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描寫美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畢業實習前,老師給我們放一組幻燈片,感觸很深的是:片中有一組上課時的學生習作,約十幾張。第一張是副非常寫實的水粉風景,然后逐漸過渡到色彩和形的分離,到最后一張已經面目全非,成為其它的系列作業。從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其教學的科學性,他們通過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材,把籠統的、復雜的、虛的藝術問題分解為一連串較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課程,每個單元都有具體明確的目的要求,學生在學校學完這些課程以后,能較好地掌握習作的基本方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也就是說,沒有明確地把素描這門復雜的課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單元,把構成素描的各種因素單抽出來,并設計相應的作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教師和學生能逐一解決。我們現在的素描教學,雖然也是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安排的,但課程基本上是按所畫對象的簡與繁、易與難進行設置。
當然,現在有不少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教學中采用了分解難題的辦法。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學生都是在教室里照著書畫,讓學生照著畫時去“悟”。悟性高的學生,遇到了好老師,可能也沒有能掌握最基本的要領。再不就是只講哪兒長、哪兒短、哪兒亮、哪兒暗,弄得學生不知所措。從一開始就用全因素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沒讓他們象學徒那樣從每一具基本的技法性問題入手,從每一個最簡單的要求做起。
有一句老話“先學會走,再學跑”。但我們的教材教學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永遠只會“走”,只會跟著老師畫,被動臨?。欢鴮W生又性急,一開始就想“跑”。我們的教學技法,應該讓學生“走”的時候想到“跑”,為了“跑”得更快而學會一步一步的“走”。要目的明確,分階段逐步達到。
另外,在繪畫色彩教學教材的相當范圍內,還繼續著師傅帶徒弟的作風。這有好的一面,就是說老師的風范及對藝術探索之精神會無形中傳給學生。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教師的知識量及藝術趣味的限度,容易使學生思路狹隘,不利于學生發展。
所以,我們的色彩教學,應該怎樣教,才能更有利于教學,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為他們走向藝術打下堅實的基礎,的確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刻不容緩的問題。
我在多年教學工作中,時常反思以往的學習,并認真學習了當今色彩教學的動向,待靜下來后,卻感到一片茫然?,F在的教學與幾年前的老師教學相比,并沒有什么變化。當然,我認為并非變就好,不變就不好。只是覺得,目前,在中師色彩教材中存在隨意談談形象、明暗、冷暖等,僅從詞義上簡單講講,卻不去研究色彩自身的客觀規律的現象。而在我國藝術蓬勃發展,眾多思潮循環往復的今天,就更難得有誰系統談談色彩規律及教學問題了。
省師范科成立了美術課改中心組,以寫實或抽象等面貌特點相互區別,但是不管做什么,在對色彩的認識與處理原則上,卻都是有共同規律的。而我們是不是引導學生去研究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現在,一些教師對學生色彩教學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上學生參與課題布置,專門學習色彩構成等等,但這還遠不能令人滿意。因為構成規律是從規律當中提出的規律,普遍性過強,個性不足,未免有些遠離自然,略有生硬之感。如果放任學生自己安排課題,只重個性,又覺得有些草率。參與本身雖然可以刺激學生作畫的主動性,但學生僅僅是畫了一張自己認為有趣的畫,并沒有在課題中發現,理解和系統地解決什么。這又過于自由,失去了教學的嚴謹性。我們不能僅僅把學生培養成照虎畫虎,照貓畫貓,或是東抹西抹,似乎就是前衛,別的什么也不學不管的人。這對學生是不負責任的,只會助長學生的惰性,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對各種風格與表現方法的探求精神。我想,如果讓學生的才華得到真正的自由發展,真正地把他們的創造力激發出來,就必須引導他們走一條科學、嚴謹的治學之路。為今后走上美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暫時拋開學校教學不談,回顧一下以往的大師們沒有哪一個不是認真研究自然,從自然中發現規律,并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充分體現的。文藝復興盛期時大師達,芬奇就是認真研究了15世紀大師的色彩與構圖之后,一改以往的線性透視中所追求的用平面來排列,而用以中心點出發的透視方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焦點透視法。在色彩上也改變了以往平板、單純的色相對比,而把明暗對比的全部色域引入他的作品中。如在《巖洞圣母》與《施洗者約翰》等作品中,都是從明暗處理的角度抑制了色彩的對比效果,突出了明暗效果,從而擴展了明度領域。這個巧妙變異的技巧,成了今天的明暗對比法。由此可見,歷代的大師沒有哪一個不認真研究前輩大師及藝術規律的。正是由于他們的苦心經營,人類的文化藝術史才有了今天的背景,給藝術研究與發展創造了各種可能性。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加以研究,加以繼承與發展的東西。
色彩教育,應該從學習那天起,就讓受教育者認識藝術規律及自然規律,并在科學、系統的指導下,對色彩學的系列問題進行認真練習。教師的責任則是系統、明晰地引導學生研究訓練這些課題。從而使他們通過對色彩的學習,領悟色彩藝術的真諦??墒窃谥袔煹纳式滩闹?,欠缺系統的理論,教師多憑自身的經驗(有的是不合格的經驗)來教學,因此,教學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色彩教學,應該著重訓練色彩自身的藝術規律,把色彩系列對比及美學理論等課題逐個加以解決,在色彩對比的課題中,我們是否可以從色相對比與繪畫的角度開始研究呢?
