接受者,在吸收外來文化上具有先進性和引領性,他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有著其他范疇內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價值及作用。
(一)全球化時代的必然選擇和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客觀要求。
“軟實力”理論由美國前國防部長JosephNye提出,他指出,“軟實力”來源于一個國家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對人們的吸引力,并強調,“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外語專業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跨文化交際中最活躍的群體之一,最先接受外來文化,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質,還要不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外語專業發展和外語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外語教學長期偏重單向介紹外國文化,忽視介紹本土文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本,擴大知識面,很少進一步探究產生文化差異的社會歷史根源及其對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外語專業學生一直以來致力于積極學習外語語言技能和外國文化,以力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融入世界。人們為能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而自鳴得意,卻不在意母語表達上的詞不達意、語無倫次,導致學生存在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
今天,外語專業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高素質人才,以服務于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這是目前高校外語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給外語專業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有利于專業方向和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二、外語專業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問題。
目前外語專業學生存在明顯的文化自覺意識不夠、文化自信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欠缺。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目前,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涉及的文化教學往往被曲解為外語文化教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外語國家的文化,幫助學習和掌握外語,課程內容幾乎不涉及民族文化內容,這是導致外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知識欠缺的一個因素。傳統文化在普及人文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應發揮的作用沒有得以發揮。不會外語的“現代文盲”越來越少,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史知識不甚了解、缺乏人文素養的“傳統文盲”卻越來越多,這種結果和外語人才培養的目標背道而馳。
2.中國文化的外語表達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為我所用。
在調查中發現,外語專業學生的外語素質普遍較高,能夠流利表達出外語背景文化的相關內容;而對于中國本土文化的特色內容,表達能力有所欠缺,如“麻花”、“油條”、“癩蛤蟆”等很難表述清楚,陷入了為學外語而學外語的桎梏之中。
利用外語介紹中國特色的文化、政治、經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最基本前提。我們所需要的外語人才絕不是一個中國的“洋人”,而是一個既具有本土情懷,又有國際視野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3.民族文化價值認識上的迷惘。
外語專業學生因接受著西方文化的洗禮,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往往會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來評價中國的現實。在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下,比較關注個人的物質利益和享受,缺乏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思想,我行我素成為當代青少年的心態之一,淡忘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4.對民族文化興趣不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視社會價值和道德,重視“做人”的準則,和商業時代的消費文化相比,傳統文化的娛樂性不足。在全球化語境下,接受外來文化較多的外語專業學生,在外來文化的熏陶下,耳濡目染,逐漸產生認同傾向和濃厚的興趣。此外,在信息時代,外來消費文化如電影、音樂等充斥著年輕人的生活(陳岸濤,2008)。優秀的民族文化如陽春白雪一般被束之高閣,和外語專業學生漸行漸遠,外語專業學生處在中外文化碰撞的漩渦之中,找不到方向,難以自拔。
(二)原因。
1.中國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缺失。
(1)課程開設方面,外語專業很少開設中國文化課程,有的院校的外語專業甚至連大學語文課程也沒有開設,有的院校的外語專業即使開設了大學語文也形同虛設。教材建設方面一味追求國際化,追求原版教材和全面介紹外語國家文化的教材,這些教材鮮有涉及本土化的內容(王德如,2007)。
(2)教師方面,在外語課堂上,教師不主動介紹中國文化相關內容,特別是年輕教師,他們一般都是在外語教育的環境中成長的,從小接受外語熏陶,本身的中國文化素養欠缺,課堂上很少涉獵中國文化內容。
(3)學生方面,外語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里要接受無數考試,無暇顧及中國文化常識的內容,他們希望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專業課上,一味追求地道的美式表達、英式表達、日式表達等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對外國文化一見鐘情,對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卻置若罔聞。他們甚至認為,本土文化的學習會消解外語和外國文化的學習。
2.西方文化和商業、媒體等的誘導。
文化產品是承載著人文精神和價值的特殊商品,其種類、用途和樣式,無不體現著產品生產國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意識。如果沒有大批諳熟中外文化和具有中外文化敏感性的外語人才,我們就會對所進口的國外文化產品附帶的精神要素缺乏鑒別力,意識不到這些產品所帶來的隱性危害。長期以來,日本和美國利用其文化的獨特性和影響力,大肆銷售其動漫產品和電影大片,輸出產品的同時輸出了文化,這些產品里滲透著日本式的時尚、美國式的風格,包含著其特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理念,這些產品在中國的熱賣,迎合著世界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年輕人,外語專業學生往往是直接的接受者,久而久之,會逐漸對外來文化產生認同,民族文化會因此備受冷落。
三、培養外語專業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途徑
