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合同智能管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合同管理簡單說就是指企業為實現合同目的,結合本企業實際,對本企業一系列可能產生法律后果的“合同行為”進行審查、控制、監督的過程。合同管理職能就是指企業從事合同管理的機構在合同運行過程中所應承擔的職責和所應發揮的作用。與企業其它管理職能相比,合同管理有自己的特殊性。
1.合同管理主體的特殊性。合同管理的主體是指企業內部按照職權分工做出合同管理行為的各有關部門。企業其它管理職能的主體通常只是一個部門。而合同管理主體是以合同管理部門為核心構建的一個系統性、綜合性整體,通常不是一個部門。
2.合同管理客體的復雜性。合同管理的客體,也就是企業合同管理主體的管理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即企業的“合同行為”。企業的合同行為是指企業內部相關部門為了企業的利益,以企業的名義,依照職權實施的與合同關系相關的磋商締約、實際履行、履行異動(變更、解除、轉讓等)、維權救濟等一系列行為的總稱。所有的合同行為都涉及到多個職能部門、多個相關崗位、多個時間接點,是一個動態與靜態結合的過程。企業其它管理職能行為相對簡單,涉及到上述情況的行為相對較少。
3.合同管理行為與法律后果的緊密性。企業合同管理直接作用于合同行為。合同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合同行為其實質是民事法律行為,是企業為實現合同目的不斷設立、變更、處分自己民事權益的過程,隨時產生法律后果。企業其它管理職能通常只及于企業內部,不對外產生法律后果。
二、合同管理職能的主要內容
根據合同管理的內在邏輯,將合同管理職能進行歸納和劃分,有助于合同管理的專業化運作。合同管理職能就是管理主體對合同行為進行計劃、組織、領導(指導)、控制的過程。
1.計劃職能。計劃職能是管理者為實現組織確定的目標對工作進行的規劃和安排。合同管理的計劃職能主要表現為制定合適的合同管理制度。企業在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時要根據企業現在所面臨的法律環境和現在所處的合同管理發展階段,確定企業合同管理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梳理合同管理業務,編制合同管理各個子項目的實施計劃,安排相應的組織保障、資源保障,確保合同管理各子項目的順利實施。合同管理制度要適度超前,體現對合同行為的引導。如果只是拘泥于現狀則不利于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過度超前則會給合同管理帶來太大的阻力,不利于工作的開展。
2.組織職能。組織職能是管理者為實現管理目標和計劃而對各種管理要素的相互關系進行合理安排的過程。合同管理的組織職能主要表現為建立有效的授權管理體系,即給所有的合同行為設計組織結構、分配權力、明確責任、配置資源、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網絡等。有效的授權管理體系應當同時包括合同簽訂授權管理體系和合同履行授權管理體系。合同行為是不同合同業務部門發起的跨部門、分階段實施的行為體系,組織協調難度較大。實際工作中要避免只注重合同簽訂授權體系的管理而忽視合同履行授權體系的管理;要授權給真正負責從事這項業務的相關人員,做到權責明確和權責相適應。企業的各級領導應當通過“合同管理”對合同行為進行指導與審核,少直接參與具體的“合同行為”。
3.領導(指導)職能。合同管理的領導(指導)職能主要是指對合同管理體系內相關成員的合同相關行為進行引導和施加影響的過程,使合同管理體系內的相關個體或者群體能夠自覺地為實現合同管理相關目標而努力。這個職能通常由兩方面組成。一是縱向的領導職能,主要指合同管理主體的部門負責人對本部門內部涉及合同事務的相關人員進行的指揮、激勵、考核等管理行為。二是橫向的指導職能,主要指合同管理部門的合同管理員對合同業務部門相關人員從事的合同行為進行的指導,即對合同磋商締約、實際履行、履行異動(變更、解除、轉讓等)、維權救濟等一系列行為(包括這些行為的準備階段)所進行的指導。
4.控制職能。控制職能是指在管理計劃的執行過程中,由于管理環境的變化及其影響,使人們的活動或行為與組織的要求或者期望出現偏差,管理者采取糾偏措施,使管理計劃能按預定計劃進行,或者適當調整管理計劃從而達到預期目的。合同管理的控制職能主要表現為合同管理部門對合同的審查、檢查和評價。
合同審查主要包括合同的主體審查、合法合規性審查、商業性審查和表述性審查四個方面。主體審查是合同審查的前提。主體審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合同當事人的民事主體、合同人、經營資質的符合性、信用審查與履行能力等問題。合法合規性審查內容主要是合同效力、合同內容、合同訂立程序與流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要求與企業內部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求。商業性審查主要審查合同中約定的實現雙方合同目的的條款、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條款、解決爭議的條款等是否清晰、明確、全面,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實現企業權益最大化。表述性審查可能不直接涉及法律問題,但表述不精準的合同條款可能產生不利的法律后果,甚至有損企業利益。表述性審查應當做到使合同體例嚴謹、內容齊備、表達精準、版面美觀等。
合同管理部門通過對合同行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和評價,開展持續性的合同糾偏,促使合同管理水平循序漸近、螺旋式提升。
三、加強合同管理部門的職能建設
企業合同管理職能建設工作的關鍵是加強合同管理部門的職能建設,加強合同管理部門的職能建設應當注意以下要點:
1.合同管理要有正確的思維定位。合同管理的宗旨是為企業實現合同目的。在合同談判和合同審查中要特別注意自己代表的是一方合同當事人,而不是處于“居中裁判”的地位。必須明白所代表的企業在合同談判中所要追求的合同目的,在法律障礙與合同目的之間尋找平衡,要促成交易而不能破壞交易。不要片面地追求所謂的合同條款上的平等,應當充分考慮企業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追求一個效益、效率、權益、風險和企業形象的最佳組合。
2.合同管理部門業務要向縱深發展。傳統的合同管理部門僅僅滿足于合法合規性審查、項目談判和應對必要的訴訟等傳統業務,法務人員缺乏對企業管理運營的興趣,在企業職能部門中常常處于邊緣化的位置。我們要突破傳統法律思維局限,不只是關注傳統法律事務范圍內的事情,更多地關注與企業緊密相關的其它邊際法律事務。服務要盡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服務形式要多樣化,積極介入制度合法合規性審查、流程設計、合同信息化管控、紀檢監察事務法治化運作等新領域,以傳統法律事務推動邊際法律事務的開展,以邊際法律事務帶動傳統法律事務的深化。
篇2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7800(2016)010013402
0引言
城市交通是在城市這個特定地理環境中開展的活動,離開了城市這種特定地域,城市交通問題將不那么突出,比如鄉村基本不存在城市所面臨的交通擁堵問題。因此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所面臨的地理環境,對分析其中的各種交通行為特征十分重要。地理信息系統(GIS)為實際地理環境提供一個最接近現實的交互界面,在GIS基礎上展現城市交通活動將更直觀確切,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和針對性。城市交通管理需要全方位信息數據,而這些數據并沒有建立起內在的邏輯性,可能還存在冗余和不一致性。因此基于GIS構建一個統一的城市交通數據模型,對城市智能交通建設將起著基礎性作用。
GIS綜合管理系統建設目標是建成一個基于網絡環境的、實時的、可視化的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它綜合集成交警部門現有的子系統,如車輛管理系統、駕駛員管理系統、交通控制信號、交通違章監控系統、122接處警等實時動態信息,以及警力分布、交通標志、城市規劃數據等進行集中管理,實現交通信息的完全共享、各子系統協同運行。通過各種數據分析,提供城市主要道路的交通流量、車速、是否有事故發生等信息,方便交通部門做出調度,同時可通過廣播電臺為司機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具體表現在:① 將集成各子系統的數據與空間位置信息關聯;②實現各子系統的可控設備在線調度;③建立智能交通模型,對交通信息管理進行輔助決策;④將多個子系統協同運行,實現1+1>2的整體效果;⑤采用多種信息技術,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服務。
1總體設計
本系統建設目標是建成一個基于網絡環境的、實時的、可視化的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服務平臺,見圖1。系統采用C/S和B/S相結合的計算機技術,使用ArcGIS系列產品作為地理信息的基本平臺,將系統建成交警內部資源共享、圖文一體化的辦公平臺和交通信息對外服務公共平臺。采用Oracle10i企業版數據庫存儲基礎數據和其它數據。使用ArcIMS9.0 和ArcSDE作為數據服務器,空間數據庫引擎采用 ArcSDE。在數據應用層采用ArcEditor(ArcView)進行數據管理以及數據編輯處理;系統數據管理采用VisualStudio 2015平臺嵌入ArcObject開發工具,建立子系統各個功能模塊;電子地圖的空間信息服務采用ArcIMS地圖服務器向外提供,用戶只需在Internet/Intranet上就可通過瀏覽器訪問所需交通信息。