篇2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的提出,興趣是美術學習的源動力。應將美術教學的特色充分發揮,課程的設置講授都應該適應學生的現有的知識體系通過適當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并將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轉化成一生不變的愛好。
一、構筑教師的獨特人格力量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
一般來說,人格是包括性格、氣質、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的價值取向等方面。教師獨特的人格是一種獨特的教育力量,在教學中能發揮獨特的功效。教師的人格能影響學生的人格形成,對學生日后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日后的心理發展,成績提高很大程度都受此影響。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當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一名美術老師擁有高尚人格,他在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個人魅力悄然散發,學生的人格正處在形成階段,老師對學生的人格塑造的影響巨大,學生喜歡美術老師,美術老師上的美術課程學生也就自然喜歡,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很快的激發出來。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來激發與保持學生美術學習興趣
成功的美術教育,不僅取決于學生對美術課是否感興趣、教師是否擁有高超的教學水平,師生之間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是否成功。教育是教師將濃濃的愛播撒到學生的心靈,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教師是博愛的、無私的、奉獻的。對學生來說,聲色俱厲的訓斥、喋喋不休的敦促,遠不如老師慈愛的眼神、正確的引導。老師在滿足學生知識需求的同時得到了老師對他們關愛、尊重、認可。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自身的價值能更好體系,學生在集體中能更好的與大家相處,對集體的歸屬感更加的強烈、形成一個人人奮發向上的集體氛圍。師生間像朋友一樣個溝通交流、老師和學生間沒有隔閡、老師用愛感化學生產生了很強的親和力。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自然的孕育于了。美術教學教學活動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傳統教學,教師的目標重心是熏陶學生、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綜合素質、提升美術繪畫技能。學生則是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增強美術修養,形成獨立的美術鑒賞繪畫能力,學好基本功為日后工作打下基礎。美術老師必須改變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形象、變成引導者合作者,教學的組織者。美術教師要與學生共同討論探索美術問題,啟發學生,讓他們養成自主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激發與保持學生學習興趣
篇3
二是教師指導問題。美術特長生中有一部分美術專業能力相當強,但文化課相當弱。還有一部分并沒有美術基礎,只是基于高考容易,才學美術,所以,他們在日常的學習中表現出對文化課的不熱情,求知欲望不夠強烈。學生層次不一造成了作文教學的難度。而受傳統寫作教學觀念的影響,美術特長生的寫作指導停留在沒根據學情,寫作體系混亂的現狀。有的語文老師一種高度講到底,省事固然省事,但缺乏針對性,導致收效甚微;有的語文老師想盡辦法,又提不起美術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也就望而卻步了;有的語文老師甚至根本不講寫作方法,好不容易有了兩節課的時間,抓緊留題目,讓學生速寫、速交,然后速評,更是傷害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三是學生實踐問題。不喜歡作文的學生大致可分三類:一是“無話可說”型,因缺少寫作的素材,沒什么東西可寫;二是“詞不達意”型,因缺少系統的寫作指導,和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不知道怎么寫;三是“飽受傷害”型,因缺少正確及時的評價,以至于在下一次作文時就提不起興趣。也就是說,學生生活經歷簡單、課余生活不豐富、閱讀面有限、教師的作文指導方法欠佳、評價不當等,都制約著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那么,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如何快速提升美術特長生的作文水平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指導,巧妙對接專業學習內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發揮文體優勢,積累美的素材。
高考作文有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那就是“敘身邊事,說平常理”。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寫議論文更保險,并把這種觀念施加給了學生,其實不然。高考作文是不存在文體歧視的。美術特長生大可以發揮自己善寫記敘文的優勢。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環境,也有建立在自己生活環境上的或喜或悲的心情故事,這些就可以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因此,美術特長生大可以抒寫自己專業學習生涯的酸甜苦辣。越是真實的東西越感人,從這點來說,美術特長生將自己專業學習的感受和思考入文,既得心應手,又真實感人,更彰顯個性。如:
我們背著畫板游走在人群邊緣
校園似乎總把我們排除在外但我們懂得自己的方向
還記得第一次為了藝術踏上火車心里是如何的不安
即使是下雨天下雪天也擋不住藝術考場的熱鬧非凡
我們回到學校坐在教室摸著半年沒有摸過的課本
我們害怕我們想哭可是我們只剩努力奮斗了
我們相信太陽還會升起在明天
二是打造語言優勢,進行美的描寫。
美術特長生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對藝術作品進行鑒賞與評價,既鞏固專業理論知識,更訓練表達能力,可以達到專業、作文同步發展的效果。尤其是美術作品涉及到對光影、色彩、形體等的描繪,鑒賞久了,功夫深了,對學生在作文中進行各種美的描寫大有裨益。如:仿佛還有水草的搖動。在一片涌動的深綠中,不同顏色的蓮花,正在悄悄地開放,顯得格外嬌艷而矜持。光線在畫面上翩翩起舞,睡蓮在漫無目的地向上飄蕩。水的色彩和濃度呈現出田園詩般的寧靜,神話般的迷離。面對著這幅畫,我在那一刻竟有懸身于怪異水世界上空的感覺,看著白云的倒影在睡蓮巨葉間的水面滑過。
篇4
二、對教材中的優美句子或文段進行摘抄或誦讀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編者根據學生特點精心挑選的。讓學生每學一課即自行挑選背誦一些優美語句或段落,并按不同的體裁進行分類整理摘抄。
學習說明文,重在積累運用了說明方法的句子。如,學《蘇州園林》積累:1、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打比方,作比較) 2、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一景。(引用)
學習議論文,重在積累文中的事例及名言。如,學《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積累:美國實業家羅蘭布歇內爾在1971年的一天,邊看電視邊這么想:“光看太沒有意思了,把電視接收器作為試驗對象,看它產生什么反應。”此后不久,他就發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游戲。文中還有德國發明家約翰古登?貝爾克的事例可以積累。
學習記敘文、小說,重在積累文中的環境描寫句及畫龍點睛的議論句。如,學魯迅的《故鄉》,積累:1、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2、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學習議論文,重在積累文中的議論句。