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本、擴大知識面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很少會進一步深入探究產生文化差異的社會歷史根源,及其對政治、經濟、社會的深遠影響。宏觀環境的變化賦予外語專業和外語專業學生新的文化使命,外語專業學生必須承擔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新使命。
(一)營造本土文化教育氛圍,積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外語專業在專業建設方面要充分發掘本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本土文化融入外語教學,開展探索與實踐,豐富外語教育的內涵,不斷推進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整合。首先確立民族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實現中外文化平等交流和對話。在外語專業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中,明確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引導外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接受外來文化與弘揚民族文化并重,立足中華,放眼全球,博采各國文化的精華,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把中外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自身獨特的價值,對于提高本民族的開放性、包容性,樹立強烈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有裨益(高文兵,2013)。
(二)積極進行相關改革。
在教材建設方面,我國現行外語教材幾乎全部選自外國原版出版物,主要介紹外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內容,反映我國本土風土人情的內容卻很罕見。外語專業要編寫或引進反映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書籍,同時規范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詞匯的英文表達。
外語考試方面,多年來,我國一直難以改變應試教育的模式,學生過多地關注分數,外語專業教師和學生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語言技能培養上,忽視了文化的教學和學習,尤其不重視民族文化的教學與學習。外語專業考試形式和內容緊緊圍繞西方文化、文學、社會、政治、經濟,幾乎不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必須改變這種僵化的體制,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制訂科學的考試改革方案,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貼近中國的實際。
課程設置方面,要增加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國學課程、中西文化對比課程等。同時要充分發掘現有資源,在現有課程中添加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比如在閱讀課中適當引入中國文化的英語材料、英語譯本和關于中國的作品,在翻譯課程和聽力課程中加入反映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內容的元素(賴招仁,2012),通過這些辦法,能夠實現外語教學與本土文化學習的有機結合。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各國、各民族文化和諧共生。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外語專業學生必須在接受外來文化時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羅選民,2012),增強對外來文化的鑒別能力,在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積極因素的基礎上,自覺維護、傳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創新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的、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
參考文獻:
[1]陳岸濤.當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缺失與培養[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7):218-220.
[2]高文兵.文化自覺自信的當代價值與大學的新擔當[J].理性思考,2013(9):6-9.
[3]賴招仁.國家文化戰略與高校外語專業發展的新機遇[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2(12):75-79.
篇8
旅游業在為一個地方帶來良好經濟效益和擴大城市影響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一些消極的,對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不利的影響因素。
1.積極影響
(1)旅游業為麗江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機會,成為宣傳,傳播麗江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這種有效的宣傳和傳播也促進了當地政府和人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意識,使其更具群眾性。
(2)有利于促進麗江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增強了麗江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使麗江人更了解祖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現代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
2.消極影響
(1)外來文化會同化和變異麗江民族傳統文化,當外來文化隨著游客進入麗江時,旅游者所表現出的可能是不受約束和放縱精神等的“客源地文化”,而這種文化的負面影響可能會使保存了幾千年的麗江民族傳統文化在旅游業發展的短短幾年內發生不好的變遷。
(2)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麗江民族文傳統化的發展面臨嚴峻的形勢。那些沒有真正體現麗江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僅憑個人喜好任意拼湊,編造,虛構的偽文化,反而破壞了傳統文化的背景,阻礙了麗江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如今,麗江旅游地隨處可見的大同小異的民俗表演脫離了真實的文化背景,明顯帶有遷就游客的表演成分,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有害無利。
(3)旅游對麗江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旅游業的快速不健康發展對當地人原有的社會道德規范和價值觀構成了一定的威脅,產生了一定的破壞作用。麗江的一些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出現了退化遺失的現象,給人以民風日下的惡劣印象。
