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青銅器的價值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金石字畫”,在諸多收藏品之中,排在首位的“金”指的便是青銅器,青銅器的價值源于其悠久的歷史淵源。
“貴賤之分始于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先秦時代,青銅器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而且被鑄成禮器,教化萬民。
先秦之后,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使用,青銅器逐漸被取代。而到了漢代之后,基本上所有的青銅器都因為歷史發展的主導因素而失去了存在意義。基于此,有研究者表示,自漢代以后,再也沒有青銅器,之后的青銅器皿,都是仿品。
所以,收藏青銅器,不僅擁有一件千古傳奇的物體,更是體會一段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人群分類的起始。一個收藏家如果開始收藏青銅器,那其應該算是站到了收藏的頂端。
在今天,雖然因國家政策法規的限制,青銅器收藏處于低谷,但其價值依舊在一路攀高,甚至一些重器能夠如房產等一樣當成銀行抵押物。
但是,青銅器市場也如同整個收藏市場一樣,魚龍混雜,仿制品、贗品充斥其中,許多商家開始打出回流文物的“幌子”,但事實上,回流的青銅器真假混淆,造假現象猖獗。
一些不法商人用舊銅部件拼湊成整器,或用舊薄銅片貼在器物上,這種類型的假貨成交量可占到真貨的70%上下,但是購買者花的卻是真品價格。
此外,目前高仿品技術也大大提高,過去認為紅銹斑不能造假,因紅銹斑里由結晶體組成,而這一難題也已得到突破,令水銹斑、藍銹可達到真假難辨的程度。
由于市場沒有細分,文物出處不明,也助長了仿造青銅之風,出現了市場假貨比真品多的現象,一般的古玩市場很難買到真正的青銅器。無可估量的空間
2006年,西周青銅器“周宜壺”在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會上以2640萬元成交,創下內地青銅器拍賣紀錄。2007年,紐約蘇富比推出了紐約水牛城Albright-Knox藝術博物館舊藏品專拍,其中商代晚期青銅帶蓋方幸810.4萬美元的高價成交。也是在同一年,香港蘇富比征得當年圓明園流散的十二生肖馬首銅像,拍賣成交價高達6910萬港幣。
事實上,青銅器受國家文物部門保護,不準隨意在市場交易和上拍,其市場并沒有放開,每年少之又少的青銅器拍賣,是相關部門依據《文物法》操作的,上拍必須是1949年前出土的,并有明確的流傳著錄,再者,便是從國外回流的青銅器件。
篇2
1 加氫前反應器的工作原理
來自上游工序的反應氣體(苯和氫的混合氣體)由頂部進入加氫前反應器,經過裝填催化劑的換熱管內,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苯與氫氣進行加成反應,生成環己烷,反應式為:C6H6+3H2C6H12+Q,混合氣體由底部排出,進入加氫后反應器繼續加成反應,全部轉換成環己烷。
反應產生的大量反應熱,通過與殼程介質(導熱油)進行熱交換,被強制導出,以控制反應溫度。
2 加氫前反應器的結構
加氫前反應器的型式為立式列管式反應器,設備直徑為 φ2600mm,反應管為φ25×2×4500mm列管,共計4955根,換熱面積為1634m2,換熱管內裝填催化劑,約7.64m3。為使整個換熱管內溫度均衡,保證加成反應的順利進行,在殼程中間設置一個中間管板,將殼程分隔成上、下兩個腔,每個腔各設置兩個導熱油進口和兩個導熱油出口。導熱油進口處設置防沖擋板,用以防止導熱油沖擊換熱管,導致換熱管振動和磨損。折流板的形式為圓盤-圓環形,殼程上、下腔內各設置5塊折流板,折流板間距為275mm。
加氫前反應器主要由管板、筒體、上下管箱及換熱管束等部件組成,其結構見圖1。上下封頭采用橢圓封頭,上封頭反應混合氣進口設置氣體分布器,下管板下側面裝有絲網和格柵等組成的填料支撐。
3 加氫前反應器的設計
3.1 設計參數
主要設計參數如表1。
3.2 介質特性
(1)苯。苯為中度危害、易爆介質,當用于確定壓力容器密封性、致密性要求時,苯應列為高度危害介質。
(2)氫氣及氫腐蝕[1]。氫氣為易爆介質。當壓力容器的設計溫度大于或等于200℃且與氫氣氛相接觸時為氫腐蝕環境。
處于臨氫狀態下操作的壓力容器,氫會進入鋼材,進入量隨著操作溫度和操作氫分壓的提高而增加,鋼中的滲碳體(Fe3C)和不穩定碳化物析出的碳與氫反應生成甲烷,導致鋼材破裂,這種現象稱為氫腐蝕。
3.3 材料選擇
由于加氫前反應器管程的設計壓力、溫度都較高,且處于臨氫狀態,對于加氫前反應器的設計,材料選擇的正確與否關系加氫前反應器能否正常運行。
碳素鋼在425℃以上、C-0.5Mo鋼在475℃以上長時間使用時,鋼中的滲碳體會自行分解析出碳原子,這些碳原子先以微細的點狀形式出現在金屬內部,此后逐漸聚集長大成較粗的顆粒,產生石墨化,從而使鋼材的強度下降,塑性和韌性降低,引起鋼材的脆斷。[1]
鉻鉬鋼具有良好的抗氫腐蝕能力,其高溫持久強度極限和蠕變極限也較高,因此在高溫高壓臨氫環境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工程設計中,應根據容器的操作溫度(另加20℃以上)和氫分壓從納爾遜曲線(美國API RP947《鋼在氫環境中的操作極限》)中查取相應鋼的類型。
本設備的材料選用情況見表2。
3.4 催化劑支撐
催化劑裝填在換熱管內,采用兩層絲網及支撐格柵支撐。這種支撐方式結構簡單、加工容易、裝卸方便、阻力降小。
在下管板下側鋪設一層2目和一層5目的不銹鋼絲網,絲網被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壓住(圖2),緊貼在下管板上,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與下管板之間采用螺柱聯接。為了安裝、拆卸方便,環形密封條均分成6塊,支撐格柵分成12塊。
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與下管板的連接結構如圖3所示。
3.5 管箱結構
根據加氫前反應器操作程序,在投入運行前需將絲網、支撐格柵等固定在下管板上,然后在每根換熱管內裝填催化劑,催化劑尚需定期更換,所以,從操作的角度來講,管箱采用可拆式的比較合理。
雖然由于設備直徑較大,采用法蘭聯接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大直徑法蘭加工時密封面的平面度要求很難保證,導致其密封性能很難保證,容易在操作時出現泄漏,且大直徑法蘭造價較高。
(2)大直徑法蘭的密封墊片制造困難。但在制造時嚴格控制質量,仍能夠保證法蘭平面度的要求。墊片采用纏繞式墊片,纏繞式墊片具有多道密封作用,且回彈性好,對密封面的表面質量和尺寸精度要求不高,這有利于解決法蘭密封性能的問題。
所以本設備仍采用凹凸面帶頸對焊法蘭聯接的管箱結構。
3.6 換熱管的布置
換熱管的排列形式為三角形排列,管間距為32mm。
由于固定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的螺柱需占據部分換熱管的位置,布管時,在開螺柱孔的位置不能布管,所以設計時,應首先確定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的結構,這樣在布置換熱管時才能正確預留出設置螺柱孔的位置。
3.7 上、下管板結構
如采用兼作法蘭的管板結構,操作時管板的微量變形將影響管板法蘭的密封性能,對于大直徑的設備,其作用將較為明顯。且法蘭力矩對管板的影響也較大,經過計算,本設備如采用兼作法蘭的管板,則管板厚度為260mm;采用不兼作法蘭的管板,則管板厚度僅需100mm。
由此可見,為了提高設備工作過程中的密封性能,減少法蘭力矩對管板的影響,降低制造成本,采用不兼作法蘭的管板結構較為合理。
本設備上、下管板采用不兼作法蘭的管板,管板為碗形鍛件,其與管箱筒節(管箱法蘭頸部)的連接采用全焊透雙U形坡口的對接焊接型式。
3.8 換熱管與管板的連接
換熱管與管板的焊接接頭的強度和密封性是換熱器設計的關鍵點之一。對于密封性能要求較高的場合、承受振動或疲勞的場合、有間隙腐蝕的場合、采用復合管板的場合,一般采用強度脹加密封焊或強度焊加貼脹的連接型式。[2]
由于本設備設計溫度、管程設計壓力較高,且管板與換熱管的拉脫強度和密封性要求亦較高,所以上、下管板與換熱管采用強度焊加貼脹的連接型式(圖4)。這樣,既能滿足設計壓力、設計溫度的要求,也能滿足強度和密封性的要求,同時避免了設備在工作中出現振動、間隙腐蝕等影響換熱管與管板焊接接頭強度和密封性的情況。
中間管板的作用是將殼程分成上、下獨立的兩個腔,考慮制造工藝等因素,中間管板與換熱管的連接采用強度脹的型式(圖5)。
為了保證絲網能夠緊貼在下管板下側面上,要求換熱管端部與管板面平齊,并在焊接后加工平整。換熱管與管板的焊接接頭高度一般不得小于換熱管壁厚的1.4倍,根據GB151-1999《管殼式換熱器》的要求,對于φ25×2的換熱管,其值應為3.5mm。為使換熱管與管板的焊接接頭底部能夠焊透,不出現未焊透和未熔合等缺陷,并使熔敷金屬填充量最小,即坡口截面最小,將管板上的管頭坡口定為半U形的型式。
此外,為了保證制造過程中的焊接質量和密封性能,對管頭的焊接及脹接提出以下控制要求:(1)換熱管與管板的焊接分為兩層,在焊完第一層后進行磁粉檢測,合格后再進行第二層的焊接。(2)脹管采用柔性脹。
3.9 強度計算
管箱封頭、管程容器法蘭、殼程筒體以及開孔補強等強度計算依據GB150-1998《鋼制壓力容器》和GB151-1999《管殼式換熱器》進行,根據SW6-98《壓力容器強度設計軟件包》計算結果,確定各零部件的計算厚度和名義厚度。
由于固定環形密封條和支撐格柵用的螺柱占用了部分換熱管布管位置,導致管板周邊不布管區無量綱寬度k值大于1.0,管板計算不能按GB151-1999進行計算,按GB151-1999的要求,可按JB4732附錄I給出的方法進行計算,根據SW6-98中管板計算方法按JB4732-95的方式進行計算,得出管板厚度。
3.10 設備制造檢驗的基本要求
設備制造檢驗的基本要求見表3。
4 結語
加氫前反應器自2008年投入運行后,運行情況一直良好。說明本設備的選材、結構設計及強度計算滿足工藝生產的要求,可為同類設備的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篇3
大數據;企業;競爭情報系統;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在改變著商業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運行模式。充分理解數據的價值,知道如何利用大數據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目前已逐漸成為大數據時代商業組織應具備的最基本思維。在這種數據驅動決策的思維模式下,不少情報學研究者從對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模型、體系結構、運行機制等多方面進行了探討。如2013年,中山大學黃曉斌教授率先提出了基于大數據的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模型,并分析了該模型的結構和作用[1]。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如IBM、亞馬遜、谷歌、微軟、沃爾瑪等,開始重視大數據競爭情報軟件系統的開發與建設的嘗試,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大數據的復雜性以及對大數據研究尚屬于啟動階段,為確保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實用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建立一套面向大數據的競爭情報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引導企業在大數據時代建設競爭情報系統,提高競爭情報服務質量。本文根據競爭情報系統的構成,圍繞大數據帶來的思維變化和當前競爭情報系統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研究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框架,戰略、技術和人3個方面相結合,構建體現大數據思維的競爭情報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從功能覆蓋、運行狀態和用戶體驗等多角度出發,綜合考察競爭情報系統,提升競爭情報系統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1競爭情報系統評價研究現狀