學習詩詞,重在積累文中名句。如,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積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學李清照的《醉花陰》積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學習文言文,重在積累文中名句及事例。如,學諸葛亮的《出師表》積累: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長期對各種文體的語句或段落進行積累,既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學會各種文體的寫作,更能讓學生汲取中外文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三、利用學生手中的資料書,積累素材
學生手中的語文資料書中的仿寫、改寫、選詞填寫及現代文閱讀文段,都為學生積累優美文句提供了好的基地。可引導學生采用“題海擷珠“的方式進行收集,日積月累,定會收獲不小。
1、仿寫題選摘。例如,請按照例句的句式寫一句話。例句:友誼是酷暑里的濃陰,為你擋住似火的驕陽。仿句:友誼是嚴冬里的炭火,為你驅走逼人的寒氣。友誼是霧海中的航標燈,為你指明航行的方向。
篇5
一、“寫”的詞義辨析
在對“寫”的含義考證方面,大型的字詞典做的都比較充分,例如《漢語大詞典》中“寫”就有十六種注釋:
1.發三聲的“寫”有12種注釋
“①移置;輸送。②傾吐,發抒。③舒暢,喜悅。④盡,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澆鑄。⑦摹畫,繪畫。⑧映照。⑨描寫。⑩抄寫,書寫。⑧寫作,創作。⑩立約租賃。”
2.發四聲的“寫”有4種注釋
“①傾瀉。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對以上詞義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十幾種含義可以進一步的概括:
1.三聲“寫”的②注釋和四聲“寫”的①②注釋(下文序號后省略“注釋”兩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質的抒發和導引;三聲“寫”的①和四聲“寫”的③④是指某種物質或信息的移動。這兩部分可進一步概括為某種主客觀存在向另一種存在的運動或變化。以這一含義去比照“寫”的其它含義又會發現三聲“寫”的⑥⑧是這種含義在具體境況下的體現,④則強調這種含義所指的運動的范圍和程度。
2,三聲“寫”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為將某種主客觀事物的狀態或變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現出來的行為和方式。⑤是這種行為和方式殊的一種。
3.三聲“寫”的⑩、⑩都是以書寫文字為基本動作,從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將這兩種含義作為三聲“寫”⑩的引申義來看待。筆者目前沒有找到這方面的史料證實是否存在這種引申,但這三種含義確實有比較緊密的聯系。
經過以上整理,筆者認為“寫”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種主客觀存在向另一種存在的運動或變化。有傾吐發抒、移動、泄漏、疏泄等含義。
(2)指將某種主客觀事物的狀態或變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現出來的行為和方式。包括描寫、繪畫、模仿等。
(3)指書寫文字的行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為和方式。如抄寫、書寫、寫作、立約租賃等。
二、.‘寫”與‘.描”‘.畫”等類似字詞的比較
在美術理論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與“寫”有相近含義的字詞。例如不只是“寫”,還有“描”、“畫”、“作”等字都可以與“字”和“畫”組成詞語,表達與“寫字”、“繪畫”類似的意思。單獨看這幾個字的含義并不能將它們與“寫”明顯區分開,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這幾個類似字詞的比較來進一步確定“寫”的內涵和外延。
先來比較一下“描”和“寫”。“描”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描畫、摹寫”,在《辭?!分兄浮耙罉幽懟蚶L畫”,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①照底樣畫(多指用薄紙蒙在底樣上畫)……②在原來顏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復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組成的詞語有:“[描朱〕亦稱‘描紅’……在一種印有紅色楷字的習字紙上摹寫……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樣描摹?!裁璁媇②夸張地敘述;形象地敘述?!裁柙奭謂詩作無創造性,依傍、承襲古人。”
對以上解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描”雖然也有寫和畫的成分,但眾多的字詞解釋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著樣子寫或畫”,還有“重復地涂抹”的一層含義。我們由此可以判斷出“描”的含義側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復,且允許修補改正。這一過程中由于有原始參照的限制而顯得拘謹且缺乏創造。與之相比,“寫”的傾吐、傾瀉、疏瀉等含義更有一種富于運動感的多變的創造性意味,且由于傾吐內容的不可重復而具有不可重復性。
“畫”在《辭?!分薪忉尀椤袄L,作出圖形。在其它詞典中的解釋也比較一致,顯示出比較單純明確的含義。它比“寫”甚至比“描”更強調形象性,更不計較過程而只追求“圖形”結果的出現。由于“畫”沒有像“寫”的傾吐、描寫等攜帶情感和意識內容的含義,使得“寫”與之相比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書”和“作畫”中的“作”有寫和畫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對這兩種過程的抽象表述。相較而言,“寫”顯得更加具體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在與“描”、“畫”等類似詞語的比較中,“寫”相對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復性、創造性、多變性和可操作的運動感,但形象性不及“畫”,理論的概括性不如“作”,嚴謹性不如“描”。
三、書法和繪畫中與“寫”有關的常用術語辨析
書法中與“寫”有關的詞語很多,如臨寫、寫紅、寫字、摹寫等等。經過上兩節的分析,我們應該比較容易地區分出各個“寫”具體的含義,其中,筆者希望通過對“寫字”的分析,再次強調“寫”的特征。
“寫字”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詞語,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現字的方式都稱為“寫字”。這種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嘗不可,但其實“寫字”一詞有它比較確定的含義。除了“寫字”外,還有“描字”和“畫字”的說法,比較一下它們三個的含義,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寫”的特點。
“描字”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書法。結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義,我們可以判斷出對文字形態的描摹嚴格來說不應稱為“寫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墻上寫標語一樣,先畫出字的外輪廓再刷卜顏色,這種情況應該叫“畫字”。這種字只是一種有文字形態的圖案,而非思想情感抒發的結果?!皩懽帧闭门c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跡化”,字的內容和形態意味如果與寫字的人要傾吐的思想情感沒有直接的及時的聯系,那么這種作字的過程用“寫字”來表述就不是很恰當。
“寫”在繪畫術語中也非常常見,如寫意、寫生、寫實、寫真、寫形、寫神、寫景、寫照等等。這些詞中“寫”的含義不盡相同,不可一概而論。現選擇其中幾個具體分析一下。
“寫意”是“中國畫中屬于縱放一類的畫法,與‘工筆’對稱。要求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故名。筆者認為,在寫意一詞中“寫”同時具有(一)中歸納出的三種含義,這三種含義分別對應“寫”的不同方面:以類似文字書寫的技巧和方法描繪意象或物象,并通過這一過程和產生的結果傾吐抒發思想情感。新晨
“直接以實物或風景為對象進行描繪的作畫方式?!贝颂帯皩憽钡脑~義主要集中于(一)中歸納出的第二種,有描繪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種詞義的成分多寡不定。
“寫實”指“真實地描繪事物。此處的“寫”也應是第二種含義,即描繪。一般不具有“寫”的第三種含義。
篇6
一、“寫”的詞義辨析
在對“寫”的含義考證方面,大型的字詞典做的都比較充分,例如《漢語大詞典》中“寫”就有十六種注釋:
1.發三聲的“寫”有12種注釋
“①移置;輸送。②傾吐,發抒。③舒暢,喜悅。④盡,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澆鑄。⑦摹畫,繪畫。⑧映照。⑨描寫。⑩抄寫,書寫。⑧寫作,創作。⑩立約租賃。”
2.發四聲的“寫”有4種注釋
“①傾瀉。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對以上詞義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十幾種含義可以進一步的概括:
1.三聲“寫”的②注釋和四聲“寫”的①②注釋(下文序號后省略“注釋”兩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質的抒發和導引;三聲“寫”的①和四聲“寫”的③④是指某種物質或信息的移動。這兩部分可進一步概括為某種主客觀存在向另一種存在的運動或變化。以這一含義去比照“寫”的其它含義又會發現三聲“寫”的⑥⑧是這種含義在具體境況下的體現,④則強調這種含義所指的運動的范圍和程度。
2,三聲“寫”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為將某種主客觀事物的狀態或變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現出來的行為和方式。⑤是這種行為和方式殊的一種。
3.三聲“寫”的⑩、⑩都是以書寫文字為基本動作,從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將這兩種含義作為三聲“寫”⑩的引申義來看待。筆者目前沒有找到這方面的史料證實是否存在這種引申,但這三種含義確實有比較緊密的聯系。
經過以上整理,筆者認為“寫”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種主客觀存在向另一種存在的運動或變化。有傾吐發抒、移動、泄漏、疏泄等含義。
(2)指將某種主客觀事物的狀態或變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現出來的行為和方式。包括描寫、繪畫、模仿等。
(3)指書寫文字的行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為和方式。如抄寫、書寫、寫作、立約租賃等。
二、.‘寫”與‘.描”‘.畫”等類似字詞的比較
在美術理論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與“寫”有相近含義的字詞。例如不只是“寫”,還有“描”、“畫”、“作”等字都可以與“字”和“畫”組成詞語,表達與“寫字”、“繪畫”類似的意思。單獨看這幾個字的含義并不能將它們與“寫”明顯區分開,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這幾個類似字詞的比較來進一步確定“寫”的內涵和外延。
先來比較一下“描”和“寫”?!懊琛痹凇稘h語大詞典》中解釋為“描畫、摹寫”,在《辭海》中指“依樣摹寫或繪畫”,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①照底樣畫(多指用薄紙蒙在底樣上畫)……②在原來顏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復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組成的詞語有:“[描朱〕亦稱‘描紅’……在一種印有紅色楷字的習字紙上摹寫……比喻模仿?!裁杌ā骋勒栈用枘??!裁璁媇②夸張地敘述;形象地敘述。……〔描詩]謂詩作無創造性,依傍、承襲古人?!?/p>
對以上解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描”雖然也有寫和畫的成分,但眾多的字詞解釋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著樣子寫或畫”,還有“重復地涂抹”的一層含義。我們由此可以判斷出“描”的含義側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復,且允許修補改正。這一過程中由于有原始參照的限制而顯得拘謹且缺乏創造。與之相比,“寫”的傾吐、傾瀉、疏瀉等含義更有一種富于運動感的多變的創造性意味,且由于傾吐內容的不可重復而具有不可重復性。
“畫”在《辭?!分薪忉尀椤袄L,作出圖形。在其它詞典中的解釋也比較一致,顯示出比較單純明確的含義。它比“寫”甚至比“描”更強調形象性,更不計較過程而只追求“圖形”結果的出現。由于“畫”沒有像“寫”的傾吐、描寫等攜帶情感和意識內容的含義,使得“寫”與之相比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書”和“作畫”中的“作”有寫和畫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對這兩種過程的抽象表述。相較而言,“寫”顯得更加具體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在與“描”、“畫”等類似詞語的比較中,“寫”相對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復性、創造性、多變性和可操作的運動感,但形象性不及“畫”,理論的概括性不如“作”,嚴謹性不如“描”。
三、書法和繪畫中與“寫”有關的常用術語辨析
書法中與“寫”有關的詞語很多,如臨寫、寫紅、寫字、摹寫等等。經過上兩節的分析,我們應該比較容易地區分出各個“寫”具體的含義,其中,筆者希望通過對“寫字”的分析,再次強調“寫”的特征。
“寫字”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詞語,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現字的方式都稱為“寫字”。這種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嘗不可,但其實“寫字”一詞有它比較確定的含義。除了“寫字”外,還有“描字”和“畫字”的說法,比較一下它們三個的含義,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寫”的特點。
“描字”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書法。結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義,我們可以判斷出對文字形態的描摹嚴格來說不應稱為“寫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墻上寫標語一樣,先畫出字的外輪廓再刷卜顏色,這種情況應該叫“畫字”。這種字只是一種有文字形態的圖案,而非思想情感抒發的結果。“寫字”正好與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跡化”,字的內容和形態意味如果與寫字的人要傾吐的思想情感沒有直接的及時的聯系,那么這種作字的過程用“寫字”來表述就不是很恰當。
“寫”在繪畫術語中也非常常見,如寫意、寫生、寫實、寫真、寫形、寫神、寫景、寫照等等。這些詞中“寫”的含義不盡相同,不可一概而論?,F選擇其中幾個具體分析一下。
“寫意”是“中國畫中屬于縱放一類的畫法,與‘工筆’對稱。要求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故名。筆者認為,在寫意一詞中“寫”同時具有(一)中歸納出的三種含義,這三種含義分別對應“寫”的不同方面:以類似文字書寫的技巧和方法描繪意象或物象,并通過這一過程和產生的結果傾吐抒發思想情感。
“寫生”指“直接以實物或風景為對象進行描繪的作畫方式?!贝颂帯皩憽钡脑~義主要集中于(一)中歸納出的第二種,有描繪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種詞義的成分多寡不定。
“寫實”指“真實地描繪事物。此處的“寫”也應是第二種含義,即描繪。一般不具有“寫”的第三種含義。
篇7
1.1背景:得到帝室的支持
由于社會的動蕩,經濟的發展,與外來文化藝術的吸收與融合,經過大分裂、大融合后,致使南朝時期,在藝術思想領域逐漸出現了與兩晉不同的新格局。東晉時期,佛教勢力漸漸傳入,至南北朝開始,是佛教藝術逐漸從萌生走向高峰的至關重要時期,成為其各代名擅一時的藝術家乃至社會上下百姓對于佛教文化都抱有一種崇敬的心態,積極投身于藝術潮流之中,并出現建寺造塔、開窟造像的風氣 。
1.2南朝造型的題材表現
在南朝時期,佛教造像的題材較多,種類豐富。由于受南朝主流意識及南朝人士的審美特點的影響,浸潤到了釋迦像的造像著衣及服飾樣式方面,致使南朝的釋迦佛像的服飾多為褒衣博帶佛衣,其著衣特點同時也體現出了民族融合的社會形勢。綜合南朝大部分的佛教造像,其造型題材雖有區別,但是所相處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其佛教造像的推崇人士的審美模式相同,從而各題材的佛教造像的藝術風格是完全一致的。
上世紀后半期以來,南朝早期的佛教遺物與具有南北藝術風格相融合的佛教造像大量出土,正在矯正現代人們對于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的藝術發展面貌的整體認知,南朝佛教造像在當時時期所產生的巨大成就以及對藝術發展的深遠影響,現在已逐步得到學術領域的普遍認同。
1.3南朝宗教創作觀點