二、麗江民族傳統文化變遷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1.文化的良性變遷促進了麗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麗江旅游業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麗江人親自見證和感受了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實惠。民族文化認同得到了強化,使麗江人增強了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創新的意識,使他們自愿站到愛護,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立場上了,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創新。
2.制約麗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1)在現代文化沖擊下,民族傳統文化在變遷的過程中,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小,呈現被同化的趨勢。主要表現為著裝的同化和納西語面臨失傳的危險。
(2)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使麗江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發生激烈碰撞。游客數量逐年增加,外來人口的流動,轉換給麗江民族傳統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
(3)由于旅游業的開發,現在麗江不僅是一個古城,而且還是一個彌漫著濃厚商業氣息的現代小城。民族傳統文化的商業化削弱了本土特色,威脅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下麗江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措施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可能會促進民族文化的良性變遷,也可能會導致惡性的變遷。面對旅游業給民族文化帶來的巨大沖擊,想要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只有通過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解決。
1.政府需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當地政府應意識到保護麗江民族傳統文化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主要用于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及當地文化機構和團體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及搶救。防止旅游業的過渡開發對民族傳統文化造成過分商業化。麗江民族傳統文化大多被年紀很高的老東巴掌握,隨著老東巴們年齡增長和去世,導致文化的傳承受到阻礙。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成立研究納西文化等的單位和組織,培養專門的研究和傳承納西文化的人才。納西文化的研究和傳承這樣關系民族發展的龐大工程必須要有國家的財政保證。
2.要加大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
在開發旅游產品時,要充分利用麗江豐富的資源,開發出的旅游產品要能體現麗江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對于旅游產品的開發要能體現出民族文化內涵,以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
3.加強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和文化交流
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培養高素質的旅游管理及從業人才。
4.從實際出發,制定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條例、法令等
把環境與發展問題落實到政策、法令和政府決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續發展建設走上法制化軌道,加強民族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強制命令,才能從根基上保證在旅游開發中保護民族文化,打擊各種不文明的破壞行為。制定和完善麗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加強旅游法制建設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運用旅游規劃、法規和法律政策來調控和管理各種旅游經濟活動,使整個旅游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旅游是人們為了不斷完善和充實自身而產生的一種高層次的追求,文化是旅游的基礎和主要內容,麗江發展旅游業應該加強利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秀民族資源,協調民族保護和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貫徹可持續的旅游發展觀。
參考文獻:
[1]李瑞,王義民.旅游資源規劃和開發[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2]宗曉蓮.旅游開發與社會變遷——以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文化為例[D].博士論文,2002.
篇9
20世紀70年代以后,對于文化變遷的研究視野不斷擴大,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并應用到了旅游業上。隨著旅游的發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閉塞的旅游地,給當地的文化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帶來的異文化沖擊下,旅游地文化變遷從物質層面開始,逐漸滲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層面,最后促使整個旅游地民族文化趨同于現代化城市文化,導致許多傳統文化遺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這些即將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來文化所同化,可能導致當地旅游業的蕭條甚至停滯。因此,從文化變遷理論出發,研究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動因和策略選擇,不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護的需要,也是當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文化變遷與旅游地文化變遷
人類學家認為“文化變遷”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內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過文化內部的整合而出現的有別于過去的文化形態,表現在技術、工藝、食物、服裝等方面,包括價值觀、習慣和社會關系。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則常用“社會變遷”來指代非物質文化的變化,其中包括價值觀、習俗、制度和社會行為。本文所指的文化變遷側重于指較為明顯的變遷——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下產生的文化變遷。
基于以上觀點,本文認為,旅游地文化變遷是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個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在多種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勢差的客觀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較多地“流向”目的地,長此以往潛移默化地影響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發展成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會文化形態。文化變遷的核心是價值觀的變遷,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不隨人的意志而改變。文化變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同于暫時的文化變化,當暫時的文化變化逐步改變原有的文化形態,就產生了變遷。