隨著競爭情報在企業戰略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人們對于競爭情報系統及其帶來的效益展開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從文獻調查結果來看,國外對于競爭情報系統評價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統質量評價,提出了不少評價模型。如McCall模型[2]、Boehm模型[3]、Perry模型[4]和Gillies模型[5],以及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的一系列軟件質量模型,如ISO/IEC9126、ISO/IEC25010模型等。而對于大數據系統的評價研究正在進行之中,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圍繞CAP理論展開的研究。2000年和2012年,Brewer提出并完善了CAP理論,認為分布式系統應具備3個特性: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區容錯性(PartitionTolerance),并且論述了這3個特性之間的關系和取舍[6]。此后圍繞CAP理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如Abadi提出在大數據時代,分布式系統除了有C.A.P特性之外,還應該考慮到系統的響應時間[7]。
國內對于競爭情報系統評價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1)績效評價。張翠英,張靜等根據競爭情報系統績效的影響因素選擇相應的技術指標體系,構建企業競爭情報系統灰色模糊評價模型[8];邱均平等基于預期效用理論構建了競爭情報系統績效評價指標和評價模型[9]。(2)軟件系統評價。如侯麗從決策與情報系統的互動角度出發,探討了情報系統三大子系統的評價方式,并構建了相應的競爭情報系統指標體系[10];胡桓構建了競爭情報系統軟件可用性測評體系,并針對國內三大競爭情報系統軟件進行了實際測評并使用層次分析法對測評數據進行分析[11];(3)成果評價。如張志千,趙繼倫在分析企業競爭情報成果的類型及特點的基礎上,從內容性、可用性、應用效果、用戶滿意度4個方面構建包含11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對企業競爭情報成果進行模糊綜合評價[12]。總的來說,國外研究成果比較多,但是這些評價模型總是想要以單個的模型廣泛地應用于所有軟件和信息系統的開發,顯然難以直接應用于業務性很強的競爭情報系統評價中。國內的研究比較具有針對性,但是從文獻調查的結果來看,目前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研究欠缺。而大數據無疑會給競爭情報系統帶來巨大的沖擊,因此,如何針對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建立合適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依然是一個開放的課題。
2大數據對競爭情報系統性能提出的新要求
維克托•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中明確指出,大數據時代人們對待數據的思維方式發生了3個方面的變化:全數據而不是樣本數據、接受混雜性而放棄精確性、關注相關性而放棄追究因果關系[13]。這些思維變化給競爭情報系統提出了新的挑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高性能大數據帶來思維的第一個變化是全局思維:對全數據進行考察,發現趨勢和主流,而不是深入樣本數據進行局部探索。這對競爭情報系統性能提出了挑戰:一方面,要有足夠的容量來存儲和處理全數據;另一方面,流程整合、信息挖掘和實時工作等新應用系統對競爭情報系統的帶寬、響應時間、吞吐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性能是競爭情報系統在大數據環境中生存的基礎,既需要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升級硬件產品,在系統容量上實現提升,也需要采取更符合大數據處理應用的數據計算邏輯,增強系統的彈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2容錯性大數據帶來思維的第二個變化是容錯思維:忽略數據不一致帶來的分析結果不精確性,快速獲得研究對象的發展趨勢比精確度更重要。這要求競爭情報系統有足夠的容錯性來應對數據處理過程中因磁盤故障、網絡故障、服務器故障等帶來的數據不一致性,容許一定程度的錯誤與混雜,用概率看問題,站在更高的層面來觀察和分析數據,獲得支持決策的知識和洞察力。
2.3智能性大數據帶來思維的另一個重大變革相關思維:關注相關性而不是追究因果關系。這意味著更多的創新,跳出原有的思維定式,從關聯事物中找到突破口,孕育新的事物。這使得競爭情報系統也要跳出線性思維的運作模式,提高系統的智能性,采用云計算、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智能技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統計性的搜索、比較、分析、歸納,并對事物發展趨勢和前景進行主動、立體、邏輯地分析,幫助人們提前發現事物的規律,預測事物進展的趨勢,早人一步提出創新性的決策。
2.4安全性大數據作為企業最寶貴的核心資產,它的安全需要強有力的保障,避免病毒、攻擊、非授權的訪問與泄密。目前對大數據安全的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如2013年澳大利亞政府明確提出了將個人隱私保護和安全性作為衡量大數據處理系統的一個重要標準。作為企業決策支持系統,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必須做到對企業敏感數據的安全監管,包括企業交易數據、合同信息等隱私或者敏感數據,有能力保護企業的敏感數據不被有意或無意的泄露出去。
3面向大數據的競爭情報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競爭情報系統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綜合系統,除了上述對大數據思維的考慮之外,還需要考慮競爭情報系統實際運行情況、情報保障能力以及使用者的感受考慮進去。下文先從競爭情報系統的構成出發,探討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思路,然后將大數據的特性考慮進去,在綜合其他文獻提出的指標的基礎上,設計出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
3.1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思路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是以人的智能為主導、以信息網絡為手段、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目標的人機結合的企業競爭戰略決策支持與咨詢系統[14]。由此可見,競爭情報系統由戰略、技術和人3個方面組成:①競爭情報系統要服務于企業戰略,要滿足或者超越企業決策支持的期望和需求。②競爭情報系統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軟件系統,要有足夠的技術支持才能勝任競爭情報任務,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③競爭情報系統的服務對象是人,包括開發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建設競爭情報系統的目的是以人為本,采用適當的信息技術,構建功能強大的軟件信息系統,為滿足和超越企業戰略需求提供足夠的情報支持。因此,我們不能僅從系統的技術性能表現來判斷系統好壞,而要從多個角度來綜合衡量:(1)戰略保障角度。主要考察競爭情報系統是否能夠根據企業戰略的具體要求,搭建競爭情報系統的功能構架,提供足夠的競爭情報能力,滿足或者超越企業決策支持的期望和需求。(2)運行狀態角度。主要考察競爭情報系統的技術性能狀態。技術是競爭情報系統運行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必須要有足夠的性能表現才能應對海量的復雜數據。在評價時,要深入到技術層面,考察各個功能模塊的性能表現,從細節上衡量競爭情報系統的好壞。(3)用戶體驗角度。主要考察管理者和用戶對競爭情報系統的使用感受。競爭情報系統是一個人機結合的智能系統,人的感受是決定其效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樣也是進行系統評價時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根據上述描述,我們對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思路進行了歸結,如圖1所示:從評價過程來看,采用由表及里、主觀評判與客觀測量的評價策略。先評價靜態的東西,考察競爭情報系統的功能構成,然后深入到每個功能模塊,測量其性能表現,再從用戶的角度,根據用戶感受對系統進行補充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要改善和提高競爭情報系統的質量,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有內反饋、外反饋和跨域反饋,如圖中虛線所示。其中,內反饋是指前向的直接反饋,如功能評價后,發現問題,反饋到情報規劃層,修改或補充系統功能;外反饋是指從評價結果到大數據情報系統的反饋;而跨域則是不同的領域之間的相互反饋,如根據用戶評價的結果,調整系統的技術指標等。根據圖1可知,該評價思路中有3個評價過程:(1)功能評價。評價紙面上的東西,即評價競爭情報系統所具備的功能、數據處理類型、提供的文檔、制定的流程和安全管理的規范等。(2)性能評價。性能評價是對競爭情報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行評價,該過程需要統計系統日常運行的記錄數據,包括網絡流量、響應時間、故障恢復時間等。這些因素是系統在運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質,是系統性能狀態的數據表征,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系統的真實質量。相對來說,技術性能視角的評價更為科學、客觀和顆粒度更細。(3)用戶評價。用戶評價主要是從情報系統的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視角來考查系統的質量問題,由管理者和使用者根據系統在競爭情報業務流程中發揮的功能效用的使用體驗,對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質量進行評價。