南北朝美術發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宗教美術。宗教美術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社會現實必然會決定著藝術的發展?,F實社會中的進步力量和衰頹力量的對立與斗爭,都必然的會在藝術中反映出來。南北朝宗教美術的宏大的規模與巨大的創意意圖,體現了人民的深厚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南北朝時期的藝術在表現技巧上也是有著跨越性的進步。雖然佛造像藝術在神態描寫上表現的不夠個性化,但也都表現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特質。
2、謝赫審美主張
謝赫的“六法論”一直以來是衡量中國藝術科學又系統的審美準則與以及創作準則的重要依據,對中國藝術作品的審美發展趨勢有著重大的啟發。因此以“六法論”的審美觀點對他所處年代的佛教造像進行剖析。
謝赫“六法”的重要觀念為:氣韻,生動是也;骨法,用筆是也;應物,象形是也;隨類,賦彩是也;經營,位置是也;傳移,模寫是也。中國的古代美學對藝術作品的創作所評判的標準一直不以“內容”與“形式”為準則,而是以“風”、“氣”“韻”“骨”的審美標準進行藝術審視,致使這些審美標準在當時所有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是相互融合、相互貫通、互為表里的。中國美學概念中尤為突出的特點是同傳統文化精神一脈相承,“體用合一”“知行合一”,既有意識觀念層面的精神內容,又有實施于具體實踐的方法理論。
2.1重形神
關于“六法”,“氣韻生動”是其總則,是統罩、統領其余五法的總綱領,強調創作者的內在靈性,在中國藝術作品中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謝赫品評二十七位畫家時已透出了這一消息,例如,評論姚曇度的“畫有逸才,巧變鋒出,魑魅神鬼,皆能妙絕,同流真為,雅鄭兼善,莫不俊發,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學所及”表現出姚曇度在藝術表現上有著高超的才能,這種極高的藝術表現才能不是通過后期的培養而形成的。 “氣韻生動”作為形而上的精神內容,制約著藝術家的藝術傳達向著體現活潑生動的效果方面發展,并同時把這種理念作為具象的藝術效果。在此時期,佛教造像極大地融入了南朝人士的審美情趣。整個造型的藝術特征比較顯著,精神狀態以及性格也較為生動。
2.2“以形寫神”
中國佛教雕塑注重的是形象內在的精神活動,而不是過于注重外在的形體準確度的塑造,它通常都是通過對于藝術作品情感化的空間把握與處理,加上藝術創作者的直覺式聯想想象與抒感,甚至增添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手法表現,由此形成了較為明顯的抒情寫意的藝術表現效果。所以,中國佛教造像給予人的感覺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樣直觀,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于象外。沒有氣勢逼人、一觸即發的火氣,而是像中國的書畫那樣用筆藏鋒,將力量包含在其中,以其含蓄美、內涵美,給予人以更多品味的余韻。
2.3重L骨
謝赫的“骨法用筆”是通過藝術作品人物造型的描繪從而反應出人物特質的筆法以及線條的要求,“骨法”原本是對紙質以及帛上的繪畫創作的筆法要求,然而現在用此法研究南朝石質材料的佛教造像,又會產生怎樣的藝術碰撞呢?南朝佛教造像最突出的藝術風格為“秀骨清像”,主要指的是佛陀或者是菩薩造型的外表皮體態較為削瘦,面貌較為清秀俊美,神情雋秀,雙眸中深諳笑意的體態以及神態的造型樣式,尤為親切,充滿飄逸高邁的獨特藝術效果。這些樣式與古印度佛教造像的造型、寓意都有所差異。其一為:由陽剛之氣轉變為清秀俊美之貌。其二為:由厚重簡約的服飾風格轉型為輕巧修飾風格。導致這種特征差異的因素是由于古印度佛教逐漸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同時,受中國的儒道傳統文化對于佛教文化的借鑒與改進的結果,佛教造像的氣韻優雅的風格不免有幾分儒雅之士的高尚在其中,同時,也包含著南朝世人對于佛教文化的虔誠與崇敬之心。
3、結語
中國古代藝術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審美價值,對藝術作品從而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與探索,對現當代藝術的傳承不僅具有現實意義,并且對今后應當如何挖掘,使其成為擁有世界性意義的藝術文化價值,為人類今的后藝術文化發展產生促進作用,毋庸置疑的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著這一重要宗旨,本篇論文確定了研究的出發點,試圖從謝赫的審美觀點來分析南朝佛教造像的藝術特征,融入了“六法論”中的重要觀點進行了對比闡述。從而使得中國古代雕塑領域的藝術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多層次。
【參考文獻】:
篇8
首先,我們的素材要極具個性化??梢赃x擇那些能夠揭示人生靈魂大主題、展示穿越時空大境界、表現見解獨特大智慧、描寫宏偉壯麗大意象、頌揚英雄壯烈大精神,使作文具有大氣象的國內國際大題材,增強厚重感和現實感。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特點,盡量關注自己熟悉的素材,構建自己方便駕馭的題材庫。然后熟記最典型的人物的名言,牢記他的典型事例,了解他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其次,可為屈原、司馬遷、蘇武、陶淵明、李白、蘇軾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人找替身。比如,能用屈原的地方,而用諸葛亮、文天祥、馮唐、李廣等人代替;能用司馬遷的地方,卻用蔡倫、鄭和、卞和一類的人代替。盡量用“新人”代替“故人”,用陌生代替熟悉,用典型代替普通。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學科或行業類別分類整理素材。比如按文學家、數學家、翻譯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書法家、美術家、音樂家、舞蹈家、科學家等類別去整理名言和典型事例。同時照顧到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這樣,就能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構建起立體的素材庫。
二、寫作結構簡單化
如何根據現有的材料建一座房子,這就要巧安排。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边@是說閱讀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諦”(主旨)。同樣,寫作也要有明晰的思路,盡管作者的思路一般是隱性的,但在考場上要盡量將之顯性化。不然,閱者就不易很快地準確把握。為了便于操作,我們可以借鑒楊初春老師議論文快速作文口訣:“提論點,闡釋清;講道理,事例證;正面講,反面論;到結尾,再照應?!崩?,一學生根據“沉香與木炭”材料所寫的《堅信自我》一文中一上來就提出我們應該“堅信自己”的觀點;然后簡要闡釋“堅信自己,就是堅信自己的立場,堅信自己的道路,堅信自己的力量,堅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像沉香一樣發出自己的芳香”;接著舉出李白、辛棄疾、、達爾文和林肯的事例作為正面例子進行論證;再用材料中年輕人的失敗的事實作為反面論據;最后照應開頭重申論點“請堅信自己,相信是金子終有一天會發出光芒”。首尾圓合,渾然一體。
三、寫作語言精美化
語言表達的作用恐怕就是黏合和裝飾。墻體正不正,墻面平不平,色調美不美,特色明不明,直接影響到房子的外觀效果。因此,考場議論文的語言成了成敗的又一關鍵。
首先,要有個漂亮的開頭。通常在開頭宜采用引用、對偶、比喻、排比、反問等手法抓住閱者眼球。如2009年陜西考生的滿分作文《西安的無奈》開頭寫道:“兔子棄長補短,以它的弱項代替擅長的奔跑,不禁令人啞然失笑。你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的西安!巍巍的城墻是你千年不變的滄桑容顏;淙淙的護城河是你歷經千辛卻依然盈盈的眼波;蔥蔥的驪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絲。周朝古拙的銅鼎是你堅硬的骨骼;秦朝磅礴的兵馬俑是你卓爾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經是你閃爍的思想。”作者就運用了比喻、反問和排比等多種手法,使人眼前一亮。
篇9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古希臘時期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與雕刻家均未獲得與其藝術成就相應的社會地位與社會尊重。古希臘時期,人們享受著藝術品,卻極為蔑視創作者,“這就好比帶給我們歡娛的香料和染料,而制造者都是沒有教養的下等人。”也正是這種心理,沒有人愿意從事美術職業,因為即使像菲狄亞斯(Pheidias)或阿佩萊斯(ApeUes)那樣創作出偉大的藝術作品,人們也依然會認為他不過是一個手藝人,一個工匠。