二、旅游地文化變遷動因分析
在現代社會,旅游業發展所產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導致旅游地文化變遷的最主要動因:
1.文化傳播、交流中主客雙方接觸的不對等性
一般情況下,旅游者與接待地居民的接觸是短暫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個接待地的逗留時間是短暫的,與當地居民實際接觸的時間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時間里,他們所接觸到的多為旅游接待人員,雙方分別扮演的是服務與被服務的角色,旅游者難以通過旅游企業工作人員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但是對于旅游地居民來說,他們接觸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體,是長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體的直接或間接接觸。所以說,盡管旅游文化傳播和交流是雙向的,但卻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給接待地帶來的影響遠比他們接受接待地的影響大的多。
2.文化傳播、交流中主客雙方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觀地說,區域間的文化傳播無淪采取哪種傳播形式,都是以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向較后進的地區傳播為主導的。經濟欠發達國家或地區,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來自發達國家或地區游客所攜帶的強勢文化的沖擊,在文化交流融匯中更多地居于一種被動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一個在休閑,另一個則為這個有錢的休閑人忙碌;一個在臺上表演,另一個則在臺下欣賞、拍照、錄像,雙方形成一種明顯的非對稱性關系。由于經濟上的不對稱,使旅游活動變得不單單是旅游經歷的買賣,還會給當地人帶來金錢等觀念的改變,從而使當地人改變自己去迎合游客,淪為“被旅游者”,影響到當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認同,然后在不知不覺當中慢慢地發生文化變遷。
3.文化傳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區間的擴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范圍會較一般情況有很大的擴展。旅游地為了招徠游客,必須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價值取向相悖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但出于經濟利益方面的考慮,就會有意識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虛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虛意接受”的東西便會逐漸擴散,潛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發生變遷。
三、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具體表現
文化的變遷是永恒的現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見,摸得著,而有些文化現象,是在深層發生變化的。一般說來,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快于非物質文化,而從非物質文化的變遷看,一般說來總是制度首先變遷,其次是風俗、民德,最后才是價值觀。
1.物質文化變遷。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顯的數量結構或物質形態的變化。直接由于旅游業發展而引起的生計方式、居住習俗、生活方式等的改變,都屬于這一類變遷。例如,九寨溝以“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絕聞名于世,其內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傳統的手工藝為生;1984年九寨溝對外開放,部分居民開始經營旅游業。至2002年,景區內居民都徹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從事旅游經營或與旅游相關的工作。
2.非物質文化變遷。指因旅游活動產生但無法觀察到其直觀的物質形態的變化。由于旅游的發展而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旅游地居民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文化意識和生活方式,都屬于非物質文化變遷的表現。例如,四川與云南交界的滬沽湖地區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母系文化。改革開放后,摩梭人積極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滬沽湖很快成為旅游勝地。外來不同文化形態人群與當地人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對摩梭母系文化產生了沖擊,使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婦女在家庭中的傳統地位開始下降,出現固定專偶走婚,家庭管理實權開始由男性掌握等。
四、旅游地文化良性變遷的策略選擇
眾所周知,旅游業發展對旅游地文化變遷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變遷,從而在保持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不變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外在表現形式,擴充文化傳承媒介的種類和數量,使傳統文化得以永久延續。也可能使文化負態變遷,使其嚴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個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積極方向還是向消極方向變遷,文化變遷都是客觀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變遷才能持續吸引旅游者的到訪。綜上分析,為了實現旅游地文化的合理變遷,促進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加強旅游業的宏觀管理。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在旅游業發展初期的規劃、引導以及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監管工作,規范文化旅游產品市場的生產和消費行為。針對目前旅游市場上少數為謀求短期利益的生產者生產劣質文化產品、破壞傳統文化、損害旅游者利益的行為,要積極進行監管查處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區內部建立起傳統文化自我建設長效機制,增強旅游地合理開發、生產及創新的自覺性。只有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和管理職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規,加大對發生消極文化變遷現象的旅游社區的引導監管力度,才能保證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強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覺性。一個民族沒有“自我”的概念,就會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覺缺失的民族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這樣,本民族文化的良性發展就無從談起。當然,強化文化自覺,并不是主張文化中心主義,而排斥其他文化,關鍵在于與它文化接觸、交流的時候,本民族成員如何實現文化自覺,取其精華,排其糟粕,真正做到豐富民族文化的內涵。