3.2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由上節提出的評價視角和評價過程分析,我們將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指標劃分為3類:功能性指標、性能指標、用戶指標。在這3類指標中,我們力圖突出大數據的特性,提出符合大數據思維的競爭情報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3.3評價指標的度量從上述對評價思路、評價視角的分析來看,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與一般的軟件系統評價有很大的區別:
3.3.1評價指標多層次多視角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評價涉及到多個階段,從總體到細節,由外至里,劃分為3個不同的評價過程。每個評價過程涉及的因素眾多,指標體系呈現多視角、多層次結構。
3.3.2主客觀評價相結合除了技術性能中部分指標之外,其他指標為定性指標,有一部分指標需要依靠主觀評價得出,如用戶體驗視角的評價指標。對于客觀指標,主要的手段為專項測試,針對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的某個屬性,采用專業技術進行單項測試,檢驗系統在某個功能上的性能表征。如系統的TB可以通過測量系統的平均等待時間內響應次數,然后除以測量次數,即可得到客觀的數據值。表2是部分三級指標的度量方法。對于主觀指標,主要手段有兩種:專家打分和問卷調查。專家打分邀請競爭情報方面的專家和有豐富經驗的競爭情報工作者對系統的功能、設計進行評分,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灰色評價法或神經網絡法進行綜合評判;問卷調查則是將設計好的問卷發送給競爭情報從業人員,讓其回答問題,根據回答問題的結果進行評分。專家打分表部分如表3所示。
4結束語
本文從戰略保障、運行狀態和用戶體驗3個角度出發,結合大數據思維對競爭情報系統的影響,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建立了大數據競爭情報軟件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業務、技術和人對競爭情報系統的要求相結合,提取出不同的評價指標,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系統質量的特點。由于大數據本身的復雜性,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大數據的特性體現得仍然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繼續深入探究大數據的特性,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增強量化評價的可操作性,同時,統籌兼顧各指標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制約,研究建立綜合量化的大數據競爭情報系統評估方法。
參考文獻
[1]黃曉斌,鐘輝新.基于大數據的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模型構建[J].情報雜志,2013,(3):37-43.
[2]JMcCall,PRichards,GWalters.FactorsinSoftwareQuality[R].TechnicalReportCDRLA003,USRomeAirDevelopmentCentre,1977,(1):1106-1113.
[3]BWBoehm,JBrown,HKaspar,etal.CharacteristicsofSoft-wareQuality[A].TRWSeriousofSoftwareTechnologyVol1[M].NewYork:North-Holland,1978.
[4]WEPerry.QualityAssuranceforInformationSystems:Methods,ToolsandTechniques[M].NewYork:JohnWiley&Sons,1991.
[5]AGillies.ModellingSoftwareQualityinTheCommercialEnvi-ronment[J].SoftwareQualityJournal,1992,(1):175-191.
[6]EricA.Brewer.Towardrobustdistributedsystems[C].Pro-ceedingsoftheAnnualACMSymposiumonPrinciplesofDistributedComputing,Portland,July,2000,(19):7-10.
[7]D.J.Abadi.ConsistencyTradeoffsinModernDistributedDatabaseSystemDesign:CAPisonlypartofthestory[J].Computer,2012,45(2):37-42.
[8]張翠英,張靜.灰色模糊評價法在競爭情報系統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情報科學,2010,(1):81-85.
[9]邱均平,謝輝,李進華.競爭情報系統績效綜合評價研究[J].情報科學,2011,(4):481-486.
[10]侯麗.基于決策的情報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105-108,104.
[11]胡桓.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競爭情報軟件可用性評價[J].情報科學,2010,(3):434-437.
[12]張志千,趙繼倫.企業競爭情報成果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4):53-58.
篇4
隨著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檢測技術的廣泛開展,對妊娠早期的診斷準確率幾乎達到99%~100%。然而當孕早期患者出現陰道流血和(或)腹痛等意外情況出現,提示有可能為異位妊娠或流產時,而超聲檢查又無法準確提示是否為宮腔內正常妊娠時,常需要連續監測血β-HCG,并至少要間隔48~72 h或以上時才能得出結論。1977年Milwidsky等[1]首次報道:EP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較正常宮內妊娠低,且孕早期血清水平穩定不需要連續監測。此后有研究表明孕酮的單次測定對診斷異位妊娠有很高的價值。因此,筆者設計了此次實驗,為血清孕酮對異位妊娠及流產的診斷價值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錦州市中心醫院婦產科門診就診的早期妊娠患者,采集對象標準:①尿妊娠試驗陽性、停經40~50 d、伴或不伴腹痛及陰道流血患者、B型超聲檢查未能明確是否為宮內妊娠者;②停經40~50 d的早孕患者出現陰道流血,超聲可以明確為宮內妊娠但不能明確胚胎發育情況者。以上兩種情況需除外患者就診時已出現生命體征不平穩、確定有腹腔內出血需急診手術患者,并要求所選中對象能夠按要求隨訪。對選中對象進行血β-HCG和血清孕酮檢測,并跟蹤妊娠結局。
1.2 方法
血β-HCG和血清孕酮使用放射免疫法由我院化驗室負責檢驗報告。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68例患者分為三組:正常宮內妊娠19例,復診后由超聲提示為宮內妊娠并見胎心搏動,包括選擇人工流產患者;異位妊娠28例,包括由手術證實及按異位妊娠進行保守性治療患者;流產21例,包括難免流產和稽留流產。各組血清β-HCG及血清孕酮水平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三組間血清β-HCG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血清孕酮值在三組之間并不統一,有顯著性差異(P
表1 三組血清β-HCG、孕酮水平比較(x±s)
與宮內妊娠組比較,*P
3 討論
相對于宮內妊娠,異位妊娠患者血清孕酮水平低早已被公認,但到目前為止,已確定較低的孕酮水平是原發于黃體功能不足及繼發于異位滋養細胞產生的HCG或其他激素量不足所致。Daniel等[2]研究了輸卵管生理與孕酮的關系,發現低孕酮者輸卵管纖毛向子宮腔活動幾率降低,電爆發發生率低,卵子停滯率高,從而導致胚胎異位植入,即黃體功能不全增加了異位妊娠的危險。β-HCG可提示滋養細胞的存在,血清孕酮則能夠提供滋養細胞活力方面的信息。眾多研究結果已證實,孕酮在妊娠8周前由滋養細胞及黃體分泌,12周胎盤完全形成后,孕酮水平迅速提高,但12周前血清孕酮水平在各孕周間無顯著性差異,呈非孕齡依賴,可隨機取樣檢測,并且當日獲得檢測結果,作為檢測手段對預測妊娠的預后十分便利[3]。
較多疑為異位妊娠的患者因病史不典型、體征不明顯,診斷困難,而且有些宮內妊娠的患者宮內孕囊出現較遲,即使在已停經6~7周時超聲檢查也可能不能明確宮內早孕,后穹隆穿刺也只有在出現了腹腔內出血時才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并且假陽性率及假陰性率均較高。異位妊娠診斷的“金指標”――腹腔鏡檢查,因為有創性及費用較高,并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本次試驗結果提示,在宮內孕囊未顯像之前,血β-HCG值水平無顯著性差異,但異位妊娠患者血清孕酮水平明顯低于宮內正常早孕患者,有顯著性差異。但異位妊娠患者與流產患者間的孕酮水平無顯著性差異,考慮為大多數異位妊娠及流產患者絨毛滋養細胞活力差,胚胎多數發育差或已死亡的原因,使黃體功能下降,所以血清孕酮水平偏低。
對于血清孕酮水平診斷異位妊娠與宮內妊娠的分界值,目前說法不一。多數認為,血孕酮值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實驗,筆者認為,應該提高對妊娠期血清孕酮水平診斷價值的重視。當血β-HCG水平升高提示妊娠時,低水平的孕酮則提示本次妊娠可能會出現不良結局(包括異位妊娠和流產),應引起足夠重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有條件者應住院觀察,以提高異位妊娠破裂前的確診率,也為其非手術治療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Milwidsky A, Adoni A, Segal S, et al. Chorionic gonadotropin and progesterone levels in ectopic pregnancy [J]. Obstet Gynecol,1977,50(2):145-147.