繪畫尤其雕刻是一項需要付出艱巨的體力勞動的工作,在古希臘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社會中,體力勞動是由奴隸完成的,因此,畫家和雕刻家的地位并不比奴隸高多少。而由于雕刻家的勞動強度更大,其社會地位比畫家還要低。
另外,古典哲學對于人們的觀念有著巨大影響,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從未將繪畫歸人包括詩歌、音樂在內的文化藝術的范疇。作為美術來說,逼真生動地表現自然是從古至今的畫家們致力追求的。文藝復興時期,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瓦薩里(Giorgio Vasari)等人提出的“模仿自然”的觀點是其藝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自然的猿猴”是對于畫家的高度贊賞。在我國畫論中亦有“觀畫之術,惟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絕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的論述,然而,正是美術的這種特性恰恰成為被古希臘哲學家們輕視的根源。蘇格拉底認為繪畫不能像詩歌那樣描寫人的靈魂,因為繪畫不能“描繪這種既不可度量,又沒有色彩……而且還完全看不見的東西”。柏拉圖在關于神圣靈感的論述中,提及了詩人和音樂家,但并未涉及畫家和雕刻家。他認為繪畫無法傳達神性的精神,這是由于繪畫是對于物質世界表面的一種模仿,而這種模仿所展現的僅僅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亞里士多德盡管在他重要的詩論中流露出一些關于美術的痕跡,但并未展開真正意義上的探討。
一、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社會地位狀況
15世紀初,盡管對于繪畫和藝術家的評價有所提高,但那些體面的市民們仍然不愿自家子弟選擇美術作為職業,因而,除了阿爾貝蒂、布魯內萊斯基(FiUipo BruneHeschi)、達·芬奇等少數幾人,很難在15世紀找到上等階層家庭出身的藝術家,這一點連最進步的藝術中心地佛羅倫薩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父親如果從事了美術職業,兒子們便會在其父的作坊中工作,并成為作坊的繼承人,這與中世紀時期的手工作坊相同。美術作坊在世襲中延續,??蛇_數代以上。洛倫佐·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家族有五代人成為金匠和雕刻家,羅比阿(Robbia)家族三代人的作坊延續了幾乎150年。
在法國宮廷,畫家的地位也僅僅比馬夫和廚師略高,直到16世紀,畫家才上升至“貼身侍從”。這一稱呼為詩人、音樂家、巫師所共有,地位低于軍人、神職人員、書記員等。隨著社會的進步,藝術家的地位有了明顯的轉變,但就地域的差異轉變的進度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日后將取代意大利成為繪畫藝術中心的法國,甚至到了十七八世紀,中產階級家庭中仍然會出現類似米開朗琪羅家族的反應,他們同樣不希望自家子弟學習美術,并認為這是一項卑下的職業,狄德羅(Diderot)曾說,在這種惡毒的風氣下“只有幾乎沒有生計,走投無路的窮苦公民,才肯讓他們的子女執起畫筆”,因此,“我們最大的藝術家便出身于最寒微的家庭”,因為所有的父母“有理由不肯讓兒子選擇一門會使他們論于饑寒的職業。
二、藝術理論的重要作用
但是,藝術家的個性化進步卻從未停止過。早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風時期,雕刻家的簽名便已出現在雕像和陶器上,公元11世紀以后的意大利,簽名的繪畫、雕刻作品也逐漸出現。比薩大教堂的青銅正門上(1180年)刻有的“我,比薩的波南諾,制作了這個青銅門”,以及皮斯托亞的圣雅科波教堂的祭壇鑲板上的有“為了紀念上帝和使徒圣雅科波,我——佛羅倫薩的雕刻家萊奧納多——于1371年完成了這件作品”之類的文字便是例證。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為使自己脫離原有階層,成為擁有廣博學識并受人尊敬的人文主義者,意識到了擁有堅固的理論性知識的重要性,“藝術家的地位的提高有賴于人們對于藝術的崇高性的認識。而藝術的崇高性取決于他的知識基礎的完整性。”
(一)阿爾貝蒂的《繪畫論》
在這部出版于1436年,被后人稱為西方美術史上第一部系統畫論的著作中,阿爾貝蒂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觀察和論述了繪畫藝術。這位從小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的貴族青年,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義者,他將自己精通的數學、物理學、光學、哲學和神學等知識運用到了繪畫領域,并認為“現代畫家”應當掌握幾何學、光學、透視法,精通構圖法則和人體結構。他首次提出了定點透視理論和影響深遠的“模仿自然”的觀念,并將繪畫與雕刻兩門藝術并稱為“繪畫”,因為兩者的媒介雖然不同,但藝術的目的是相同的。
在《繪畫論》中,阿爾貝蒂將繪畫提升到從未有過的高度,他認為最高貴的繪畫“包含著神的力量”。繪畫是“完整的人類精神的展現”,“是一切藝術的主人”。阿爾貝蒂指出由于繪畫是一種特殊性的活動,因此,創造者應是一些非凡的人,他們能夠重新創造和解釋人與自然,畫家的再創造反過來又影響著現實世界,因此,只有接受完備的教育并且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創作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作品。 轉貼于
(二)瓦薩里的《名人傳》
布克哈特(Burckhardt)在他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這樣談到瓦薩里和他的《名人傳》:“要是沒有阿利佐的喬治奧·瓦薩里和他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或許我們到今天還完全沒有北方藝術史或近代歐洲藝術史?!?/p>
當身為杰出的建筑師、雕刻家和畫家的瓦薩里決心為藝術家們撰寫一部傳記時,毫無疑問,他已完全具備了創作一部偉大的美術史著作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他的藝術創作高峰期正值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稍后,雖然隨著米開朗琪羅的年老,這個視覺藝術的偉大時代也開始日漸衰落,但瓦薩里有幸在他年富力強之時,親眼目睹了那個輝煌時代的燦爛余輝。16世紀中期,恰好是回顧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最佳時刻,不少大師尚且健在,他是米開朗琪羅的學生和朋友,與其他眾多杰出的藝術家交往密切。然而,瓦薩里為藝術家立傳的做法,最初還是遭到了多方的強烈阻撓,瓦薩里因而燃起了與舊觀念抗爭的斗志,他決意要使自己的著作成為新時代開始的宣言,“作者不但采納圣徒傳的寫法,把藝術家描寫成像上帝那樣的創作者,而且強調他們為人類樹立了高尚的行為典范。”
瓦薩里著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人們認識到繪畫以及藝術家應該擁有的崇高地位,在這部宏偉的巨著的序言中他鄭重申明了這一目的,為了“贊頌賦予藝術以生命者”,“為了避免它們再次走向死亡,也為了讓它們能夠盡可能長久地保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名人傳》是一部真正為藝術家樹碑立傳并突出個人成就的著作,是藝術家傳記化歷史出現的重要標志。
三、藝術家地位的轉變
藝術家社會地位的轉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但通常情況下,以意大利為例,新類型藝術家的出現被認為是在14世紀,這些新式藝術家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多方面學識,被當時的人們稱作“I’m universal”(全才),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后來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人。
篇10
蘇臥農首先是一個花鳥畫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滿生機、淡逸清新的畫面。他的花鳥畫作品,從時間上看,最早的作于20世紀20年代,最晚的作于70年代。時間跨度雖長,但在不同時期體現出的階段性特色并不明顯。他不像嶺南畫派的第一代畫家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人樣,早期作品無一例外地受到來自于居廉等傳統畫家的影響。蘇臥農的作品一開始便是那種“折衷派”的風格,明顯地受到日本畫風的影響。在顏料及其色彩的和諧方面尤其明顯,在光和影的明暗對比、意境的渲染方面也有顯著的烙印,如1929年的《魚夢》。便將睡蓮、落英、游魚通過水的光亮、影的折射等將魚之夢境很詩意地刻畫出來,這在傳統國畫中是不可想象的。有趣的是,后來的作品則又慢慢地游離于“折衷”與傳統之間,在刻畫狀物方面表現出嫻熟、扎實的藝術根底。如1960年所作的《三棱劍花》、1962年的《月光花蝴蝶》等,所寫之花、葉、蝴蝶,鳥、石、藤及竹竿等均工致細膩,賦色淡雅。他在顏色的調和方面,既不同于“折衷”派的融合東洋的技法,也和傳統的沒骨或工筆重彩等技法不同,而是在勾勒賦彩中突出畫的意境。雖然畫面不著一詩,卻能感受到一個傳統文人畫家的詩意,正可謂一首無聲之詩。后來他的兒子蘇百鈞承其衣缽,也主要是繼承晚期的這種風格。