因此,要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現“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為;并且要鼓勵接待地居民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文化鑒別能力,以自覺吸收外來文化中先進的東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
再次,加強文化交流,實現文化補償。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區域性決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類歷史的前進,離不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于任何一種傳統文化而言,擁有文化輸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機制,方能獲得文化補償,贏得空間上的拓展和時間上的延展”。歷史上中華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動,如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中國各民族文化內部交流、互動的同時,還廣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華內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蕩,實現文化整合和創新,才締造了有容乃大的中華文化,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要充分發揮文化交流的平臺作用,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拓寬范圍,疏通渠道,提高交流水平。加強民族文化發展的宣傳工作,利用各種條件和機會來擴大民族文化精品的展現并吸收外來文化精華,促進民族文化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一)經濟全球化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家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已過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過程。①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其勢不可擋的獨特力量沖進各個國家的視線之中。經濟全球化具有明顯的特征,主要表現為:第一,科技全球化為先導;第二,金融國際化為核心;第三,跨國公司為載體;第四,自由主義理論為指導;第五,為發展中國家所參與而又為發展中國家所抗拒。這五方面特征共同構成經濟全球化的獨特力量,向世界蔓延開來。
(二)文化
文化(culture),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從來都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多義性概念。就文化觀的本質而言,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文化作為人的實踐活動及其對象化結果,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影響并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②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正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文化多元化作為文化發展的新趨勢,需要從多方面認真探析和思考。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象征,所以自從人類文化產生的那一天起,其呈現出的一直是以地域特點或民族特色為代表的多元化發展局面,如華夏文化、希臘文化等。所有的這些文化,對各自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或多或少地發生影響。
二、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
文化多元化的表現之一就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隨著我國與世界其它國家之間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外來文化與我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現象應運而生。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的融合表現極為明顯,文化融合通過不同類型的本土文化繁衍和發展。例如:一些洋快餐來到中國,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將原本西方的飲食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洋快餐,以滿足消費者的餐飲需求。然而,這樣的文化融合一方面能夠促進一國本土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帶來的是嚴重的文化沖擊。例如,動漫業是我國的新興文化產業,其發展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一來,其它國家的動漫進入我國,極大地沖擊我國本土動漫文化發展,另外,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動漫導致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出現畸形和扭曲。我國雖然是一個文化大國,但不是文化強國,正面臨著西方強勢文化的壓力和沖擊,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文化霸權,再加上國內文化的庸俗化傾向導致文化安全面臨種種挑戰,文化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我們不能把文化的不安全歸結為一種原因,要全面的辯證的看待引起文化不安全的因素③。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保護我國本土文化不遭受破壞和負面沖擊變得十分重要。
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多元化的另一個側面反映。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勢必導致文化發展的現代化。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大國,傳統文化更具有悠久的歷史,當傳統文化遇到現代文化之時,二者產生的是火花還是摩擦,需要辯證地分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的結果對我國文化發展或多或少會產生不利影響,這其中最嚴重的當屬價值觀的沖突。例如,我國傳統價值觀提倡節儉、厭惡驕奢,而現代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正確的價值觀。這些非科學的價值觀傳入我國,對青年人的毒害甚深。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在當代中國,面對價值觀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堅定理想信念,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作用。