[2]Daniel F, Brennan MD, Sanjay Kwatra MD, et al. Chronic pregnancy-two cases of acute rupture despite negative β-HCG [J].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0,19(3):249-254.
[3]Pulkkinen MO, Jaakkola UM. Low serum progestenone levels and tubal dysfunction a possible cause of ectopic pregnancy [J]. Am J Obstet Gynecol,1989,161(4):934-937.
篇5
一、青銅器的文化價值
青銅器誕生于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是世界文明的標志。以藝術價值來看,中國青銅器精美的制作工藝世界聞名。青銅器又稱“銅器”,主要指先秦時期用紅銅和錫制作的器具,盛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這其中屬商代的青銅最為精美。在我國境內出土的大量商代早期的青銅器為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寶貴的證據。
青銅器的文化價值首先體現在其歷史性。多數出土的古青銅器都刻有銘文,表明該器物的名稱、使用的場合或是主人的相關信息等,具有極大的考古價值。如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毋鼎,因其鼎身刻有“司母毋”字樣,所以命名為“司母戊鼎”。
高超的鑄造工藝是青銅器的另一價值體現,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與技藝。如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四羊方尊,據考古學者分析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再進行整體澆鑄(百度百科)。如此鬼斧神工的鑄造技藝也是對外傳播中華文明的重點之一。
二、青銅器功用分類及英譯策略
青銅器按其功用可分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禮器等。作者實地考察了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出的其中65個青銅器文物的名稱英譯,按其功用劃分為食器禮器類、酒器水器類和武器樂器類,以分析其中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其英譯的原則。
1.食器、禮器類名稱英譯
最常見的青銅器當屬食器和禮器類的青銅器。上文中提到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屬于禮器,即在古代用貴族在舉行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禮儀活動中所使用的器皿指青銅器中的鼎、簋、觚、豆、鐘等都屬于食器或禮器類。
表1為中國博物館食器禮器類青銅器名稱及英譯。不難發現,多數青銅器中文名稱屬難檢字,這些漢字只在古語中使用,甚至是專門用來表示該青銅器名稱的字。Backer(2000:21)就曾指出,源語文化文化專有詞語所表達的概念也許不存在于目的語中。況且在某些情況下,現代漢語中都沒有對應的字,只能靠解釋才能讓今人明白其功用,在英語中更難找到對應的單詞或短語。因此對這些青銅器名稱的英譯只能采取釋意法或音譯加意譯法,如鼎既可以作wine-container(釋意法)或Ding-vessel(音譯加意譯法)。但這兩種策略都有其缺陷:前者雖指明了青銅器的功用,但不具有鼎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性;后者沿用了“Ding”的概念卻不能讓讀者明了該青銅器的功用。若將兩種策略結合起來,使用音譯加意譯再加注的策略則可以兩全。如“簋”可譯為:Gui-vessel(food container)。
2.酒器、水器類名稱英譯
作為青銅器的另一大類酒水盛器類,如爵、壺、尊等,這些名稱雖用于古時,但對現代中國人來講并不陌生。但具體到各個器具之間的差別,就不得而知了。針對旅游文本,方夢之、毛忠明(2003:274)認為,“旅游資料是一種大眾化的、喜聞樂見的通俗讀物,它的目的就是要讓普通游客看懂并能從中獲取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知識”。博物館作為大眾科普中心,有責任向包括外國游客在內的參觀者介紹相關知識。但由于參觀的時間限制,解釋應當簡潔明了,最好能在其名稱中有所體現。如均是盛酒水的器具,爵、觶、觚等是飲酒器,一般譯為cup,而像壺、尊、卣之類的盛酒器,一般譯作vessel或wine Hu-vessel,Zhi-vessel等,并沒有凸顯其功用,甚至與上文提到的食器禮器類相似;有的音譯因為譯者沒有仔細考究中文漢語拼音而造成誤譯,如“瓿”應音譯為“bu”而非“bo”;而且對于飲酒器和盛酒器英譯,并沒有特別區別開來,翻譯方法比較混亂。加注的方法同樣適用于酒器類青銅器名稱英譯,也是較為安全的翻譯方法,如Jue-vessel(wine cup),Hu-vessel(wine or water container),Jia-vessel(for wine warming)。另外,也可以用cup和container加以區別飲酒器和盛酒器。
3.兵器、樂器等名稱英譯
兵器、樂器及其它是青銅器的第三大類。各種武器樂器的差別較大,如表3,“戈”翻譯成“Ge-dagger”,“鈹”譯成“Pi-sward”,“鐃”譯成“Nao-bell”。但“矛”在英語中有對應的“spear”,因此不必譯為“Mao-spear”。青銅樂器“勾”因其是古代特有的一種樂器,直接用音譯加注的翻譯策略即可。譯為:“Goudiao(Musical instrument)”(原譯音譯錯誤)。
三、結語
中國出土的青銅器具有極高歷史文化價值,在博物館展出的青銅器更是對外文化交流的良好載體。不同的青銅器有其獨特的功用,因此博物館青銅器名稱英譯應當根據其功用的特殊性遵循相應的英譯原則,使用不同的英譯策略。
參考文獻:
篇6
1 青銅器陳列展示技術的重要性
博物館加強青銅器展示技術,是其文物展示研究的核心內容。此項研究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提高文物保護質量。青銅器文物對于我國先秦歷史文化研究有著重要作用,其文化與經濟價值較高。但是青銅器展示經常對文物造成腐蝕性破壞,嚴重時甚至出現銹斑。所以做好青銅器展示技術改進,可以在展示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保護質量,避免文物在展示中受到破壞。其次,有利于文物知識的傳播。文物展示可以發揮歷史文化的傳播作用,為此,技術人員將更多文化元素投入青銅器展示領域,可以進一步提高青銅器展示的文化傳播效果。最后,便于博物館服務質量提升。文化服務理念的提出,能促進博物館的整體發展,青銅器展示技術創新,可以很好地提高展區服務質量。
2 文物陳列展示主要技術措施
青銅器陳列展示不僅是其傳統陳列技術的發展,也對新技術應用提出要求。
2.1 青銅器陳列展柜設計與安裝技術要點
針對青銅器保護特點與展柜技術需求,其設計與安裝技術要素包括展柜材料、密閉性、內部環境控制以及展示光照四項基本內容,其主要技術控制指標如下: (1)材料選擇。展柜材料選擇的主要原則,在于提高展柜耐腐蝕性與安全性。所以其主要材料應選擇抗腐蝕性與金屬強度較高的鋁合金、不銹鋼等金屬材料,輔料應選擇高強度橡膠或塑料,進行展柜設計與安裝。(2)展柜密閉性。為避免空氣中氯、硫等元素對青銅器產生腐蝕作用,展柜設計與安裝必須柜體密閉性,防止有害氣體進入展柜,或展柜內起保護作用的惰性氣體流失。(3)內部溫濕度控制。展柜內部溫濕度控制,對文物保護起到重要作用。在常規狀態下,展柜內部溫度應控制在18~20℃,相對濕度控制在40%左右,才是青銅器最佳保存狀態。(4)展柜內部光照控制。展柜內部光照可以很好地突出青銅器特點與藝術性,但是長期青銅器長期處于紫外線照射狀態,會造成嚴重的老化現象。為此展柜內部應采用低紫外線冷關燈對文物進行照射,同時避免對相同部位的長期照射。
2.2 文物展示空間環境控制措施