就風格而論,我們不妨以40年代為分水嶺,將蘇臥農的花鳥畫分為兩個重要的時期。前期多半受“折衷”派的影響,后期則在融合“折衷”派和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主要風格。我們今天在市場上見到的主要蘇畫,也多是后期的這種風格。
從題材上看,蘇臥農的花鳥畫主要包括木棉、鴿子、三棱劍花、喜鵲、鴛鴦、柿子、桃花、新竹、雪竹、椰苗、柳樹、塘虱、燕子、螳螂、鱖魚、鯉魚、火雞、月季、枯藤、鷹、牡丹、梅花、芭蕉、松鼠、荷花、白鷺、老鼠、南瓜、金魚、水草、鶴_、珊瑚蘭、蜻蜒、瓢蟲、螞蚱、蜜蜂、鳳仙花、螃蟹、山雞、睡蓮、罌粟花、稻草、曇花、葫蘆、石楠花、青松、吊蘭、蘆葦、石榴、孔雀等各種動植物,豐富多彩。在描寫魚和鴿子方面尤見其功力。他能將水中游魚通過顏色與光影等的渲染烘托出魚的動感和各種情態,賦予魚以一種思想、感情。無論在技巧還是意境上,近代畫家在畫魚方面,均罕出其右者。如作于1 939年的《游魚》、1935年的《九魚圖》等都是這類藝術佳構。蘇臥農的畫鴿也是很見功力,如作于1950年的《環宇和平圖》通屏,所畫飛翔中的和平鴿,構圖宏偉,氣勢磅礴,表現出罕有的大氣。他對于鴿子的描寫,用筆精細,色調平和,在工整中不乏逸韻。
作為一個花鳥畫家,蘇臥農同時也兼擅人物、山水。
他的人物畫行世較少,目前所見僅有兩件。其一為作于1928年的《摘果》圖。所畫乃一個著白色長裙之年輕女子拿著竹鉤摘柿子的情形。所畫之女子與方人定作于二三十年代的人物畫極為相似,很顯然是受到日本畫的影響。畫面寧靜,色彩溫和,紅色的柿子、發黃的落葉、雪白的長裙、烏黑的發髻以及略帶薄霧而顯得朦朦朧朧的空氣相融合,匯成一種非常清爽和詩意的畫面。這種日本式的刻畫人物的方式顯示蘇臥農早年在不同畫風上的探索。另一件作品是作于1958年的《采浮萍》。此畫因為時代因素,人物的服飾、形態、意境已經不同于前作,但技法上仍然是一脈相承。
篇11
一、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實現課程優化整合
在現行的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質兼美、內涵豐富的特點,富有較強的文化意蘊和時代氣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課本只是一個范例?!彼?我們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運用好這個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從中挖掘出語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語文教學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質教育倡導教師應用好教材,因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利用語文教材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等,加強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的訓練。同時,教師要注重創設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為學生融入文本內容提供條件,并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文本內涵,學習對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來獲取知識、拓展思維、獲取審美體驗,促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進步與發展。
二、合理調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資源
通過對教材資源的優化整合,可以極大地節省教學時間,提高對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探索應用中我們發現,現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識的系統性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以增強文本的科學性與適用性。例如,在教學《學會合作》時,教師可以將文章結構進行詳細解剖,甚至連課文中的過渡性語言都要進行詳解,然后將文章一分為二,要求學生在其中添加與合作有關的正反事例,并添加開頭與結尾,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學資源,同時也增強了作文寫作的科學性。
三、整合其他課程資源,呈現開放課堂文化
新課程教學改革倡導跨學科學習,這就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內容,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這也是各個學科課程的共同需求。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意識,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教師可以將不同的學科知識整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用優質的學習資源來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比如,語文與美術、音樂學科之間就存在相通的領域,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發現其中的共同點,加強課程資源的整合,實現各個學科之間的交融和滲透。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實現語文和音樂之間的相互滲透,如,借助音樂來進行氛圍烘托,渲染學生情感;通過音樂賞析,來釋放學生情感;利用流行音樂,實施課堂導入等。尤其是在進行詩歌鑒賞時,音樂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詩人所描寫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學充滿濃烈思想情感的詩歌時,采取音樂導入可以將學生快速引入詩歌意境;在教學戲曲時,可以與音樂教師達成共識,實現音樂課程和語文課程的資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課堂教學目標。此外,美術課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強美術與語文的課程資源整合,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形式的圖文并茂,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網絡信息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鼓勵學生經常上網查閱相關資料,通過網絡欣賞優秀文章,也可以在網絡上發表文章等,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可以有效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消滅錯別字,掌握標準發音;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加強語文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供條件。
五、合理運用生活資源,搭建良好的課程平臺
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知識。例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黑板報、學習專欄等資源優勢,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展示出來;組織學生成立報刊社、文學社,并鼓勵學生積極踴躍投稿;經常開展優秀文章的評選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歷描寫出來,以激發學生對家庭和社會的全新體悟等,通過以上方式,我們可以為語文教學搭建自主、開放、良好的課程資源平臺。
總之,課程資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加強研究,不斷優化整合語文課程資源,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品.通向成功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指南:讀韓雪屏等主編的《語文課程教學資源》[J].中學語文教學,2008(07).