GIS平臺的所有空間數據、屬性數據、管理數據都存放在小型機上的ORACLE 9i數據庫。對于各個子系統中的數據,如果需要提供給GIS系統進行交通管理模型建模、提供給GIS系統日常管理維護,系統可通過實時數據采集、數據同步/異步復制、數據挖掘等方法,將原系統的數據復制到GIS數據庫中,并對數據結構重新定義,對數據進行整理加工。在今后的系統模型分析、數據查詢時,將不再從原系統獲取,直接從GIS數據庫獲得即可。
各子系統不需提供GIS系統建模數據,將數據存儲在原系統數據庫,在需要訪問使用時通過分布式數據庫訪問接口(采用ADO、ADO .NET、JDBC、數據庫訪問中間件技術等),以XML文本格式讀取。
2功能設計
2.1基礎地理信息錄入維護
基礎地理信息是GIS綜合控制平臺最基礎的部分。交通地理數據庫的空間數據劃分為城市基礎地理要素和城市交通管理要素兩大類,每個要素采用單獨的圖層進行存貯管理,可選擇性進行疊加查看。
2.2電子地圖制圖方法
針對GIS系統中城市基礎地理要素和城市交通管理地理要素兩大類多個圖層的電子地圖制圖,采用以下流程進行:
(1)產生城市基礎地理要素圖層:采用成熟的掃描矢量化軟件,把現有的高精度地圖進行掃描矢量化,對圖像進行增強、校正、拼接,數據檢查,轉變為分層的數字化圖形數據,同時錄入有關屬性數據。
(2)實地校正:采用高精度的GPS定位儀對電子地圖進行實地校正。
(3)轉化為標準的ArcGIS圖層文件。
(4)采用ArcEditor工具,直接增加新的圖層,錄入相關屬性數據。
2.3圖層數據更新維護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電子地圖數據和實際地理要素信息會不一致,需要系統維護人員管理和維護電子地圖,針對不同的圖層信息,采用不同方法進行維護。
(1)城市基礎地理要素圖層更新,直接在ArcEdit圖層編輯工具進行維護。
(2)城市交通管理地理要素圖層更新,采用GIS平臺中的基礎地理信息錄入維護模塊進行。通過用戶界面,直接采用鼠標拖拉和鍵盤輸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更新。
2.4電子地圖基本圖形操作
系統通過電子地圖提供基礎圖形操作,如圖2所示。
2.4.1圖層管理及數據瀏覽
圖層管理提供顯示圖層、關閉圖層、通過鼠標點擊或拉框放大和縮小圖層、移動圖層、全屏顯示圖層功能,采用鷹眼方式對當前圖層定位操作,并提供對整圖的預覽。
2.4.2信息查詢
利用空間信息數據與屬性信息數據有機結合,實現從電子地圖上的實體與數據庫存儲、關聯字段信息間的雙向查詢。只要用鼠標點擊地圖上的相應元素,該實體所關聯的數據庫信息數據便可顯示出來,同樣也可通過輸入要查詢的實體名稱等信息,在地圖上標識該實體的位置信息。
數據編輯功能包括添加實體、刪除實體和修改實體屬性等操作,實現對圖形和屬性數據的操作與管理,以滿足局部少量數據更新的需要。該功能只限于對交通管理地理要素進行編輯,包括以下操作:
(1)添加實體:根據當前層的類型,允許有權限的用戶添加相應的點、線、面交通要素實體,錄入相應的屬性數據,或與已存在的數據庫數據進行關聯。
(2)刪除實體:允許有權限的用戶將當前打開圖層中所選定的實體從數據庫中刪除。
(3)屬性編輯:系統允許有權限用戶對實體的屬性值和當前圖層字段屬性進行修改,并寫入到數據庫。對于路口、街道、卡口等重要交通設施,可將一些圖片、視頻等二進制文件信息錄入有關屬性。
2.4.4分級圖層鏈接
用戶在電子地圖點擊某個有下層詳細地圖的實體后,系統將打開新的窗口顯示詳細地圖,如路口專題圖等。
2.5交通數據集成與網上視頻監控
GIS平臺工作站可以通過訪問應用服務器的實時數據訪問接口,獲取各子系統的實現數據,結合GIS平臺電子地圖對應的各類交通要素圖層,在電子地圖進行實時數據顯示,形成有關專題圖,功能有:①與交通信號控制子系統集成;②與視頻監控子系統集成;③與電子警察子系統集成;④與卡口子系統集成;⑤與122接處警子系統集成;⑥與GPS巡邏車定位子系統集成;⑦與交通誘導子系統集成;⑧與車駕管、違章管理子系統集成。
3結語
本系統采用Norden提出的質量控制法模型,對事故點作出分析,統計模塊將統計數據圖形化,更有利于用戶理解、接受;系統界面風格簡潔,清新自然,貼近現實又具專業性,用戶體驗感好;使用第三方控件,界面更加美觀,統計圖表顯示效果更好;利用跟蹤層,動態表現車流量狀況;與多個子系統集成,實現數據共享。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顧朝林,段學軍.論“數字城市”及其三維再現關鍵技術[J].地理研究,2002,21(1):1424.
[2]SCHANK RC.The virtual university[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0,3(1):916.
[3]MA,JH,HUANG,et al.An integrated education system,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leeducation an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M].Burlington USA: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0:109139.
篇3
目前在企業管理實務中,許多企業財務部門對經濟合同的簽定、執行與結算過程監管缺失,財務人員在事后被動地接受業務部門傳來的結算單據,依據自己對結算單據的理解進行核算,甚至沒有真實經濟合同的備案資料,這種經濟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不準確、不及時,導致財務人員對經濟業務性質不了解、對經濟合同的執行情況不掌握,使財務數據失真,財務核算嚴重滯后,使出具的財務報表與真實的經濟業務脫節。這樣的財務數據既不能給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有用的決策支持,也不能為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投資信息,這是對現行新會計準則的嚴重背離,也是企業財務工作者的失職。
要改變這種現狀,既需要財務人員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努力改變財務工作環境,更取決于企業管理者改變經營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到財務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經濟運作流程的關鍵環節設置財務控制,決策過程中應更多地進行財務數據的分析。在企業管理中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新企業會計準則,要實現的一個目標,就是在財務領域實現國際趨同。實現新準則,首先需要改變的是財務人員與企業管理者對財務管理的作用的認識,否則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只能照貓畫虎。財政部于2007年印發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征求意見稿)》,這份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版“COSO(內部控制框架)與《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合體”的內控規范,在具體準則中對合同控制規范作了較全面的闡述。
筆者認為,財務部門如何在企業經濟合同的管理過程中發揮其監管的職能作用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財務對經濟合同管理過程中的環節控制
(一)經濟合同的簽定
經濟合同的簽定過程,應建立授權與審批制度。業務部門與客戶簽定各項合同必須經公司授權、同時經相應層級審批。未經授權及未經審批,無權簽定合同。
企業應確定不相容崗位的分工。不相容崗位包括:一是合同的談判與審批;二是合同的審批與執行。合同審批過程應有財務部門的參與,財務部門關注的重點事項包括:
1.標的是否符合企業經批準的經營范圍,符合企業的經濟利益。
2.雙方企業是否具有履行經濟合同的能力,如企業資信的可靠性,籌集充裕資金的能力,取得的擔保是否切實、可靠等。
3.所涉財務數據是否嚴密準確,包括數量、價款、金額等標示準確;計算方式正確;財務等有關附件齊備;符合企業價格政策、采購政策等有關規定。
4.是否符合相關財稅法律法規的規定,如資金來源合法;資金使用合法;結算方式合法等。
經審核同意簽定的合同,應當由合同管理部門進行編號并加蓋單位印章或合同專用章。印章管理部門不得對未經審批的合同用印。
(二)已簽定合同的備案
合同簽定后,承辦部門應當及時將合同副本送合同管理部門及財務部門備案。發生變更或達成解除協議的,應重新審批并及時報合同管理部門及財務部門備案。合同正本由承辦部門負責履行、保管,合同履行完畢應按有關要求及時歸檔。
(三)合同的履行
財務部門對送存備案的經濟合同應嚴密關注其實際履行情況,針對不同合同建立不同的收益成本核算體系,制定有效的費用管理控制辦法。按不同項目建立明細分類賬,做到核算清晰、準確。
財會部門根據合同條款審核執行結算業務。凡未按合同條款履約的,或驗收未通過的業務,財會部門有權拒絕付款。
在會計期末應根據合同的不同性質、區分是否履行完畢的合同及時確認收入,同時依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及配比制原則歸集費用,結轉成本。
(四)建立合同管理及保密制度
送存備案的經濟合同,作為重要的財務檔案應指定專人保管,同時提高財務人員職業道德修養水平,嚴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在訂立和履行過程中涉及的商業秘密和技術秘密。
二、對經濟合同的監管必須與企業其他管理體系相結合
對經濟合同的管理不是一個簡單獨立事項,同時必須有其他相關內部管理政策的支持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企業管理本身就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工程,單純強調某一方面往往使管理失衡,進而影響全盤。在討論財務對經濟合同的管理過程中,如果合同簽定部門、執行部門、合同審批人員,對合同的管理控制沒有調整到位,那么財務的監管就如同空中樓閣,失去了管理的基礎和存在的理由。
三、企業財務部門對銷售合同的監管
下面以企業簽定的銷售合同為例探討財務及其它部門如何共同履行其對合同的監管職能。