如何處理好經濟全球化視野下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問題,是我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和不能回避的挑戰。堅決抵制文化霸權主義,盡可能的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化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張力和沖突。同時應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的契機,在維護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不斷壯大我國的文化實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使中國文化深入人心,使文化在安全的氛圍中不斷的發展壯大④。只有充分發揮我國本土文化及傳統文化的優勢,發揮其精華作用,才能將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擊和價值觀沖突降低到最小范圍。(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
注釋:
①本書編寫組《基本原理概論》[M]2010年6月 第194頁
②崔越《文化多元化視閾下大眾化及其路徑選擇》[D]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 2010年5月
③④顧良艷《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文化安全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孟娜《多元文化影響與心理和諧構建》[D]西安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年5月
[2]劉濟良《價值觀教育教育》[M]科學出版社 2007年8月
篇11
花鳥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今,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強,外來文化的導入,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與互動,西方藝術對其他畫種的沖擊,傳統中國畫面臨著新的挑戰,并尋找著自己新的表現方式。花鳥畫也不例外,尤其是寫意花鳥畫。比起山水、人物以及工筆畫的發展滯后了許多,面臨著停滯不前的危機。因此我認為,由于工筆畫其特有的對客觀對象的深入細膩的表現力,它對西方繪畫中色彩、構圖、技巧和其他裝飾手法存在著共性的表現手法,一般來說工筆畫的創作有一定的格式化,寫意、打稿、定稿、制作,同時工筆畫可以反復渲染,它帶有很強的制作成分,這些特點為工筆畫的創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其在當今的發展中呈現出一派生機,滿足了當代人們的審美趨向和欣賞要求,在繁榮文化藝術市場中,工筆畫占有獨特的市場優勢,深受著人們的喜愛。 那么,寫意花鳥畫為何會走向滑坡呢?我認為除了面臨其他畫種的挑戰外,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對寫意畫人才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在美術院校中寫意花鳥畫專業處于次要地位,師資隊伍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畫家要著重外來文化,來豐富寫意畫的表現語言,體現出時代的需求。中國文化藝術,在挑戰面前我們要有足夠的自信,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感悟時代精神,展現本身的文化內涵,這也是一次蛻變的過程,更是推動寫意花鳥畫發展與繁榮的必山之路。
篇12
文化的發展對政治、經濟、社會都有巨大的反作用,作為民族地區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容忽視,二者既有相互沖突的一面,又有相互促進的一面。1.現代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相互促進。在現代化進程里,文化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在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里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是各少數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利于民族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于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于民族地區的現代化起著推動作用。現代化也為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農業的主導地位逐漸被現代工業所取代,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的居住、服飾、飲食、歌舞等轉化為民族文化產品走向市場,民族傳統文化實現了產業化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人員往來更加密切。民族傳統文化一方面得以更廣泛的傳播,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機會吸收外來文化,在碰撞與交流中發展自己。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有了新的形式,電視、網絡技術使得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加快捷,計算機、攝像等技術則使民族文化的保護更為方便與安全。2.民族文化與現代化的沖突。現代化給民族地區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生活水平提高等諸多好處,同時也導致了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與重構,甚至消亡。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極大的沖擊著民族文化的經濟基礎——以農牧業為主的傳統民族經濟;現代社會的政治體制,極大地沖擊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文化;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極大的沖擊著民族傳統技術;現代工業的高科技產品大量涌入民族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產品被取代;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如效率、競爭、公平等,也深深的影響著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民族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民族文化中也有與現代化向沖突的成分存在。在以傳統農牧經濟為主的社會里,“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們的競爭、效率意識相對較弱,不利于現代經濟的發展;“敬神”、信天命等思想觀念使得民族地區人們在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聽天由命,不利于現代法制社會的推進;重經驗、輕科學的態度使得他們一代又一代的延續著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利于現代科學在民族地區的推廣和教育的發展;而民族地區某些風俗習慣,如近親婚姻也與現代社會的觀念相違背。民族文化與現代化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實現二者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深思。
二、現代化進程中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