篇12
二、運用真實物品演示情境
此法重點在演示過程,讓學生認識課文中所提及的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幫助其明白事理,并增進其實感體驗,有利于語言表達。如在講授冰心的《小桔燈》過程中,可三次出示自做的“小桔燈”。以實物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實物分析小桔燈的制作過程,意在突出小姑娘的能干,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時,以實物小桔燈點燃后的光亮激發學生們領悟和學習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同時,三次出示實物還可引導學生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維的能力。
三、借助美術作品展示情境
美術與語文之間應該有共同點,它們都是美的,它們借助不同的渠道抒發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聯系之處,可以使課文內容具體形象、立體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學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悅的情感體驗,進入樂學的氛圍。這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述:“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如在講授白居易名詩《賣炭翁》一課時,出示圖畫《賣炭翁》可以使學生在圖畫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去創造性地領悟賣炭老人的貧窮艱辛和宮使的掠奪行徑,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特別是在說明文的教學中,美術作品如圖畫、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創設情境,更好地把握說明空間、說明順序等,優化教學效果。
四、利用音樂效果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它激蕩心靈,撫慰情緒,對渲染情境而言,確實不可多得。它與語文的相通之處在于均反映社會生活,表情達意。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文字浯言溝通起來,教學就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系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當然,對于音樂的選擇一定要符合課文內容的基本要求并綜合考慮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及選擇積極向上、文明高尚的時代之音。這種選擇也是對語文教師綜合素質的考驗。如講授布封的《馬》一課時,我提前錄制了馬的兩種不同叫聲:低沉、悲哀、無奈――人工馴養的馬;高亢、歡快、奔放――天然野生的馬。通過兩種不同叫聲體會作者對兩種不同狀況下馬的不同感情。
篇13
一、初讀: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獲得淺層次意義的學習。直接目標是初步熟悉課文。縱觀大意,掌握文章梗概,了解作者著文的主旨,建立整體印象,作為精讀的基礎。感知的內容:(一)小說,主要人物和事件及其生動的感人情節。(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和情景交融的意境。(三)議論文,主要觀點,基本思想和有力的論據。(四)說明文,說明的對象及其主要特征。學生要自覺地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獨立地去感得、知得、悟得。教師要教給學生必要的讀書方法,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二、精讀:理解性閱讀是整體性閱讀的第一個層次。也是閱讀最主要的層次,閱讀的目的在于理解。通過了解和領會語言文字之間的聯系對文章整體理解學習。理解的內容有:(一)詞、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二)文章的主要內容、層次結構、表現形式。(三)作者在文中表現的觀點和態度。提倡學生在課本上圈點和標注,促進學生邊讀邊思,邊思邊讀,把文章的內容讀懂、讀通、讀透。
三、研讀:欣賞性閱讀是在對文章整體理解基礎高層次的學習。直接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的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研讀的內容:(一)優美、精辟的語句、段落和表達技巧。(二)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的描寫。此環節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
進行獨立思考、體會,敢于提出問題和發表意見。
上述三個不同層次的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從教師的角度看,是一個指導的過程;從學生角度看是一個學習過程;從教與學的地位來看,學生應該是學習
的主體,閱讀教學效果要靠學生的學習結果來體現。下面以初中教材為例,分明說明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三步整體閱讀教學要求,以窺一斑。
小說
最后一課 了解小說梗概,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①明確語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含義。②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的主要內容③表現形式 欣賞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技巧。
1、梗概: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放學。
2主要人物:小弗朗士、韓麥先生 1、理解下列語句在句子中的含義和作用①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等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②“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③“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2、小弗朗士的性格:天真、幼稚、貪玩;韓麥爾先生性格:嚴厲而不失溫和、對工作負責 運用動作、語言、神態刻畫人物,表現人物強烈的愛國熱情?!罢酒饋?,臉色蒼白”、“轉身”、“拿起”、“——”“寫”、“呆”、“靠”、“做”、“放學了——你
們走吧”
散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略知大意明其主旨(神) ① 弄明結構層次,理解“神”統帥下的聚散的具體內容。
② 體會句子的含義。 賞析優品的表達技巧及語言特色。
1、百草園有趣,三味書屋的枯燥;2、作者把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對比目的是突出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 1.贊美百草園:①夏天百草園自然風物。②神話傳說。③冬天雪地捕鳥。2.作者寫了哪4件趣事?(蜈蚣、斑——、何首烏、——盒子)3.“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表達“我”怎樣的思想感情?(依戀和無
奈的感情。) 1.運用“不必說···比說···單是···就有···”等詞語連綴起百草園的自然風物,從整體到局部;從植物到動物;從靜景到動景角度不斷變化,層次分明。2.賞析較第②自然節的語言,體會作者用語優美,構思巧妙地特點。
說明文
蘇州園林 了解被說明事物及主要特征。 找出被記明事物特征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說明事物的方法
1.被說明事物:蘇州園林。2.蘇園特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1.“布局”:美術畫的建筑;“配合”:藝術美的山水;“映襯”:有畫意的花木;“層次”:近遠景致。另外還有:角落美、圖案美,色彩美的特點。
1.說明方法:①比較說明 ②比喻說明
③引用說明④分類說明
2.說明中穿插描寫和議論。
議論文
敬業與樂業 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 弄清段落層次,列出證明中心論點的論據。 分析議論方法
闡明有業、敬業、樂業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表明作者確信敬業是人類生活不二法門的人生態度。 1.舉例子,正反兩個方面論證“有旦”的重要性。2.引用朱熹的話和列舉拉黃包車與當大總統進行對比,論證。3.引用名言論記“敬業”的重要性。4.舉例論證“樂業”的重要性。5.用自己的經歷說明“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 1.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
2.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引用經典語句和格言,增強說服力。
整體性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它特別強調:字、詞、段的教學要在整體教學中相機進行,真正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段、段不離篇,體現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服從,服務于閱讀能力培養的原則。另外,整體性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