要實現財務對銷售合同的監管職能,首先企業應制定銷售定價政策,建立售價控制制度。同時企業還應建立應收賬款管理體制,制定客戶信用管理政策。
(一)制定銷售定價政策,加強對產品價格的控制
企業應以產品成本核算為基礎,根據市場需求與競爭情況,結合企業產品營銷策略等因素制定銷售定價政策,包括產品價目表(應包括浮動范圍、執行期間等信息),折扣政策、收款政策等。銷售定價政策作為企業核心決策方案應經企業高層審批,經審批確定的政策文件送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備案,企業應依據市場變化定期對現行定價進行評估、修正與重新審批,價格政策一經確定后就要求業務部門嚴格執行。
(二)建立客戶信用管理政策
對于任何存在賒銷的企業來說,客戶信用評估和授信既是信用管理工作的開始,也是信用管理者運用專業能力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的工作,是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企業應定期組織(或至少每年)相關部門對客戶資信情況進行評估,就不同的客戶明確信用額度、回款期限、折扣標準、失信情況應采取的應對措施等做出規范。評估過程應有財務部門的參與。對評估確定的賒銷客戶的名稱、批準賒銷額度等信息應送業務部門及財務備案。
與客戶簽定賒銷合同時,賒銷額度應控制在批準的額度范圍內。
(三)對簽定銷售合同的授權與審批
銷售合同應區分現金銷售合同與賒銷合同,執行不同的授權審批程序。簽定不同金額的銷售合同須由公司不同級別的經授權人員談判確認,并經公司不同級別的領導審批。
對現銷合同財務部門需要審核的重點事項包括合同標的是否符合本企業經濟利益,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合同定價是否符合本企業價格政策等,不需要對客戶信用情況進行評估。合同執行過程中應堅持款到發貨。
對賒銷客戶及賒銷訂單,財務部門除審核現銷合同需審核的項目外,還需依據已備案的客戶信用評估資料及連續的應收賬款管理情況確定賒銷額度是否合理,對不符合公司賒銷信用條件的客戶,不得簽定賒銷合同。賒銷合同應明確注明收款方式、收款期限及未能按期收到貨款的違約責任。貨物發出后及時記錄應收賬款。
(四)已簽定銷售合同的備案
已簽定的銷售合同副本送合同管理部門及財務部門備案。合同正本由業務部門保管并具體執行,合同執行完畢應通知合同管理部門及財務部門,并及時歸檔。
(五)應收賬款的管理
賒銷行為發生后,業務部門應按賒銷合同收款期限及時向客戶催收貨款,催收記錄(包括往來函電)要妥善保存。財務部門對逾期應收款項及時向業務部門進行通報。
對于可能成為壞賬的應收賬款,應當按規定計提壞賬準備。對確定發生的各項壞賬,應當查明原因,明確責任,并在履行審批程序后做出會計處理。已核銷的壞賬應當進行備查登記,做到賬銷案存。已核銷的壞賬又收回時應當及時入賬,防止形成賬外款。
(六)銷售發貨及開具銷售發票
銷售部門應當按照經批準的銷售合同向庫房下達銷售發貨單,通知庫房發貨,同時編制發票通知單連同出庫單一同送達財務部門,銷售發貨單及發票通知單上應注明合同編號,財會部門在開具銷售發票前對客戶收款情況、信用情況及實際出庫記錄進行審查無誤后,向客戶開具銷售發票。
四、結論
目前,在國內的很多企業管理實務中,財務部門的合同監管作用受到多方面的抑制和約束。財務核算水平較低、財務管理缺失,嚴重制約著企業規范化管理。應以提高企業中經濟合同的財務監管職能作為一個切入點,完善與其關聯的其他配套管理體系,以提升整個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進而保證財務部門出具真實準確的財務報告,使經營者與投資者對財務報告數據的有用性有所期待,得以滿足。
【參考文獻】
[1] 陶志明.合同管理在會計事前監督中的運用[J].財會通訊?理財,2008.6.
[2] 劉慧.如何使財務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J].今日科苑,2008.14.
[3] 石兆梅.對當前企業財務管理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7.12(下).
篇4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智能儀表和工業控制系統利用標準通信接口和現有網絡,如公用交換電話網、電力網,移動通訊網絡等,實現遠程數據通訊和控制管理,特別是家用電器日趨智能化的今天,運用標準通信接口進行遠程遙控有著廣闊的開發和應用空間。
二、數據通信網
1、公用交換電話網
公用電話網是鋪設最為廣泛的網絡之一,雖然它是完全基于模擬傳輸且帶寬較窄,數據傳輸率低,誤碼率高,但它是已有的電話通信設施,無需另鋪私有電纜,成本低,目前對數據通信勉強夠用,因此對數據流量不大的遠程數據傳輸和控制管理系統來說是一種較為實用、經濟的選擇。采用PSTN傳輸數據,由于其本地回路信號是直流信號,經濾波后頻率限制在300Hz~3kHz范圍內,因此直接把數據信號加在線路上,接收端收到的信號將不再是方波,而是上升和下降都較緩的信號。造成波形畸變一個主要原因是由于線路上分布電容和電感的影響,其次是信號傳輸速率隨頻率變化而變化造成。為了避免用直流送信號帶來的問題,通常我們將標準通信接口傳輸的數字信號在發送端調制成300Hz~3kHz范圍內的模擬信號進行傳輸,以某個振幅、頻率或相位為二進制/00,另一個為二進制/10;在接收端經解調還原成數字信號,通過標準接口傳給計算機和數據終端。通常在通信兩端均需要調制和解調,因此我們把這種既調制也解調的數據傳輸設備稱為調制解調器
2、電力載波通信網
電力網也是鋪設最為廣泛的網絡,利用電力網進行數據傳輸不僅運行成本低而且方便實用,發送端將數據調制到一個高頻載波上去,在經功率放大后通過耦合電路耦合到電力線上,一般耦合到電力線上的信號頻率為幾十到幾百kHz,峰值只有幾伏,因此不會對電力線路造成不良影響。接收端同樣通過耦合電路將高頻信號分離出來,濾去干擾信號后放大,再經解調還原數據。但是,利用電力載波通信存在許多不足。首先是線路干擾非常大,各種電設備的通斷會在線路上產生瞬時的脈沖干擾,這些干擾脈沖的峰值最高可達上千伏;各種大功率開關器件的開合,會產生很寬頻譜分布的駐波干擾。其次,不同種類線路和不同線路上的負荷都會對高頻信號在電力線上的傳輸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選擇合理的數據調制方式十分重要。
3、移動無線網絡
移動無線網絡,包括移動和聯通的GPRS,電信的CDMA,現在移動網絡發展迅速,信號穩定,為智能儀表的遠程控制增加了新的渠道,并且節約布線成本,減少施工,使遠程控制有了更曠闊的發展空間。為了減少移動通訊費用一般組成網絡分為4級,第一級火災或者燃氣報警以及智能家居可以用射頻信號或者wifi接口,連接到第二級中繼器,由中繼器通過移動無線技術或者互聯網,將數據傳輸到第三級服務器,以便于用戶在第四級pc機或者手機上就可以看到設備的運行狀態。第4層的網絡結構,一般以下采用2種方法:(1)網頁登陸,(2)客戶端登陸,需要安裝特定的應用程序,觀察監控狀態。
4、有線寬帶網絡
有線寬帶網絡鋪也很廣泛,特別是光纖技術的應用,推動有線寬帶更快的發展。采用有線寬帶網絡可以減少移動通訊費用,采用的結構:射頻-以太網/wifi-服務器-客戶端;wifi-服務器-客戶端;網絡結構可以結合儀表的特點和客戶的需求去改變。
三、智能儀表在火災應用中的控制
在火災探測過程中,可以利用的火災信息很多:如煙霧、氣體、溫度、火焰、燃燒音等。根據火災中發生的現象,人們已經利用了數十種物理轉換效應作為火災探測原理,并研制開發出相應的火災探測器,任何一種火災探測器,都只是針對火災中同時出現的多種物理量中的一種進行探測,則不可避免地受到環境中某些相似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誤報警盡管對火災探測器在靈敏度、可靠性和使用性能方面做過許多技術改進,但是至今仍然沒有一種單一參數火災探測器能有效地探測各類火情;人們要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所以及該場所可能會發生的火災類型來合理地選擇火災探測器的種類,如果選擇不當,就易造成誤報或漏報;現實中的火災多種多樣,又具有較大的偶然性和不穩定性,早期階段的火災現象和虛假火災現象常常混雜在一起,很難及時做出準確的判斷。由于火災報警事關重大,要求火災自動探測系統非常可靠,不允許有漏報警,同時,其誤報警應當越少越好。現在火災自動探測系統的誤報警與真實報警比率在 10:1 以下,經常發生誤報警會降低火災自動探測系統的可信度,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影響它的應用。因此,尋找適當的信號處理算法,在確保正確檢測火災的同時又具有極低的誤報警率,一直是火災自動探測系統的首要任務。
四、智能儀表在燃氣應用中的控制
我們在設計燃氣報警系統時候,主要使用到的關鍵技術包括:傳感器采集技術、無線MESH技術、后臺管理控制技術,并把幾種技術進行結合和集成總體設計了燃氣報警系統。
1、傳感器采集技術:通過前端傳感器采集設備,我們可以采集到具體的監控數據,然后將采集到的數據上傳至控制機,通過控制機對上傳的信息進行分析,然后做出報警等級處理。
2、無線MESH技術:組網技術采用無線MESH技術,它可以將最前端的傳感報警主機信息通過mesh網絡技術及已有的局域網技術、設備,把信息發送到調度指揮中心的后臺管理設備或系統上。
3、后臺管理控制技術:報警主機可以控制數據采集前端節點進行數據收集,并根據專家數據庫進行有針對性的數據分析,做出聲、光報警。同時,將傳感器采集的濃度信息和報警信息傳到后臺管理系統,該系統集成了信號采集、數據分析、報警輸出和音頻視頻的顯示技術。
4、氣體報警系統核心設計
(1)燃氣報警系統流程
報警系統的信息采集是通過前端的探頭,可以采集到多種有用信息,如可燃性氣體的濃度值、溫度等。當我們將采集到的數據上傳至上位機時,上位機就根據接收到的氣體濃度信息進行數據分析、比較。當發現危險狀態,比如探頭上傳的濃度過高時,則進行報警信號輸出;若濃度值在安全范圍內,則繼續監聽探頭上傳的數據信息。此時,上位控制機將采集到的信息和報警處理信息上傳至上一級管理系統。通過后臺管理系統進行整體控制,以便形成集中性控制管理和調度指揮。
(2)燃氣報警系統機制