文物展示空間是博物館對青銅器,以及相關圖片、資料進行展示的獨立區域。展示空間設計環境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技術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環境舒適性三方面。首先技術環境設計措施。博物館作為開放性文化單位,其整體環境受到參觀人員、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為了避免因展示空間環境問題造成文物老化加速,技術人員在設計中采用一體化環境控制技術。其核心技術在于空間內溫濕度與空氣質量因素的監控、自動預報警以及自動運行調控設備過程。例如,當空氣監控系統發現空間環境溫度過高時,一方面立即報警通知技術人員檢查空調設備;另一方面自動控制運行別用降溫設備。其次,文化環境控制設計措施。青銅器文物不僅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其精美的造型與金文文字書法都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所以,如何讓青銅器文化因素在展示空間設計中得以體現,也是空間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青銅器展示空間文化元素設計理念,包括造型藝術與文字藝術兩種表現形式。造型藝術即將展示空間的展柜、立柱以及其他設施采用青銅器造成,如四足銅鼎、青銅尊等造型形式,充分展示青銅器造型藝術美感。而文字藝術則需要在展示空間內,設置金文書法藝術展示內容,充分展現其書法藝術性。最后,環境舒適性設計措施。展示空間舒適性是博物館服務性理念的主要體現,其設計要點在于展示休息區設置、符合人體力學臺階扶手以及合理的展柜高度設定等因素。
2.3 陳列展示空間歷史環境再現設計措施
社會群體參觀青銅器展示的目的,是通過對青銅器文物的參觀了解先秦歷史與文化特點,以及欣賞青銅器藝術。所以,在參觀過程中,參觀者除了參觀青銅器文物外,還需要對其歷史與文化環境,以及文物歷史典故進行深入了解。所以,展示設計人員需要利用技術手段,對展示環境進行歷史還原設計,充分展現文物的歷史感。歷史環境的再現對于技術人員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設計命題,其主要技術措施包括以下幾點:(1)利用模型設計再現文物使用環境。部分青銅器在其歷史年代有著特殊的用途與使用環境,如青銅酒器是先秦時期祭神享祖、禮儀交往、宴賓會客等活動的必備器皿。所以,利用模式對酒器的使用環境進行再現,可以使參觀者對于酒器的使用用途與方法有更加直接的認識。(2)多媒體環境再現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利用綜合性元素對于文物使用環境進行再現,成為展示設計的主要技術措施。例如,青銅樂器展示設計中,技術人員可以使用多媒體音頻技術,對樂器的音色、聲音特點進行還原,同時循環播放仿制樂器演奏的音樂,使參觀者對青銅樂器產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同時,青銅器展示還可以利用視頻短片方式,對文物主人生平以及文物歷史價值進行介紹,使參觀者對文物本身及背后的故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是多媒體環境再現的主要方式。
2.4 新型文物展示技術應用要點
新型文物展示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青銅器展示質量。但是展示設計與安裝新技術使用,需要注意的是:(1)實用性。新技術應用的目的是提高青銅器文物展示質量。所以,其技術應用必須注意實用性特點,即新技術使用必須以文物展示需求為核心,避免過度追求新技術造成的技術資源浪費。(2)安全性。無論是文物安全還是參觀者的人身安全,都是展示設計中必須考慮的設計因素。所以,安全性設計理念必須在展示設立與安裝過程內得到充分體現。(3)全體文化性設計。青銅器展示設計必須采用綜合整體性的設計理念,減少因設計不當造成對整體風格的破壞,如對檢測探頭、電纜以及音箱等設備盡量采用隱蔽安裝方式,或是對設備進行包裝處理(如噴涂青銅色顏料),減少其對展示空間整體性的破壞。
3 結束語
青銅器在我國歷史與文化傳承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其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底蘊詮釋了中華文明古國的傳承意義。所以,我國博物館文化展示將青銅器陳列展示作為其歷史與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并改進了設計與安裝工作措施,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展覽方式,以便更好地發揮博物館青銅器展示歷史與文化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1. 前言
青銅器文物在出土前都已在地下埋藏數千年之久,一般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和損壞現象,青銅病一直是其中危害比較大的特殊腐蝕現象,染上了青銅病的青銅器,其腐蝕的蔓延與發展常常難以控制,不僅可能造成青銅器的表面銘文與圖案發生損壞,甚至還會使器物發生潰爛或穿孔,造成器物解體。故而,研究青銅器的腐蝕原理是保護青銅器文物的重要環節。
2. 青銅器的腐蝕原因
青銅是一種合金,主要的成分是銅、錫、鉛,同時含有極少量的鐵、鎳、鋅、錳、硅、砷、磷等,中國青銅時代的青銅器文物,其成分以錫青銅和鉛青銅為主[1]。青銅器的組成成分使青銅器會向低能位化合物態礦石轉變,青銅器發生腐蝕是自然狀態下的必然現象。
當環境發生變化以后,尤其是當溫度和濕度改變以后,青銅器就很容易出現青銅粉狀銹,外界環境一般是青銅器發生腐蝕的主要因素。故而,當出土的青銅器文物從缺氧狀態進入富氧狀態時,腐蝕會很容易發生。
3. 青銅器腐蝕的機理
青銅器發生腐蝕的過程首先與外界環境相關,主要包括土壤酸堿度、水分、細菌、可溶性鹽類的存在、以及大氣中臭氧、氧氣、一氧化碳的影響,甚至也包括近海鹽霧、工業區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硫化氫等的影響。其次,青銅器發生腐蝕還與本身集體組成相關,大多數青銅器是鉛、銅、錫的合金,金相組織內存在共熔體與共析體,以及游離的、分布不均勻的鉛,這使得每一微區內的電位不同,從而形成了多組微電池,當環境潮濕或鹽堿性、富含氯離子時,很容易發生較為強烈的腐蝕。故而,即使青銅器文物的時代相同,但由于地區差別、青銅器內所含成分差別等原因,青銅器的銹蝕程度與銹蝕物顏色都會出現差異,這也為青銅器腐蝕研究增加了難度。
一般來說,金屬腐蝕過程是由于介質內的粒子吸附于金屬表面并與金屬原子發生化合造成的。如果反應的產物不穩定,發生了揮發分解,那么金屬就會不斷發生腐蝕,直至穿孔潰爛。從腐蝕形態進行觀察可以發現,青銅器文物主要存在小孔腐蝕與全面腐蝕兩種形態。
3.1青銅器文物的全面腐蝕
全面腐蝕指的是金屬表面皆發生了腐蝕現象,腐蝕分布的均勻性不存在固定的規律,腐蝕類型基本屬于微點池腐蝕。青銅器發生腐蝕后,首先出現的腐蝕產物是氧化亞銅――Cu2O,反映機理如下,陽極:Cue+Cu+,陰極:2H2O+O2+4e4OH-。
當陽極和陰極的區域比較接近,銅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化合物氧化亞銅,覆蓋在器物的表面。反應方程式如下:2OH-+2Cu+H2O+Cu2O。隨著陰離子和陽離子的擴散,氧化亞銅下方,銅離子和電子穿過氧化層向外部流去,氧化物的表面,銅離子直接形成CuO,或可間接變為堿式碳酸鹽,反應機理如下:Cu2OCu+CuO,Cu2e+Cu2+,CO32-+2OH-Cu2+-2eCu(OH)2CO3。
3.2青銅器文物的小孔腐蝕
小孔腐蝕指的是從青銅器表面上的某一點發生腐蝕,并集中向器物深處發展。一般發生青銅病的器物表面都會出現腐蝕產物瘤,堆積著硬質的腐蝕產物堆,蝕孔表面常有暗紅色氧化亞銅層覆蓋其上,蝕孔的底部則會出現白色氧化亞銅。小孔腐蝕的作用原理如下:
在青銅器的表面層,當某一部位存在過量的氧氣和水進入氯化亞銅層時,會和氯化亞銅發生反應,生成堿式氯化銅,反應方程式為4H20+O2+4CuCI2HCI +CuCl2?3Cu(OH)2。此外,當銅和環境中的氯離子間產生電化學反應時,也會直接生成白色的氯化亞銅腐蝕物和鹽酸,鹽酸又與氯化亞銅發生反應,產物為堿式氯化銅,與堿式碳酸銅發生反應,產物也為堿式氯化銅。故而,器物的表面會出現粉狀的銹蝕,為水與氧氣的進入提供了進一步的便利條件,導致銹蝕不斷深入擴展,直至將器物毀壞。當青銅器物表面在鑄件中存在裂紋、縮孔、表面不均及小孔洞等缺陷時,都有可能導致點狀腐蝕的發生。且銹層或沉積物把陰陽兩極間的電子通道封閉以后,這種腐蝕就可以在結痂層或銹蝕的掩蓋下保持暫時穩定。
4. 館藏青銅器文物的保護措施
采取預防性保護為主,對于青銅器文物的保護與現代器物的防腐蝕不同,重點在于腐蝕的阻止及有害腐蝕物的去除[2]。對館藏青銅器文物表面銹蝕的處理要分情況進行,當表面的銹蝕有害時,可以采用除銹法等方式進行處理。主要包括物理除銹法和化學除銹法兩類。
4.1采用物理方法除銹
物理方法除銹不能將器物深部有害銹祛除,且需要嚴格把握工藝,不傷害到器物本體。主要包括機械法、超聲波法和激光法。機械法主要是指使用鑿子、刻刀及錘子等工具,將青銅器表面粉狀銹與下面灰白色的氯化亞銅剔挖出去,這種方法雖然不能對有害銹進行根除,但它是對腐蝕青銅器文物進行處理時不可缺少的步驟之一,要求除銹過程不可在器物表面造成刮痕。超聲波去銹法則是指利用超聲波的單向力與空化作用,通過共振的原理產生的高壓力去掉青銅器表面的銹蝕物。激光除銹法則是利用激光機在發射激光束的瞬間釋放的能量是青銅器的表面溫度迅速升高,利用產生的光熱效應除去器物表面的銹化物。