民族文化是維系民族整體的精神紐帶,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也是黨和國家的一貫主張,也是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弘揚需要以民族自身為主體,政府大力支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1.民族自身為主體,保護民族文化。長期以來,民族文化的保護一直是以政府為主。然而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并沒有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加快了民族文化消亡的步伐。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因是關鍵。因而要想切實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必須以民族自身為主體。首先,民族自身要正確認識本民族傳統文化,不能一味的自卑或自大。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每種民族文化既有優秀的部分,也有與時代潮流相悖的部分,對此民族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在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時有所揚棄。其次,民族地區要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項有利政策,抓住機遇,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第三,正確對待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沖擊,主動接受外來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地區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面對各種外來文化,各民族不可能完全不接受,而被動接受遭到的沖擊遠遠大于主動接受。民族地區應主動接受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發展中保護民族文化。2.政府為民族文化保護提供有力保障。“政府擁有強大權勢并掌握雄厚的公共資源,政府對文化的管理方式、文化藝術政策歷來是影響文化權利實現的最重要的力量”,由此可見,政府在文化發中與保護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應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為民族文化的保持與發展提供有利的法律保證。我國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一直比較重視,并且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專門針對民族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很少;有的法律法規因制定時間久遠而與現實脫節,形同虛設;法律法規可操作性差等,這些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其次,政府加強引導,推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政府掌握巨大的公共資源,在引導公眾行為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具體實踐中政府應充分發揮優勢。第三,政府提供政策優惠,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共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3.全社會共同努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不僅僅是民族地區的事情,需要社會共同努力。首先要理解并尊重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城市化進程中,地區之間的來往日益頻繁,文化交流加強,文化的碰撞與沖突不可避免。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對不同的文化要有包容的胸懷,理解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發展的權利;其次,要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共同推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風情各異的民族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燦爛輝煌。民族文化的繁榮對民族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為其提供廣闊的平臺,先進的技術,優秀的人才,充足的資金,促進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藝衡.《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篇13
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多位于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和山區,近些年隨著其他區域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也日益深化。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許多旅游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開始利用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的自然風景進行旅游開發。隨著網絡媒體的作用日益顯化和外來旅游者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植入和和本民族對外來文化的主動融入態勢更加明顯,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那么,這里面的作用機理和影響后果怎樣,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討。
一、傳統的旅游人類學中的文化旅游
1977年美國史密斯教授主編的《旅游者與東道主:旅游人類學研究》使得新興的旅游人類學的研究內容明確:即對旅游者及旅游本身的研究以及旅游業的出現和發展給東道國地區帶來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的影響和研究。后來者正是在史密斯和以前諸多學者的基礎上研究逐漸深入和擴展。
格雷本教授延續了早期人類學家的實質論方法,通過田野調查探索土著部落的社會文化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生變遷,在他的諸多論文中深刻的闡述了現代旅游給東道國和接待地區的地方文化帶來的文化碰撞,涵化甚至文化轉型。
美國馬康奈教授在研究目的地文化產品時,借用了戲劇舞臺理論,認為在人們的行為中存在展現于外的前臺行為和掩藏于內的后臺行為。于是馬康奈提出了類似的“舞臺真實”的概念,精辟的論述了呈現在旅游者前面的“前臺文化”與真實生活中的存于后臺的民族文化之間的不同、區分前后臺文化的利弊以及經濟文化影響。
納什則更加客觀的探究了旅游人類學的文化影響,他更注重從旅游者以及東道主居民之間文化的互動來描述旅游的文化影響。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旅游者到來的文化的強勢侵入和東道主居民的主動被涵化。他把這種文化植入比較與帝國主義的經濟侵入,從而引起了更多的關于文化保護的憂慮和措施。
我們從以上的旅游人類學的產生、發展、引進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脈絡。它的研究核心很明確的指向了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標的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諸多學者的研究中,很多都提到了土著民族這樣一個概念來描述和不知覺的強化了旅游的單向文化影響。我覺得這種歷史沿革固然可以是理論變得更為透徹,但是在現今條件下,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旅游的文化影響已經從單向的、緩慢的、平面的變成了雙向的,快速的、立體的影響。