首先,在設計的報警機制中采集設備使用的是多種傳感器,直接安裝在用戶和關鍵節點上,用它監測其危險成分。如果發現可燃性氣體濃度有變化,就立刻將該信息發送給單元內的上位控制主機,然后馬上與經驗數據庫進行對比分析,并做出報警處理決策。此時,小區監管員看到報警消息,就可以根據系統提示進行調度安排。同時,系統需要將報警信息和處理決策通過綜合局域網上傳到小區物業管理處本地管理后臺服務器上,該后臺系統就會根據上傳的數據進行整體綜合的監控分析,并可以在設計系統平臺上查看當前管道探頭的濃度信息與報警信息。在設計系統平臺上查看當前管道探頭的濃度信息與報警信息。此時,小區監管員看到報警消息,就可以根據系統提示進行調度安排。在后臺系統設計時候,需要加入自定義報警級別設計,在設計報警級別時候,可以將有高危險報警信息時直接自動聯動上傳至消防報警中心后臺。當119報警服務臺收到信息,對當前服務器發出的報警信息進行人工確認,若事態緊急或嚴重,就可以及時出動消防車,從技術上做到事前監控,事后及時處理。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簡單介紹了智能儀表的遠程通訊。例如: 公用交換電話網、電力載波通信網、移動通訊網和有線寬帶網。也在火災報警器和燃氣報警器中進行了實際的應用和控制,在當今社會,隨著計算機的普遍應用,也應用到各個領域,特別是工業上,同時智能儀表的遠程通訊也隨之發展起來,在很多領域就要應用各種智能儀表進行遠程和控制管理。
參考文獻:
篇5
隨著結構化布線工程的普及和布線靈活性的不斷提高,用戶變更網絡連接或跳接的頻率也在提高,而布線系統是影響網絡故障的重要原因,椐調查60~70%的網絡故障是由于跳線的不明確,導致整個網絡的不可靠或癱瘓,網管人員已不可能再根據工程竣工圖或網絡拓撲圖來進行網絡維護工作。那么,如何能通過有效的辦法實現網絡布線的實時管理,使網管人員有一個清晰的網絡維護工作界面呢?這就需要有布線管理。物理層布線管理能實時(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監視布線的連接狀態和設備的物理位置,同時有任何更改的時候,能準確的更新布線文檔數據。這樣做的好處是連續提供可靠、安全的連接,防止任何無計劃的、無授權的更改,降低整個網絡系統的事故時間、運行和維護費用,最終能有效的管理整個網絡資源,提高布線管理效率。
二、構化布線目前設計的現狀和管理方式
目前,結構化布線設計一般采用國際標準的結構化布線系統,將語音、數據的配線統一在一套布線系統中。系統設計一般按六個子系統進行設計:
1. 工作區子系統:由終端設備連接到信息插座的連接線纜(3m左右)所組成。
2. 水平配線子系統:各樓層弱電井兼作樓層設備間,由設備間至工作區信息插座采用6類4對8芯UTP雙絞線,配線電纜長度不超過90米。
3. 垂直干線子系統:傳輸數據的垂直干線采用6芯多模光纖,并采用6類4對8芯UTP雙絞線作為備份;傳輸語音的垂直干線采用5類非屏蔽大對數銅纜。垂直干線沿弱電豎井橋架敷設。
4. 設備間子系統:各樓層弱電間作設備間,設置接入層網絡交換機、配線架等連接器件。
5. 管理子系統:計算機網絡中心、電話總機房,是整個大樓的網絡、電話交接中心。
6. 建筑群子系統:將建筑物中的線纜延伸到建筑物群的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設備和網絡設備上。
這樣設計思路簡潔,施工簡單,施工費用降低,充分適應通訊和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為今后辦公自動化打下堅實的線路基礎。
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僅僅滿足布線,施工等的方便,對維護、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引言所述,如今公司、辦公人員變化很快,如果還是到設備間去跳線,是非常麻煩的,所以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能進行隨時的改變和調整,這對管理人員的要求會很嚴格。管理人員要清楚地知道工作區的點與配線架點之間的對應關系,并能及時的跳接。根據TIA/EIA-606標準即《商業建筑物電信基礎結構管理標準》的規定:傳輸機房、設備間、介質終端、雙絞線、光纖、接地線等都有明確的編號標準和方法。通常施工人員為保證線纜兩端的正確端接,會在線纜上貼上標簽。用戶可以通過每條線纜的唯一編碼,在配線架和面板插座上識別線纜。
目前,由于用戶每天都在使用布線系統,而且用戶通常自己負責布線系統的維護,因此一般標識使用簡單的字母和數字進行識別。現在盡管許多制造商在生產面板插座時預印了“電話”、“電腦”、“傳真”等字樣,但大部分業主建議不要在面板插座上使用這些圖標。因為,首先這些標識信息不完全,達不到管理的目的;其次,布線基礎設施將不再具有通用性,隨時可能發生變更。到一段時間后,設備間跳線亂成一團,標簽脫落現象等很嚴重。
三、設計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必要性
綜合布線實時智能管理系統是采用計算機技術實現綜合布線的實時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在計算機市場中,已經有多種網絡管理應用軟件來幫助網絡管理員來監視網絡的連接情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應用絕大多數都工作在網絡層,而非物理連接層,它只能告訴網絡管理員哪個邏輯鏈路斷了,哪個設備不能連接上了,但是不能告訴管理員物理錯誤的位置和問題發生的原因,到底是電纜斷了還是插頭脫落了。傳統的交換機端口到配線架端口的連接是通過跳線完成的。竣工時候的跳線一旦發生更改必須由人工改變圖紙加以記錄,以備今后查詢。配線架的端口僅代表著客戶端端口,這樣造成的一個問題是,管理難度高,跳線在今后改動中難以查詢所連接的端口;另一個問題是,交換機的端口由于改變需要經常插拔,容易導致昂貴的交換機設備的損壞。一個統一實時的物理層管理系統能夠準確、可靠、安全、提供端到端的實時監視和相應的文檔,是十分必要的。綜合布線智能實時管理能節約時間,使業務中斷達到最小,能有效利用有源設備,能精確完善的記錄文檔,能在修復故障時降低中斷時間,對有計劃的 MAC (Move 移動、Add 添加、Change 變更) 能迅速作出反應。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行政單位使用了網絡系統,改變了傳統的辦公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在單位中也多了一個部門--電腦部。傳統企業中的電腦部的職責也從文字處理、計算機維護轉入了網絡維護為主的新時代。在網絡維護中,除了對服務器系統、網絡設備的狀態監控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根據其他部門人員變更,提供網絡(包括電話等)連接支持,以及更改后的文檔管理。
隨著時代脈搏的加快,人員變動,乃至部門的變動都越來越頻繁,如何讓網絡變動跟上這日益加快的節奏,同時又要保持文檔的正確性?這個問題逐步顯現出來。傳統的由人為管理的主要手段的模式已難以承擔這項工作。例如,電腦部人員變動造成新的工作人員對網絡一無所知的情況也比比皆是。若將整個企業比作一個機器,那么,這時的網絡系統將是最薄弱了。即使是最有經驗的網絡技術人員,面對一個混沌的網絡也束手無策。服務器設備、網絡通訊設備的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的物理層的管理有沒有新的突破呢?回答是肯定的。四、構化布線計算機管理系統組成
傳統的網絡連接有這樣幾個部分:交換機端口到配線架端口的連接、配線架端口到客戶端端口連接、客戶端端口到終端設備(電腦、電話機等)。一般情況下,配線架端口到客戶端端口的網絡連接已經在最初的安裝中完成,很難在今后改動。所以,交換機端口到配線架端口的跳線是我們機房管理的重點。
篇6
Key words: Contract Energy Management (EPC);risk aversion;risk prevention;risk allocation; risk transfer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8-0234-03
0引言
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控制可以分為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回避、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防范、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分散、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轉移等四個子系統。其基本邏輯是在進行風險評估之后,首先是對根本性的風險予以回避,放棄或拒絕該項目;其次對無法回避的風險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手段予以防范,降低該風險的發生概率;再次對無法回避而且降低程度有限的風險進行分散,即在節能服務公司(EMCo)與客戶以及相關合同當事人之間進行風險承擔與損失的分配;最后對于自留風險以及公共風險進行風險轉移,將此種風險轉移到其他進行風險管理的社會組織。
1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回避
合同能源管理(EPC)的風險回避是指EMCo經過對所識別出來的EPC風險進行評估之后,考慮到風險存在和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風險損失的程度,主動放棄或拒絕實施可能導致風險損失的方案,或者對原來的項目方案進行修改調整以避開風險源。風險回避具有簡單易行,全面徹底的優點,能將風險的概率降低到零,使回避風險的同時也放棄了獲得收益的機會。
風險回避是風險評估之后的決策結果,如果一個具體的EPC整個系統有巨大風險或者某個子系統或某個風險發生的幾率很大且損失也可能很大,那么就必須進行風險回避。根據EPC在我國的實施情況,我們認為風險回避一般來自于客戶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技術風險、融資風險、設備與原材料采購風險、施工風險、節能量風險、市場風險以及違約救濟的環境風險(行政救濟風險與司法救濟風險)等,當任何一種風險或某幾種風險的組合發生的幾率很高、可能引起的損失很大,致使原來預期的收益目標產生負向偏離的時候,就必須要立即放棄或拒絕該項節能項目;如果進行適當的修正可以的話,則也可以進行修正后再行啟動。