4.2采用化學方法除銹
化學方法除銹主要是指利用化學試劑配制出除銹液,通過器物和除銹液的接觸所發生的化學反應將有害銹蝕物除去。一般是將銹蝕的禍根――氯化亞銅中的氯離子除去,轉化為穩定性較高的產物,如堿式碳酸銅或是氧化銅等。這種反應比較平和,故而費時較長,同時,采取化學方法容易傷及文物本體,影響文物的外觀。目前,采用化學手段除銹主要包括三種方法:水洗法、藥物法和電化學還原法。水洗法是指將腐蝕的器物放在蒸餾水內浸洗,能夠成功清除器物表面污垢,溶解腐蝕層中可溶性無機鹽,冷熱蒸餾水交替清洗,直到清洗液中不含氯離子。清洗后,應立刻對器物進行干燥處理。藥物法包括倍半碳酸鈉法、過氧化氫法及氧化銀局部封閉法。電化學還原法的作用對象則為局部的腐蝕物,采用電化學還原法進行處理后,腐蝕層可以被全部出去,但是往往也會造成青銅器歷史價值受到損害。這三種方式都是采用不同的化學物質替換或封閉銹蝕中的氯離子,從而阻止青銅器文物進一步腐蝕。此外,還可以采取緩蝕防護技術等等。
5. 結語
博物館工作人員對銹蝕的青銅器文物進行處理時往往需要極大的耐心、審慎的態度、準確的判斷和熟練的操作經驗。掌握青銅器文物的腐蝕原理是做好青銅器文物收藏和保護的基礎與前提。其次,博物館庫房環境因素是直接影響青銅器文物壽命的主要條件,故而,在對青銅器文物進行收藏時,應做到防潮濕、防干燥、防污染、防光輻射、防腐蝕等等技防工作。
青銅器具有千年輝煌歷史的瑰寶,我們博物館人應盡職責做好館藏青銅器文物的收藏、防護、研究等工作。(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博物館)
篇8
2. 組織多元的學習方式,發現藝術品獨特的美感價值
教師引導的小組討論形式。我把學生分成小組,并給每組一張印有各種不同的青銅器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辨認圖片中的青銅器哪些是用來裝食物的,哪些是用來盛酒的。然后我引導學生賞析古代青銅器的造型特點,感知青銅器的外形之美,在小組討論中說說自己對青銅器的認識。教師通過自己的介入、講解和姿態,傳達給學生“一種意識,一種在藝術作品中尋找真正潛在價值的意識,一種尋找有意義的藝術形式的意識和培養一種真實品位的意識”。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獨立思考,展開想象,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學生主導的表演形式。兩位學生以說唱的形式表演了《我們眼中的青銅器》,向全班同學展示兩件古代的青銅器。學生在樂曲聲中播放課件,展示不同時期的青銅器。流行音樂、熟悉的伙伴、模仿電視人物的表演,引起了其他學生聽覺和視覺上的共鳴。通過主持人與聽眾的互動提問,全班不知不覺的進入青銅器美感價值的課堂辯論狀態中。學生在自由的欣賞和聆聽過程中,感受到青銅器的另一層社會、文化的含義: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不但有精湛的工藝、精美的花紋和形狀,更是根據當時社會的貴族階層審美觀念而鑄造的,它體現了特定的精神目的和神權思想。
在活動中,我也不時引導學生加深對青銅器美感的認識。我問:“銅何尊是周朝時期的青銅器,你們認為它與商朝時期的尊有什么不同呢?”學生們利用之前小組討論和表演中獲得的知識,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了:“周朝的尊是圓的,造型獨特,看上去美觀又別致。商朝的青銅器造型凝重、樸實,莊重典雅,而四羊方尊是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不同點是四羊方尊的羊腳部分像龍的形狀的就是獸面紋,還有細雷紋,而且是遍布整個尊的。”“這不是羊的外形嗎?”“四羊方尊的外形顧名思義是由四只卷角的羊頭組成,并用手指輕觸幻燈片中的羊頭,它讓我想起藏羚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其實,我想這件四羊方尊是因為制作者看到了四只羊十分興奮活躍,才制作出這么生動的形象,把四只羊合在一起。”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但理解了古代青銅器的獨特美感價值,還逐步融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情。
3. 通過評述和模仿撰寫評論,提高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層次
初步學會欣賞評價。教師在指導學生寫欣賞評論的初期,可以先教學生欣賞借鑒別人的評論。教師摘抄一些不同的藝術評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比如,為什么要寫評論?他們覺得哪個評論比較好?為什么那個評論寫得好?寫得好的評論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那些不好的評論有什么不好,哪里可以改進等等。或者教師可以對同一個藝術作品列出幾種不同解釋,讓學生分辨其中的優劣。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觀賞藝術作品時更加接近作品的特殊本質,學會明白清楚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及其審美價值。
篇9
一、古莒的青銅文化歷史
從目前莒縣的考古發掘資料看,莒地青銅器屬于龍山文化(古莒地膠州三里河)。雖然青銅器在夏代便已經開始存在,但是我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青銅時代仍要追溯至古莒地費縣所出商代鑄有“舉又”銘文青銅器,因此可以說莒地是我國青銅時代的起源地。
S著對古莒國墓葬的發掘,發現了數量眾多、造型精美的青銅器,其中很多屬于傳世佳作。這說明莒國青銅鑄造水平非常高,青銅制造業非常發達。據《左傳?昭公七年》所載:“晉侯有間,賜子產莒之二方鼎。”充分說明了在春秋時期,莒國的青銅鑄造水平便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地步。其中莒國青銅裸人方鼎別具特色,被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認為“在青銅器中絕無僅有”。南老龍腰、沂水劉家店子出土編鐘等樂器上百件,這在同代的齊、魯等國墓葬中是少見的。近年來,莒地出土青銅器的地點有十幾處,多以莒城為中心,向四周的山前平原、丘陵地帶、水庫岸邊埋葬,即環郭而葬,距城郭15~50公里。
二、莒縣博物館藏青銅鼎的藝術分析
莒縣博物館館藏的青銅鼎大多采用“灌鑄式”鑄造手法,因此整體器形大氣磅礴,形態端莊。而在花紋的設計上,多以重環紋、素面紋為特征,特別是人面首大刀、山字形器、龍鳳絞繞紋銅車元,為其他地域所少見,是為數不多的西周典型器物。而在莒縣的老龍腰、劉家店子、天井汪、于家溝、老營、源河等莒墓出土的青銅器中,無論是種類、造型、紋飾還是技藝上,都較之前的青銅鼎有明顯的進步。蛇紋、蟬紋、鳥紋、竊曲紋等成為這一時期的時尚。青銅鼎上的銘文亦逐漸盛行起來,鑄銘銅器日漸增多,以莒太史申鼎為例,銘文的內容多與祭祀相關。春秋青銅器莒太史申鼎有銘文“莒太史申作其造鼎十”等銘文。這些青銅鼎工藝更加精細,器形方面更加規整,厚薄也更加均勻。
春秋青銅器蟠虺紋銅鼎(見圖1),1997年莒縣龍山鎮王家山村出土。整鼎的通高25厘米,口徑19厘米。鼎三足,雙耳,配有一個蓋子。子母口,附耳,深腹,圜形底,蹄形足,這些皆為春秋時期炊器的典型特征。鼎耳崇尚簡約實用的原則,以勾連紋為飾。勾連紋不僅能夠裝飾,而且可方便移動整鼎。鼎的腹中部分飾有凸弦紋一周,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陽”的體現,凹為陰,凸為陽。因為作為炊具,故而需要“陽”的熱量,這是古人對于自然崇拜的一種體現。鼎的蓋及口沿下飾蟠虺紋,腹下飾蟠虺紋、三角形獸面紋。這些都是傳說中的瑞獸,充分說明了此鼎的來歷不凡。在春秋時期,天子“九鼎八簋”以及相應的對于鼎的使用制度,都能反映在花紋和圖案上。特別是這種瑞獸,充分體現了古人的信仰與崇拜。鼎邊還飾有環射線紋、鋸齒紋、云紋,窄平素邊。總的來說,這件鼎不僅體現了高超的鑄造工藝,也蘊含著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以及文化,對于今天研究過去的思想文化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春秋時期竊曲紋龍形柄青銅匝、盒形銅敦,器形獨特、紋飾華麗;尤紋銅鼎,器形規整,造型優美,堪稱典范,對研究春秋時期莒與周邊諸侯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西周時期炊器(見圖2),1996年4月莒縣店子集鎮西大莊出土。器口沿外折,雙立耳,腹較深,圜形底,蹄形足。雙耳各飾兩道凹弦紋,口沿下飾重環紋一周,腹中部飾凸弦紋一周。通高23.8厘米,口徑26.4厘米,腹深11.2厘米。