二、旅游文化與經濟心理
民族地區的固有文化是反映當地存在的一種結果。當他們為了發展經濟而把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包裝展示個別人看時,由于外來者的介入,他們的消費行為,語言行為,逐漸進入了當地的社會存在,必然會引起意識等文化現象的異化。這兩種文化因為旅游而產生碰撞,碰撞的效果可能是互斥,也可能是相互吸取部分文化因素,使原有文化產生量變,它的實質結果是緩慢的部分質變;也有可能因為碰撞而產生文化的趨同和涵化現象。那么在每個結果肯定后有隱藏的原因。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相對落后的經濟條件和封閉的生活空間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環境對于外界來說是一種文化上的誘惑。但是,當旅游者(通常相對于民族地區居民是在經濟上比較優越的)來到該地,他們的相對闊綽的消費會不自覺的在東道主地居民中產生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弱化了東道主的經濟心理,使其對以前的自身文化產生了一種潛意識的懷疑甚至排斥。基于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精辟論斷,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相對巨大的經濟優勢產生了一種文化領導權。因此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者與東道主之間的經濟力對比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心理。民族經濟心理為民族群體與經濟活動有直接關系的心理活動、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在這樣的相對劣勢的經濟狀況下對外來文化的崇尚和膜拜會引起外來文化的強勢植入甚至主動被涵化。
現代交流和旅游的媒體化以及網絡化加速了民族地區的弱勢經濟心理的認同和集體焦慮,他脫離了以前旅游者影響的單一形式,擴大了影響的范圍和速度。隨著網絡和通訊媒體的迅速普及和推廣,旅游者可以在不能去的地方通過別人旅游的成果在媒體上得到資訊,甚至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并且不分時間和距離。對東道主地來講,一方面為了吸引旅游者不得不對自己的特色文化和自然資源進行包裝和推介,另一方面也更快捷的了解到了外來文化的魅力。這種魅力也許是一種感受,也許是一種崇拜,然后可能會模仿。這樣兩種文化的交流逐漸的脫離了時間、空間、距離、范圍等的限制,對具有弱勢經濟心理的東道主文化造成巨大的沖擊。
三、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弱勢與文化弱勢
少數民族地區的弱勢經濟心理來源于他們的經濟弱勢與文化弱勢。少數民族的經濟弱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可以從許多數據中得到解讀,下面是2008年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與全國平均值的簡單比較情況,而文化弱勢則可以通過教育程度來衡量,我只羅列了在校萬人中大學生人數和人均出版圖書冊數這兩項。
從以上幾項簡單的指標可以看出不論是哪一項民族自治地方指標都低于全國平均值。少數民族地區居民雖然比以往有了更好的經濟條件和文化條件。但是與經濟發達地區旅游者比較,經濟劣勢必然會產生心里劣勢。這種經濟心理劣勢會帶來一種尋求平衡的沖動,在不能立刻改善的情況下,一方面會通過質疑自身發展的缺陷,其中就可能包括質疑自身的文化劣勢;另一方面會模仿沉淀在優勢者身上的特點,而這種特點正是旅游者的文化表征。于是,文化變遷開始發生。
在網絡盛行的今天,這種變遷進行得更為劇烈和廣泛。隨著互聯網和電視、報紙等媒體網絡的快速發展和廣發覆蓋,一方面東道主居民獲得得文化的通道更為快速和便捷,這種對“他文化”的獲取還只是一種感性認知,這種感性認知隨著旅游者的到來得到現實的強化,從而有一種更為強烈的改變自己的激勵。另一方面,隨著東道主經濟的逐漸發展,居民也開始逐漸走出去進行旅游經商等活動,進行網絡推介自己的文化并可以實時的得到別人對自己文化的正面或負面評價。
四、舞臺真實、文化變遷與文化保護
文化到底是一個民族意識形態中最本質和牢固的部分,在面對外來沖擊時。覺醒的東道主居民依舊認識到自身文化中也有著非常燦爛和值得驕傲的部分。于是在把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推介時通過各種方法來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這就產生了旅游文化的“舞臺真實”。
“舞臺真實”是馬康奈的經典描述。他將旅游場域比作一個大舞臺, 并劃分出前臺和后臺。后臺是東道主文化寄居于社區居民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抽象地旅游資源實在; 前臺是游客所感受到的文化,最常見的是東道主的旅游產品展示地。后臺真實的生活場景經過提煉被當做旅游資源而包裝成旅游產品的過程便是“舞臺化”。舞臺化的提出主要基于兩點考慮: 其一, 出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防止由于大量旅游者直接侵入民族文化原生地而引發大規模的文化涵化、文化變遷等問題, 這是舞臺化的必要性; 其二, 為了滿足旅游者對于異域文化的獵奇心理, 滿足市場對民族文化旅游的需求, 這是舞臺化的可行性。
文化的變遷首先是附身于主體的后臺文化的變遷,主體的體驗通過經濟心理的變化使異文化以自己的意識來表征,從而使異文化有了另一種表現形式,從而也使自身文化蛻變成了區別于以前前臺真實的不真實的真實。經濟心理是一個容器,它決定了雙方的力量對比,決定了在文化變遷過程中主體能動性表現為主動被涵化還是被動主涵化抑或主動主涵化。涵化就是一個文化改造和覆蓋的過程。當弱勢文化的主體預期這種持續的文化被涵化使這個民族的長期發展的不確定性風險變得更大,那么短期得經濟心理劣勢會被長期的預期收益所取代,從而會采取措施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那么在不犧牲短期經濟收益的基礎上進行的“舞臺真實”就成了一種商業化的理所當然。
五、民族旅游經濟發展中的文化保護
顯然,光靠一種文化前臺的操作是不足以保留民族文化的精粹的。“舞臺真實”是一種隔離行為,但是文化的交流怎么能通過這種機械方法完全切割。因此,采取措施保護后臺文化的精粹才是根本的措施。民族地區居民的經濟心理在網絡化條件下的變遷從單個和緩慢變成了一種群體性的快速的從眾,在這一方面網絡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是“羊群效應”的頭羊。
首先,讓民族地區居民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這種獨特性和優越性可以通過舞臺化來獲取經濟收益,可以是當地居民的經濟發展有了深厚的文化支撐,如果失去了這種獨特性和優越性,這個民族的存在將受到威脅。
其次,在宣傳手段上,不能有他文化相對優越性的強烈暗示,并不自覺的把這種文化優越同經濟優越掛鉤甚至等同,使民族地區居民的經濟心理轉變產生傾向。
最后,不能把文化前臺和文化后全割裂。前臺文化是比較固化的形式,通常表現的是節日、婚嫁、服裝、信仰等民俗文化。如果可以驕傲的正視自己的文化,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如同前臺一樣把文化在后臺表現出來。民族節日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現在的許多人即使不知道圣誕節等洋節是怎么回事,也跟風過而冷落了自己的民族節日,冷落自己的民俗,讓許多特色的民俗文化走入了博物館文化館,甚至在前臺也難以見到了,這不能不說是媒體的引導走入了偏區。
參考文獻:
[1]宗曉蓮.布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對文化變遷研究的意義――以旅游開發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研究為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2]龔銳.從異域到本土――旅游人類學的西學東漸評述.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