2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防范
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防范是指對于無法回避的風險我們應該尋找現實可行的方法與途徑與以防止和降低,若在采用了防止與減少這類風險的方法之后,該項目的風險仍不可接受,EMCo就應該放棄該項目,轉而尋求其它風險低、回報高的項目。值得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風險都可以防范,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風險中不可抗力的非人為風險就是不可防范的。有關風險防范的具體方法有:
2.1 EMCo內部風險的防范。內部風險的防范不僅是對EPC所有風險的應對,更是對可行性研究風險的相應防范。
2.1.1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里有兩種含義:一是按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建立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二是按照管理學的要求,制定和規范各種管理制度,使之達到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的和諧統一。制度的低成本供給、制度結構的協調、制度的靜態穩定與動態調整相統一,保證EMCo在EPC的整個過程的風險調控能力。
2.1.2 規范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在EPC中有三個層次:員工層次、人力資源層次、人力資本層次,規范人力資源管理就是要達到我們所謂的第三層次。特別要注意人力資本的產權界限模糊性所帶來的風險,人力資本的流動性風險以及人力資本價值不確定性風險。
2.1.3 提高項目管理水平。構建科學的管理組織,優化管理流程,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使組織資源可以得到充分使用,系統內外的各個運作過程節點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EPC的整個成本可以降到最低,并且可以減少風險源的存在,對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能夠進行很好的控制。
2.2 客戶風險的防范。客戶風險的防范旨在選擇合適的客戶。確定適當的客戶是風險防范的重要措施,EMCo必須確保所選擇的客戶業務狀況良好,財務制度健全,會按項目的節能量支付給EMCo應分享的比例。因此,EMCo從一開始就應通過多種渠道對客戶進行全面了解,通過銀行、其它客戶、客戶上級主管部門、客戶的客戶等去了解客戶的各方面情況,并與客戶單位的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保持聯絡,隨時獲得他們對項目的反饋意見,以便改進工作;同時避免因客戶單位機構改革和人員變動帶來的風險。選擇客戶從對客戶評價開始,以了解與評價客戶的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
2.2.1 客戶基本情況的了解和評價。①客戶公司成立時間、注冊資本額、資本到位情況、股東名稱及實力等。一般來說,若公司成立時間太短,在與其合作時應予以充分關注;公司注冊資本較大時,說明其實力較強;如果客戶的股東是很有實力的大公司,那么客戶的風險就會小一些。②客戶經濟形式。客戶屬于國營、民營、三資還是私人企業,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往往預示著不同的風險程度。但一般因地區而異,因社會發展階段而異。③客戶與政府關系類別。有些企業與政府關系深厚,這些企業往往在經營上無太大風險,但可能會存在一些信用風險。④企業組織結構。包括:全資子公司有多少,控股公司有多少,參股公司多少,各自的狀況如何。了解這些以便全面了解客戶的整體經營情況和實力。⑤企業的綜合素質。如領導素質、社會評價、廠區面貌、員工精神面貌等。了解這些以便更好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
2.2.2 客戶財務情況的了解和分析評價。①了解客戶的主營業務和兼營業務。了解EMCo要投資的項目是與主營業務有關,還是與兼營業務有關。一般來說,企業較重視其主營業務,投資于此風險會小一些。②了解經營情況。包括了解:生產能力、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總資產、凈資產等數據。同時,還要了解客戶產品的市場狀況、市場競爭情況和市場前景等。一般來說,規模較大,生產經營持續增長、市場前景良好的客戶是優質客戶。③關注財務報表的審計情況。看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是否經過審計,審計報告結論是什么,有無保留意見,存在哪些需要說明或調整的事項。④財務狀況分析。包括資產變動的來源分析、利潤增減額變動分析、利潤構成變動分析、資產負債結構分析、獲利能力分析、財務比率分析等。⑤銀行負債及償債能力分析。一方面要分析客戶的銀行負債情況,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客戶的或有負債分析。⑥應收賬款與其它應收款分析。⑦現金流分析。除了償債能力、經營能力等分析外,還應分析:a.利潤質量;b.未來狀況。以便全面了解客戶的過去和將來的財務狀況,充分評估可能的風險。
2.2.3 重大事項的了解。EMCo還應該關注客戶可能會出現的重大事項,因為重大事項對投資項目的影響往往是巨大的。對重大事項的分析主要包括:①分析客戶近期可能進行的重大建設項目或重大投資項目;②對客戶可能會出現的重大體制改革,包括資本結構變化、高層人員變動等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③了解客戶當前有無面臨重大法律訴訟問題;④了解客戶近三年是否出現較大的經營或投資失誤,如果有,原因是什么;⑤客戶是否參與了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的交易。在資金使用方面是否存在違規違紀行為。如果有,客戶則會面臨很大的法律風險,可能導致EMCo的投資項目失敗。⑥其它重要項目情況的了解和分析,主要針對客戶存在異常情況的資產、負債項目。
2.2.4 科學評估客戶的信用風險。可借用銀行的信用評估系統,剔除信用不良的客戶。示范EMCo之一的遼寧EMCo就非常成功地與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利用他們的客戶信譽評估系統對自己的目標客戶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同時對客戶群進行正確評價和細分。他們根據評估結果,結合本公司的技術特點和全省的行業特點,將客戶分為三類:黃金客戶、機會客戶和高風險客戶,并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從而將客戶信譽風險降到最低。在對客戶進行信用評估時,EMCo內部負責相關項目的人員應回避,因為他們的評估意見可能不夠客觀。向與客戶有業務往來的其它單位核實客戶的信用情況。如向客戶的原設備供應商、合作單位等核實。在對客戶進行詳細的評價基礎上,盡可能地選擇優良的客戶。這類客戶應是真正有節能潛力,而且真誠地愿意與EMCo合作,而不是由于急需使用資金或出于其它目的。
2.3 節點風險的防范
2.3.1 合同風險的防范。合同風險是合同的不完全性所導致的,合同風險的防范重在簽訂一份盡可能完善的合同。目前來看,這方面的風險還是比較高的。要力爭將風險控制在合同上,通過合同的約束來保障項目的正常執行,以及EMCo正常地收回應得的收益。
2.3.2 融資與財務風險的防范。能夠不投資而更新設備、節約能源使EPC的重要優勢,如果融資出現風險,則該節能項目將面臨失敗。融資風險的防范有兩個方面:一是EMCo提高自身的融資能力;二是選擇好的項目或者是選擇資信良好的客戶,這是保障項目的未來穩定收益的關鍵,也是融資途徑順暢的關鍵。關于財務風險,特別強調EMCo應成為項目成本分析的專家,這是取得項目利潤的重要前提。降低財務風險的方法有:不要忽視項目中發生的各種雜費,它們累計起來很可觀。例如,更換熒光燈鎮流器時,要用的導線和連接件,這些材料的成本雖然低,也應計入項目的成本內;應將“間接”成本如交通費用、清理現場垃圾費用等都計入項目成本內;明確可能的“附加”成本,應讓客戶清楚地理解這些都是項目的額外成本。例如,要更換泵或風機上的電機時,應將滑輪、密封件、皮帶等的費用包括進去。如果門窗玻璃或百葉窗損壞了,EMCo更換時就有額外費用發生。
2.3.3 施工風險的防范。EMCo必須按合同規定的時間完成項目,以使客戶按時向其付款。如果建設期比計劃期延長了許多,EMCo的貸款利息就會增加,其它費用也可能會增加。降低這種風險的方法有:在制定施工進度表之前確定各有關設備的交付日期;仔細地計劃施工步驟,讓客戶方面相關的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介入這一過程,以便他們能指出潛在的施工問題;讓EMCo的項目經理對項目施工全面負責;在施工進度表中留有一定的時間余量,以防可能發生的工期延遲。
2.3.4 設備和技術風險的防范。盡管設備制造商對設備的性能和質量有擔保,如果所安裝的設備運行情況不佳,EMCo仍然會為解決有關問題而承擔額外費用。減少這種風險的方法有:只使用經過考驗的技術,EMCo不應在其業務中進行新技術的應用試驗;采用有可靠性記錄的設備,例如,很多電子鎮流器都具有極好的性能,但在實際項目中,應選用有良好運行記錄的鎮流器;選擇愿為其設備提供擔保的、優秀的設備供應商,所提供的擔保應包括承擔更換設備的人工費用。這里要注意,盡量避免接受那些財務狀況不太好的設備供應商的設備,盡管他們也提供了優厚的擔保。因為,一旦設備出現問題,而該設備制造商卻停業了,無力履行其擔保責任,這時EMCo就會遭受損失。