漢代炊器(見圖3),2009年莒縣浮來山鎮馬顧屯出土。鼎蓋弧隆,上置三半環狀鈕,鈕上各有一乳突。鼎身子母口,扁球腹,圜底,三蹄形足。口沿下有二對稱的附耳,腹上飾一周凸棱。口沿下有“中宮長公子鼎容五升第十三”銘文。通高15.2厘米,口徑11.8厘米。
三、莒縣博物館藏青銅器物的文物價值分析
莒縣作為在古莒國舊址上的一個縣城,具有無可比擬的地理位置優勢。而莒縣博物館作為莒縣重要的文化保護及研究部門,在對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研究及建設方面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眾所周知,青銅器是我國的“國之重器”。在生鐵冶煉技術還未充分推廣及使用的時代。上至禮器,下至日常生活用具,皆用的是青銅進行鑄造,故而加強對青銅器的研究對我們研究古人的生產、生活具有極大的價值。莒縣博物館館藏青銅鼎不僅僅是一件文物,其上更蘊含著極大的歷史研究價值,是我們研究古代山東先民的一個重要憑證。加強對莒縣博物館館藏青銅器物的研究,不僅可以增強人們的家鄉自豪感,而且有無可比擬的文物研究價值。研究者可以通過青銅器器形以及鑄造方式對當時的手工業發展水平以及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進程進行了解;通過文字及圖案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進行研究;還可以通過對其數量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了解中國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習慣及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形態。
參考文獻:
篇10
大量書籍記載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個時期: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為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青銅藝術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它與歷史、冶金、文字、造型美術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商、周青銅器歷來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榮譽。
篇11
依托米酯(福爾利,恩華公司)作為一種麻醉誘導藥,因為其穩定的血流動力學,常配合用于心血管和危重病人的手術麻醉,由于依托米酯有輕度鎮痛作用[1],故用于短小的手術,但因首次靜脈注射時,有肌陣攣的發生,資料顯示,肌陣攣的發生率可達80%~90%,限制其在短小手術的使用。為改善依托米酯在無痛人流術中肌陣攣的缺點,本研究設計幾種麻醉方法評價對肌陣攣的改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80例女性患者,年齡17~43歲,麻醉前30分鐘肌肉注射阿托品,麻醉前15分鐘靜脈注射托烷斯瓊1~1.5mg,隨后, 按不同方法分組麻醉,每組30例,再進行手術。A組:麻醉前150、90和50~60秒時生理鹽水靜脈注射(靜脈注射以下簡稱靜注),再開始異丙酚2~3 mg/kg靜注;B組:麻醉前150和90秒時生理鹽水靜注,50~60秒時依托咪酯0.03~0.05 mg/kg靜注,再開始依托咪酯0.3 mg/kg靜注;C組麻醉前150秒時生理鹽水靜注,90秒前靜注MgSO4 60~80mg,前50~60秒時依托咪酯0.03~0.05mg/kg靜注,再開始依托咪酯0.3 mg/kg靜注;D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0.5μg/kg靜注,90秒前靜注MgSO460mg,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mg/kg,最后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E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1.0μg/kg靜注,90秒前靜注MgSO460mg,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靜注依托咪酯0.3mg/kg;F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1.5μg/kg靜注, 90秒前靜注MgSO460mg,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若患者麻醉變淺,可靜注依托咪酯0.1~0.2 mg/kg,若患者肌陣攣嚴重干擾手術,無法控制,可改用異丙酚麻醉,以便順利完成手術。
肌陣攣的評定標準:①無肌陣攣;②輕微肌陣攣(末梢小關節抽動);③肌陣攣(包括肘關節等抽動);④嚴重肌陣攣(包括髖關節等抽動)[3]。惡心嘔吐評定標準:①無惡心嘔吐;②輕微惡心,無嘔吐;③惡心嘔吐;④嚴重惡心嘔吐。
觀察期間,患者呈頭和上半身略高于水平面(10~15°)臥位,呼吸空氣(血氧飽和度降至92%以下時,用手抬高患者下腭和吸氧,均可緩解缺氧),記錄麻醉前、 150秒前、90秒前、50~60秒、再開始用異丙酚或依托咪酯全量用藥時、手術中及蘇醒時的肌陣攣、注藥疼痛情況。術畢惡心嘔吐情況、病人的蘇醒情況和有無不良記憶。
統計學處理:SPSS13.0用于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依據資料特點分別采用卡方檢驗和Fisher精確概率檢驗。P
轉貼于
2 結果
各組皆順利完成手術,肌陣攣發生情況見表1,F組預防肌陣攣最佳。注藥疼痛情況:使用依托咪酯的各組注藥疼痛發生率幾乎為0,B組一例患者述有輕微疼痛,而異丙酚組(A組)有輕微疼痛14例,發生率為46.67%,疼痛8例,發生率為26.67%,與依托咪酯各組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P0.05);蘇醒情況:E組有一例患者呈短時間內煩躁,持續1分鐘左右,無蘇醒延遲發生。所有患者均無不良記憶,A組2例有良好夢幻回憶。表1 各組肌陣攣發生情況(例)
3 討論
盡管依托咪酯對呼吸循環干擾小,但麻醉劑量誘導時,可發生不自主的雙上下肢的抖動(肌肉緊張陣攣),雙上下肢明顯陣攣,則干擾無痛人流術這一類小手術的進行,原因可能是依托咪酯麻醉劑量能興奮皮層下中樞,發生類似入睡時腿抽動的現象,但這種抽動并不同于顛癇的抽搐[1]。針對這一缺點,目前有多種方法來克服,目前,大約有4種以上方法,可不同程度減少肌肉緊張陣攣發生,具體原因還不清楚。據文獻報道,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的150秒前靜注芬太尼100μg(約2μg/kg),可使肌陣攣發生率減低到8%,而當靜注芬太尼400μg,則可使肌陣攣發生率減低到0%,但患者卻出現明顯的呼吸暫停[2];MgSO4 60mg在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之前90秒前靜注,既可以降低肌陣攣發生率(降低至76%)又可以鎮痛[3],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的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也可降低肌陣攣發生率[1]。我們采取未用芬太尼和減低靜注芬太尼量為0.5、1.0和1.5μg/kg(為文獻報告量的一半左右),術前150秒靜脈注射,并隨后靜注MgSO4 60mg,50~60秒前靜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觀察有無改變減輕肌陣攣效果。對比六組得到的結論,可以看出,E、F組的減輕肌陣攣效果顯著,且基本無副作用;C、D組減輕肌陣攣效果稍差,但與E、 F組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B組減輕肌陣攣效果最差,只是改變依托咪酯肌陣攣由3或4級變為2級或1級。為防止患者的蘇醒延遲,沒有采用靜注氟哌利多或咪唑安定的方法[4]。依托咪酯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曾引起爭論,但我院無痛人流術為短小手術,故沒有考慮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綜合以上得知: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前,依此靜注芬太尼1.0~1.5μg/kg(150秒前)、MgSO460mg(90秒前)和預注小量依托咪酯0.03~0.05mg/kg(50~60秒前),無呼吸循環抑制,無注射痛,在用托烷斯瓊1~1.5mg時,患者蘇醒絕大部分平穩,只有少部分有輕度惡心嘔吐,是無痛人流術的又一種麻醉方法。