2.3.5 節能量風險的防范。這是EMCo容易犯大錯誤的地方,降低這種風險的方法有:對項目的目前狀況進行實測,而不能靠假定。例如,對調速傳動設備更新改造前,必須確定泵的負荷分布,以精確計算節能量。為節能量的計算誤差留出余地,確定合理的誤差幅度。例如,按計算節能量的80%來確定實際的節能量。對項目的節能量進行連續地監測,密切注視項目實施后未達到預期節能量的早期跡象,以便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2.3.6 投資回報風險的防范。這是EPC業務的獨特風險,需要EMCo關注和研究。在項目開始前,EMCo應結合客戶的具體狀況制定詳盡可行的風險管理方案,確保按計劃收回項目投資和應分享的效益。根據國內示范EMCo的經驗和教訓,回避此類風險的方法有:知己知彼,主動安全。只有全面了解客戶的情況,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在出現風險時有相應的對策來化解。必須在合同談判時就與客戶將效益分享及期限談清楚,并向客戶解釋清楚“為什么”和“怎么做”。如遼寧EMCo采用資金封閉運行機制,就較好地保證了EMCo的投資回報,同時也使客戶容易接受。制定合理的分享年限,并留有一定的應變余量,以保證在客戶方面出現任何不利變化時,EMCo仍然能收回全部投資。選擇權威的能源審計部門監測項目節能量,以保證能公平合理地進行項目的能耗評估和節能效益分析。該審計部門最好是國家有關部門、當地或該行業影響力較大的機構。
2.3.7 證據風險的防范。在違約與救濟階段,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是EPC的外部環境,或者說是外生變量,在風險防范時我們一般不予考慮,但證據風險我們可以有效防范,措施是分工清晰,責任明確,記錄準、及時、完整。特別是對于影響履約的因素與結果的記錄與簽字,對于合同履行變更與解除的緣由與情形要記錄與按規定簽字蓋章。還要注意發揮法律專業人士的指導作用。
2.3.8 風險的防范。在爭議解決時,其EMCo代表人無論是屬于公司內部員工還是公司聘請的外部律師或其他專業人員,都存在風險問題。對于風險的防范除了選擇人之外,主要是正向激勵與負向激勵,把所的事項與其付出的努力相聯系,盡力達到中的信息對稱性,消除信息的不對等、不充分、不真實、不完整,解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3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分配
合同能源管理(EPC)的風險分配,是指對于無法回避而且預防無力的風險,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在EMCo與客戶以及其他合同當事人甚至地方政府之間進行分配,達到風險分散的目的。通常情況下,EMCo會將一些損失頻率高而損失程度輕微的風險自己保留下來,而把自己不能很好管理的風險分配出去或轉移出去。EPC風險分散是站在法律角度予以闡述的,這里有三個基本假設:①EMCo與客戶能夠清楚地約定這些風險管理條款;②些約定條款能夠被全面適當執行;③當一方沒有全面適當執行時,另一方可以無成本地申請強制執行。很明顯,救濟風險不能以此來分散。下面我們對EPC的風險分散措施予以闡述。
3.1 客戶信息的合同化。通常情況下,EMCo要確保與之簽訂合同的客戶具有相應的資格與履約能力以及基本的信用,如果出現客戶的信用風險或者經營風險,那么EMCo要承擔其不利的后果。但是如果EMCo要把客戶的基本或者關鍵信息作為合同的一部分訂立在合同之內,性質就發生變化了,客戶必須保證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實性,否則客戶就應當承擔 “欺詐”EMCo的法律責任,這樣就把本應由EMCo承擔的風險分配給了客戶。
3.2 不可抗力的約定。對于EPC中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政策法規風險、行政與司法救濟風險等非人為風險可以采取不可抗力的條款約定的方法進行風險分散。由于這些風險是人力事前不可預見、發生時不可控制、發生后不可克服的事件,故從責任上區分,雙方都沒有過錯責任。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不可抗力的涵義、不可抗力的范圍、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后的處理以及雙方損失的承擔,十分必要。這有利于包括EMCo在內的所有合同當事人預期行為后果,對于風險進行適當管理。
3.3 情勢變更的約定。對于雙方節能服務合同中不可抗力沒有涵蓋的情況,如果發生了異常變化則應約定情勢變更條款。特別對于節能量風險、節能價格風險、設備與原材料采購風險等適用較多。當價格或節能量在一定范圍內浮動應屬商業風險,EMCo應該自我承擔,但如發生大的變動,致使合同履行嚴重顯失公平,屬于無法預見的不正常的商業風險,應允許當事人以情勢變更原則主張變更或解除合同。但如果遲延履行,在此期間發生的異常變化則不能適用情勢變更。情勢變更必須是對一方當事人顯失公平,或是履行合同已沒有意義,或對一方造成重大損害。
3.4 違約責任的約定。違約責任的約定是對履約階段中的風險分配。一般情況下,融資、技術與設備和原材料、施工的風險由EMCo承擔的居多,對于EMCo的約束也多,但是這些環節仍然需要客戶的密切配合,有時這些配合至關重要,如此在合同中明確客戶的違約責任就可以把部分風險分配給客戶。而設備監測與維護、節能量的核算以及投資回報風險更與客戶息息相關,這就需要約定客戶如違約應該承擔的風險與損失。
3.5 免除責任的約定。對于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EMCo可以依照合同和法律免除責任,將風險轉移至客戶或共同承擔。但在EMCo與設備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技術供應商、資金提供者、施工者等按照合同行事時仍然會受到不可抗力的困擾致使相關的節能服務合同的履行遭受障礙,此時雙方協商在節能服務合同中也可以約定EMCo的免責或部分免責。
3.6 履約擔保的約定。由于EPC的節能模式,EMCo承擔了全部或絕大部分風險,有時會使項目本身遭受不合理的阻礙。為使項目運行順暢和公平合理起見,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履約擔保。這既可以在節能服務合同中約定,也可以在牽連合同(技術服務合同、設備與原材料供應合同、施工合同、融資或融資租賃合同)中約定。擔保主要來自于EMCo之外的其他合同方,如可以要求客戶提供第三方擔保或者資產抵押等有效擔保方式。
3.7 牽連合同的約定。把由EMCo承擔的部分風險通過與其他第三方訂立合同的形式分配出去,這主要體現在牽連合同中。為了實施一項EPC節能項目,EMCo必須把自己不具備能力的業務承包出去,與相關方訂立節能服務合同的牽連合同,如技術服務合同、設備與原材料供應合同、施工合同、融資或融資租賃合同等。這時EMCo就有機會把有關風險――融資風險、技術風險、設備與原材料采購風險、施工風險等合理地分配給合同方。如邀請設備制造商共同參與實施節能項目,用節能效益分期償還設備費用等方式。
3.8 合同主體的多元化。按照風險分散的基本原理,非系統風險可以通過選擇風險特征不同的主體進行組合,是不同的風險之間相互抵消,最終形成無風險或風險低的組合。這表現為合同主體的多元化。EMCo可以通過儲備各種供應商和分別與之訂立合同的方式分散風險。“不要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合同主體的多樣化使EMCo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但并非是越多越好,供應商過多將會帶來過高的成本,從而出現新的成本風險。
4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轉移
對于無法分散或無法回避的風險,EMCo可以將該風險轉移到合同當事人之外,通常情況下是風險管理的專業組織。本報告認為風險轉移有三種方式:保險轉移、合同債權轉移、期貨轉移。
4.1 保險轉移。EMCo可以根據自身對風險的管理能力和風險損失承擔能力,將那些認為不能進行有效管理或者管理成本很高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并交納一定的保費,在保險事故發生后,EMCo可以獲得了向保險公司索賠的權利,此時衡量的是保險費用與得到賠償之間的差距。但是現在保險公司承保的險種有限,需要EMCo進行通盤考慮。
4.2 合同債權轉移。合同債權轉移是EMCo將EPC模式下的全部或部分節能利潤的收益權轉讓給銀行或其他組織或個人,銀行或其他組織或個人將折算后節能收益一次性支付給EMCo,由銀行或其他組織或個人取代EMCo的合同主體地位,收取將來的節能利潤,實際上是將由節能服務合同產生的債權轉讓出去,這既是一種融資方式也是一種風險轉移方式,EMCo在轉讓自己的債權的同時也把自己的風險轉移出去了。
4.3 期貨轉移。期貨轉移主要是針對EPC模式中所需要的大宗期貨商品所具有的風險,如設備原材料采購風險、融資租賃風險等。期貨是指買賣雙方墻頂協議,確定在未來的某一時間,以規定的價格交割一定數量的某一品種、規格的商品。期貨交易的產生,為現貨市場提供了一個回避價格風險的場所和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期現貨兩個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在實際的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避免商品價格的千變萬化導致成本上升或利潤下降,可利用期貨交易進行套期保值,即在期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與現貨市場上數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貨合約,使期現貨市場交易的損益相互抵補。鎖定企業的生產成本或商品銷售價格,保住既定利潤,回避價格風險。
上述合同能源管理的風險控制模式之間既有邏輯關聯,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EMCo在進行風險管理時要系統考量,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每一個節能項目的情況(客戶情況、節能設備改造、資金與財務等等)進行組合式風險控制或單獨式風險控制。
參考文獻:
[1]田基贊,李鳴,關瑞.“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與節能降耗對策.經濟視角,2007,(11):70-71.
篇7
在眾多節能燈具中,LED燈具一直是受到注目的產品。根據市場預測分析,到2013年的LED照明市場產值將達137億美元。目前全球的照明大廠如飛利浦(Philip)、毆思朗(Osram)以及奇異(GE),均已積極投入開發。從應用技術面來說,照明網絡化與智能化是LED照明產業的重要趨勢。所謂照明網絡化代表著每個燈具都具有被尋址的能力。透過尋址的方式,讓每個燈具都可以下達命令到網絡來控制各個燈具,并隨時的監測燈具的使用狀態。要實現這樣的功能必須要有良好的通信接口來處理網絡配置的需要,在眾多的通信標準中,ZigBee可說是一個極位適合的選擇。
ZigBee與LED智能照明
ZigBee是由ZigBee Alliance所提出的無線通信標準,這個標準是建構在IEEE 802,15.4之上,所使用的是2.4GHz頻段。ZigBee標準的應用主要定位在短距離(10m以內),低速率(250kbps以下)的數據傳輸。此外,ZigBee具備星狀(start)、樹狀(tree)以及網狀(mesh)的網絡拓撲型態,能夠滿足許多應用情境的需要。而近年來有許多的應用情境以成為未來的趨勢,ZigBeeAlliance也為這些應用領域制定了相關規范(profile),其中包含了Building Automation (BA)、SmartEnergy(SE)、Home Automation(HA)等9種類別,其中與照明相關的定義在HA的范圍里。
一般來說,在需要照明的場所中,燈具與燈具間的距離都不會太遠,而控制命令與燈具狀態的的信息量都不會太大,所以很適合利用ZigBee作為通信及控制的接口。ZigBee還有一項計大的好處就是能自動地產生互連的網絡。只要連上電源,各個節點就會嘗試互相溝通,最后達到一個能互相通信的網絡環境。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的減少在網絡設定上的負擔,也降低了導入整個照明系統的門坎。而照明系統在結合ZigBee之后,便有更多的控制選項來滿足不同情境需求。而智能照明系統不僅可以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提供照明,同時也達到供安全指引,環保節能及有效管理的目的。近年在一般的建筑內的場所,逐漸開始使用智能照明系統來涵蓋室內的照明需要,例如在辦公室或會議室,透過感測網絡監測室內外的光線明暗,進而控制燈具的亮度達到節能的目的。而照明系統也能針對用戶所需要的情境做出正去的反應,像是簡報開會的時候,自動關閉部分電燈,增加簡報的布幕效果等等,這些都提升了智能照明應用的價值。
應用案例:停車場路燈管理系統
除了在室內,室外也有很多場景需要照明設備,停車場就是一個極為適合導入LED智能照明系統的好例子。以傳統停車場為例,不管是在建筑物內或是露天的型態,照明的功能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接下來從信息通信、應用情境及管理等面向,分析結合ZigBee的智能照明系統有什么樣的優勢。
通信接口
ZigBee具有良好的網絡架構,在燈具上直接將上模塊后就可以互通,但在設備尋址上要先做一些設定,但這些設定遠比拉通信控制線來的容易而且便宜。另外,由于一盞燈劇照明的面積通常不會太大,所以燈具布建的密度較高,彼此的距離不會太遠,正好適合短距離的ZigBee。一般停車場大多是空曠寬敞的場所,所以不會有遮蔽的問題。此外,為了得知環境的狀態,也須布建一些光傳感器及紅外線動作傳感器,藉此來掌握停車場的狀況信息。這些傳感器同樣可以使用ZigBee的標準溝通接口,可以減少系統建置的硬件成本。對于傳感器來說,需要回傳到后端的數據就是感測到的信息。光傳感器偵測到的就是環境的照度值,動作傳感器則是在區域內有無物體移動等等。而燈具部份的通信則是雙向的,除了需要回傳開關的狀態以及用電量等數據,還要能接收系統所發出的控制命令來調整照明的狀態。另外,當有一些特別的情況,可以考慮一些其他的通信方式。舉例來說,在停車塔的情境,有時會有要跨樓層通信的需要,這時無線信號有時會有遮蔽的情況,這時可以考慮使用電力線通信(Power LineCommunication),來確保各個設備間有穩定的通信。
應用情境
在停車場所,照明情境分為引導和無人兩種。當有車進入時,也就是當紅外線傳感器偵測到有車時,車道需要較為明亮的照明。車在停入車位的時候,車位的照明也要提高。動態的燈光調整可以讓使用者更清楚行徑的動線,也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在攝影機或紅外線傳感器都偵測到無人的情況時,全部的燈光就可以調低亮度,但仍需維持一定亮度,以避免系統發生誤判,影響到使用人安全的情況。管理
篇8
引言:智能樓宇綜合管理系統(IBMS)是在BAS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與通信網絡系統、信息網絡系統實現更高一層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統,從而實現各子系統間信息、資源和任務共享,各子系統的操作和快速響應與聯動控制,以達到自動化監視與控制目的,它將為使用者提供一個高效、便利、可靠的管理手段,給使用者提供全面、高質、安全、舒適的綜合服務。它追求的目標是:信息資源的共享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模式,盡可能地減少管理人員和節約能源,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和工作性質的多樣化及復雜性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
1智能樓宇管理系統概述
1.1 智能樓宇系統從信息交換和共享的角度來看待智能建筑產業。 它不僅要能夠與建筑物內的照明、電力、暖通、給水、排水、通風、安防等各設備子系統進行數據交換, 還要提供包括查詢、預約、遠程控制、導航、指南等各種行業內的通用服務, 具備在其上進行開發增值信息服務的能力, 并可以與大量相關行業或其他行業的第三方應用系統進行互兼容和操作。
1.2 智能樓宇管理系統結構:由Turing Control組態軟件做為上位機的監控系統支撐軟件,采集和控制下位各類傳感器及各種DDC控制器、執行機構。該管理系統分為子系統,分別是高、低壓配電監控系統、給、排水監控系統、中心調溫監控系統、燈光控制系統、電梯運行控制系統、門禁停車場監控系統。
2 智能樓宇管理系統設計和實現
智能樓宇管理系統是從智能大樓的要求出發,充分考慮樓宇的各種功能需求,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把復雜的異構系統形成一個相互關聯、完整和協調的綜合管理系統,使系統數據和信息得到高效合理的分配、共享、聯動。那么,根據智能建筑這些特點和使用者對大樓智能化系統工程的實際功能需求,我們對智能樓宇綜合管理系統的設計進行了探討。
現代的智能樓宇管理系統應基于微內核、可伸縮、跨平臺的系統架構。
圖1 給出智能樓宇管理系統采用的層次結構模型。從該層次模型中可以看到,各種為終端用戶開發的應用系統作為服務申請者位于最上層。在應用系統下一層是服務提供者——業務相關服務層。業務相關服務層針對具體的應用領域提供相應的功能服務,包含該行業內的標準( 通用) 服務,也可以包括定制的服務;同時,業務相關服務層還為各軟件開發商提供可重用的接口和組件。軟件總線 ORB 以及系統服務和實用工具屏蔽了網絡環境的差異。最底層的系統軟件層提供了計算和網絡的基礎框架結構。應用系統和服務之間、應用系統之間以及服務之間通過ORB 和系統軟件層進行互操作。
根據圖1 的層次模型,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智能樓宇管理系統設計應該由一組業務相關服務( 核心服務) 、標準監控工作站、綜合數據庫、系統工具等內容組成一種多層結構,結構圖如圖2 所示。
圖 1系統層次結構模型
圖 2智能樓宇管理系統總體結構
其中,智能樓宇管理系統的核心服務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被映射為層次模型中的業務相關服務層。而一些應用,如標準工作站、系統工具等,可以作為特殊的應用提供,它們和其他第三方應用系統都處于相同的應用層上。
3 現代智能樓宇管理系統設計特點
3.1 開放兼容,無逢集成
(1)集成系統應支持OPC、SNMP、BACnet、Lonwork、Modbus等各種標準接口;
(2)系統支持數百種Rs232 / Rs485 / Rs422 等串口通訊協議;
(3)無論哪家公司的產品,只要提供通訊接口,均可快速免費接入到平臺中;