【參考文獻】
1 Doenicke AW, Roizen MF, Kugler J, et al. Reducing myoclonus after etomidate. Anesthesiology. 1999, 90:113~119.
篇12
關鍵詞:冶金考古葉家山墓地西周銅器技術曾國銅器鉛同位素比值青銅工業
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葬制獨特,布局清晰,保存完整,隨葬器物種類多、數量大,備受學界關注。其中銅器數量最多,達800余件套,并出土有鑄銅原材料銅錠。部分器物帶有銘文,在多座墓葬內見有“曾”、“曾侯”、“曾侯諫”和“曾侯猶”等曾國族屬銘文銅器:還發現20多種其他方國或族屬銘文銅器,包括“舉”、“彭”、、“魚”、“冉”、“南默”、“亞雕”、“束”、“庚丙冊”等。葉家山青銅器不僅保存完好,而且組合與共存關系明確,是研究該地區商周特別是西周時期物質文化發展的重要標準器物群。
夏鼐指出青銅器的鑄造,涉及到礦石開采、冶煉、貿易活動、交通運輸等方面,對其原料來源進行研究,能反映冶金技術的起源及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方國地理、經濟貿易、交通運輸以及生產組織、社會結構等多方面、深層次的問題②。曾國作為西周“南土”重要方國,其青銅器原料利用有著怎樣的特征?與其他地區西周銅器在原料利用方面是否有聯系?以其作為切入點,對葉家山不同合金類型銅器鉛同位素比值特征、青銅器群構成、青銅器原料來源以及商周青銅物料流通和區域青銅原料利用等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探討商周時期青銅物料(青銅原料和器物)管理、使用和流通,方國青銅物料獲取與利用特征,以及方國銅器生產等相關學術問題。鑒此,本文根據葉家山墓地出土銅器風格及銘文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了129件銅器樣品,并選擇西周時期其他遺址和墓地60件樣品進行鉛同位素比值測定,結合已發表數據對上述問題進行初步探討,為相關問題深入研究提供科學信息。
一、葉家山銅器鉛同位素研究背景
葉家山青銅器類豐富、數量多、年代明確、保存完好、組合與共存關系清晰、族屬銘文內容多樣。成分分析表明,葉家山青銅器鉛錫青銅和錫青銅器物占絕對地位,另有紅銅和鉛焊料,為探討不同合金組分的鉛同位素比值特征提供了良好素材。本文為方便討論,將帶“曾”、“曾侯”或“侯”等銘文銅器稱為曾國銅器,將其他方國或族屬銘文(包括日名)銅器統稱為其他族屬銅器:并以曾國銅器為“坐標點”,逐步深入討論葉家山銅器群構成,不同地區銅器群原料利用特征,曾國青銅器原料來源,商周青銅物料流通機制,區域青銅原料利用與方國銅器生產等相關問題。
本文研究對象具有明確的考古學背景,年代序列明確,是探討既定研究目標的理想材料。取樣過程中,盡量對容器、兵器和車馬器分別取樣:容器類兼顧炊食器、酒器和水器,并注重銘文內容、紋飾風格相同,以及組合器物的取樣,以增強樣品代表性和針對性。重點對曾國和其他族屬標準器進行取樣。本文共對189件樣品進行了鉛同位素比值分析,包括129件葉家山銅器樣品:本體86件、銹蝕物26件、補鑄材料8件、鉛焊料4件、銅錠4件和孔雀石1件:以及湖北隨州羊子山銅器樣品12件、河南洛陽北窯墓地銅器樣品17件、陜西周原周公廟、孔頭溝和李家鑄銅遺址等出土的銅器或銅塊樣品31件。本研究使用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MC-ICP-MS)結合國際鉛同位素標準溶液一SRM981測試了樣品的鉛同位素比值,使得鉛同位素比值結果的測量精度大幅提高,結果詳見注釋⑤附錄E⑤。
二、合金料與青銅器的鉛同位素比值
篇13
這里再強調一下,對青銅器與銘文進行真偽鑒別,其真正目的是明確的,正如已故郭沫若先生所講過的,如果沒有把器物時代弄清楚,“無益于歷史科學的研討”。我們對青銅器與銘文辨別真偽的目的,就是要用那些真實的、有價值的資料,用這一歷史載體,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發展觀,為研究古代歷史、藝術、文字、科學等多方面內容服務。而偽器、偽銘,那就是另外方面的價值和意義了。青銅器與銘文的辨偽研究和結論,對進一步保護、宣傳和研究這些實物資料,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 論偽作與仿制之區別
中國古代青銅器與銘文,主要盛行在商周時代,通過近年考古發現和研究,又表明了秦漢時代仍存余韻,并有發展創新,與商周銅器與銘文形成了下延鏈接。從禮樂制度、制作技術、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等多方面看,這一傳統文化,歷朝歷代都可謂受到重視,例如:宋代呂大臨在《考古圖》一書中云:“觀其器、誦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遺風,如見其人矣。”反映了對夏商周三代禮樂之崇拜。兩宋時代,青銅器與銘文不斷被發現,受到了統治階級和封建士大夫的重視。葉夢得在《石林避暑錄話》中說到當時的情況:“宣和間內府尚古器……而好事者復年尋求,不計重賈,一器有值千緡者。”因古銅器經濟價值高,一些不法之徒,為牟取經濟利益,偽作、仿作古青銅器與銘文油然而起。從流傳下來的實物資料和文獻看,較多的偽作和仿作是從宋代開始的。今人常常在實際工作中對青銅器與銘文的偽作和仿制混為一談,不明內里,有時雖在理論上弄明白了二者之區別,但遇到實物時又模糊了。
青銅器的仿制與偽作的主要區別是,兩者雖都對先秦兩漢青銅器與銘文的造型、花紋、文字等方面進行模仿,但仿制是因某些需要,如:宗廟祭祀、制禮作樂、日常生活品的需要,模仿古制而制作的,即是為實用目的而作。所模仿的青銅器物或文字等方面,不必完全與被模仿的物象一致,而是大體相似即可。有些仿制品無論是在器形上,還是紋飾、文字等方面有時還有一定的創新,常常反映了作仿制器物的時代風格特點。從文獻記載來看,古銅器之仿造可能要上至唐朝,但從實物資料考察一般要到宋朝,而以北宋“宣和”時期最著,這與徽宗嗜古、好古密切相關。最負盛名的仿古銅制品,莫過于大晟編鐘和宣和三年尊,前者為徽宗時鑄,其造型是以當時發現的春秋時代的宋公成鐘為模式,制作名為“大晟”的一套編鐘。大晟鐘對了解宋代樂制,了解仿古青銅樂鐘和鑄造技術都有著重要價值。宣和三年尊是徽宗宣和三年制作,銘文26字,其中有“宣和三年……皇帝考古作山尊,于方澤”句,可知該尊是置放在方澤祭祀神祗用的。由此可見仿制品只是模仿或借鑒某種古器的基本特點,并標出新器名、制作的時間,等等。客觀反映了為實用而作器,本身無一絲作偽之嫌,為世所允許。宋代以后有的銅制品本身雖為銅質,但從器形、裝飾、銘文等分析,其主體完全是制作時代自己的風格特點。在全國銅器與銘文鑒定中,江西萍鄉市博物館收藏一件銅,外底銘文有“至正甲申歲,傅氏梅隱置山谷書院用”等字,至正是元惠宗年號,甲申歲為公元1344年。該明確標明是元代至正時所鑄,因而應為仿制品。所見這種情況亦很多。
偽作器則不同,它不是真正好古博雅,而是作假古董,欺騙世人,破壞古代傳統文化,其目的是獲取厚利,這是在任何時代都不應允許的。因為要造假銅器和銘文,制作者在其本身水平的基礎上,心懷叵測地下功夫,以掩飾偽作不被識破。希望所作偽品偽銘與某種先秦兩漢的真器真銘完全一致,以達到以假亂真、魚目混珠的程度。偽作實物告訴我們,再好的偽造“高手”。偽作的銅器與銘文,在鑄造、造型、裝飾、銘文、銹蝕等方面,總會露出破綻,正如古人云,偽作“氣質自惡”。銅制品和銘文的贗品之作,文獻記載已很早,《韓非子?說林》:“齊伐魯,索纏鼎,魯以其贗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后的一些文獻,也有一些零散記載。前已論及較多的青銅器與銘文的偽作,是從兩宋開始的。主要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提倡理學,以鞏固封建統治,用金石文物來粉飾太平,這無疑使古銅器與銘文在經濟價值上也會越來越高,在利益趨動下,不法古董商人開始大量作偽,充斥市場,欺騙世人。明清以至民國,偽作銅器和銘文連綿不絕,式皆法古,使真偽銅器與銘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亂。銅器與銘文的造偽,一直影響到近現代。
歷史遺留下來的偽作青銅器與銘文較多,從對全國青銅器與銘文鑒定看,在一些博物館和文物機構一般都有保存。從一定角度看,這是一筆很重要的文化財富,應很好保存研究。但從偽品制作性質、目的看,又玷污了傳統文化的圣潔,這是應該予以認識的。筆者曾在一次有關文化藝術品市場的學術研討會上談到:“目前在文化藝術品市場上,偽造、偽作的古代藝術品較多,如果是成批生產的,這些產品在生產和進入市場之前,一定請廠家在物品上標出有關新生產的等字樣,以免被商販用來坑害顧客。”今天我們在國家文物政策的指導下,應努力凈化文化藝術品市場,對那些偽劣產品加以限制。
三 青銅器與銘文偽作溯源和歷代偽作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