(4)系統作為服務端,對外提供OPC、SNMP、BACnet 數據接口,與其它系統對接。
3.2 良好的用戶界面——3D全景交互
隨著用戶對系統交互界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智能樓宇系統軟件原生支持動態3D全景高清技術,應配合多點觸摸和多屏互動界面,給予用戶極強的現場交互感,但是這個特點僅適用于高端應用場合。或者利用先進的紅外光學動作捕捉技術,自動識別“點擊”、“切換”、“控制”等肢體動作,達到與軟件進行交互的目的。
3.3 全面支持移動平臺
應支持現有流行的移動終端系統,如Android、Apple、Windows等。方便客戶隨時隨地監控。
4 現代智能樓宇管理系統設計功能
4.1系統工具是系統提供的一組特殊應用,是管理和配置系統的工具。其功能包括:
(1) 事件定義和關聯( 和控制方案)。為系統定義事件和控制方案并定義兩者間的關聯(即定義系統聯動功能)。為了達到系統的開放性和可伸縮性,必須用統一的形式對設備子系統進行封裝。本文設計了分層驅動模式,把核心與子系統的接口設計為兩層:統一設備驅動服務( uniform device driver service,UDDS) 和設備相關驅動服務( device specific driver service,DSDS) 。UDDS 包含在核心中, 向核心的其他服務提供統一的設備存取接口。DSDS 根據具體子系統的不同而不同,它屏蔽了各子系統操作方式的差異,向UDDS 提供相同的設備視圖。DSDS 可以由生產子系統的廠商提供,也可以由用戶自己定制。通過這種設計模式,使得在系統連接設備發生變化時,無需修改BIMS,而只要更換相應的 DSDS 即可,從而達到了良好的開放性和可伸縮性。
(2) 控制圖定制工具。系統提供完全可定制的圖形化界面,內置多種圖形工具和二次開發平臺。控制圖根據具體建筑物的不同而不同,具有千變萬化的特點。用戶通過系統控制圖定制工具繪制所需的圖形。
4.2核心服務都是標準的 CORBA service,它包括如下一組通用的業務相關服務:
(1) 日志服務。提供系統日志( 包括登錄、注銷、操作、事件、錯誤等) 的管理維護,有效地分析整個系統的日常操作與安全事件數據,識別應用系統環境中潛在的惡意威脅活動,幫助用戶降低受到來自外界和內部的惡意破壞和侵襲,提高系統的質量控制和監管控制。
(2) 事件服務。事件是指系統的某個實體狀態改變時產生的消息。該服務提供了一系列接口,供操作員定義和管理系統事件。
(3) 控制方案服務。控制方案是指涉及多個設備的復雜操作過程。控制方案服務使用戶可以用腳本語言方式定義和管理控制方案,并用解釋方式執行。
(4) 郵件和通信服務。提供系統操作員之間的郵件服務和在線交談服務。
5 結束語
總之,隨著高新技術日新月異,智能樓宇管理系統在計算機控制通信和設備自動化管理技術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這就要求不斷掌握新技術,不斷完善設計功能,提高應用的可行性。此與同時,更要提高系統管理和維護的自動化水平和協調運行能力,特別是在隨著以太網的迅猛發展,智能建筑與以太網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結合點,為智能建筑向開放性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的時代,真正實現功能集成、網絡集成和軟件界面集成的設計目標,為智能建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超值服務和管理。
篇9
電力企業傳統的抄核收模式是隨著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而逐步建立起來的,服務社會民生,為我國早期電力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隨著社會發展,用電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客戶多,業務多,需求多,變動快,分布廣,金額大等等特點,而這種人工手動抄表、核算、收費的模式以及與此相應的電力企業管理模式、業務模式,以大量的人工參與操作為主,整體信息化程度不高,加上業務環節眾多、標準不一,導致電費抄核收工作耗時、費力,差錯頻繁,效率低下。這顯然已經不堪應付,更不用說開展更多的業務、進行更好的服務以及維護了。同時傳統的抄核收體系缺乏科學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不能對抄核收各環節的工作進行有效的監測,難以提前發現風險隱患并及時處理。同時,這種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業務需求,造成電力營銷人力資源、客戶服務資源大量浪費,無法有效地建立“客戶導向型”的高效靈活服務機制。
于是,整個企業的營運效率和水平低下,更不用說是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改進管理方式了。長此以往,必然為用電市場病垢乃至淘汰。
1.2 智能化技術進步為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等的的快速發展,手持式抄表機、智能電表、Rs485通信技術、低壓載波通信技術、GPRS遠程集中智能抄表系統以及3g4g及時通信技術的成熟應用,催生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產生。
2 按部就班實施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
2.1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概述
依據系統論的管理理論指導,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實施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可以分為用電信息采集子系統、數據分析統計子系統、業務管理子系統三部分。用電信息子系統是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的基礎,將客戶抄表、電費計算、電費復核、電費發行等傳統業務環節通過自動調度任務、隊列控制、流程自動傳遞、作業全過程監控等各項功能有機結合,實現抄表、核算過程的智能化處理,可極大地提高營銷業務處理效率。數據分析子系統,接受采集的數據,也可以連接電力企業原有的用電數據以及客戶資料,建立自己的數據庫,使用靈活的功能模塊,實現多樣化的分析統計功能,還可以以多種定制化的方式輸出。業務管理子系統是以企業管理的層面,建立各個管理需求模塊,各層各級管理者一目了然,權責分明,上通下達,靈活處理。
2.2 優先加快實施用電信息采集子系統建設
首先要加快專變終端和智能表加裝步伐。是推進抄核收業務的前提。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分步有序地組織終端和智能電表的加裝,實現客戶的用電信息實時采集,同時擴大集中遠程抄表實施范圍,對采集系統覆蓋地區的客戶全部取消人工抄表模式,實現集中、自動、遠程抄表,不斷提高自動抄表應用比例,提升用電信息采集成功率。這是用電信息采集子系統的基礎,由此改變舊有的分散、人工現場抄表模式,實現“全采集、全覆蓋、全費控”的現代化抄核模式。
電力企業各個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分工協作,提高用電信息子系統的采集效果,至關重要。
2.3 輸入原始數據或者對接原始數據庫到數據分析統計子系統,建立綜合各種數據庫或者對接處理機制
以用電信息采集子系統成功穩定運行為基礎,就可以逐步建立數據分析子系統。如果電力企業原始沒有使用其他各種管理系統,那么只需要輸入原來的用電客戶信息等到數據分析子系統中。如果曾經使用過其他管理系統,那么數據分析子系統可以接管其原來的數據庫,以后輸入數據就可以直接輸入到數據分析子系統中,而原來使用的管理系統的管理功能,數據分析子系統也可以通過增加智能化管理模塊予以實現。如果還想使用原來的管理系統,那么數據分析子系統也可以只對接其數據庫。由此,原來的各種業務、各種管理流程,可以全部被接管而不會錯亂,而原來沒有實現的業務或者管理流程,智能系統可以實現。一般包括以前人工操作的制訂抄表計劃、抄表數據準備、抄表數據上傳、電費計算等工作,轉交智能系統在后臺自動處理,系統根據設定相應的復核規則,對用戶自動進行判斷,達到在線監控、自動發行的目的,實現營銷業務管理系統抄表智能化,減少人工抄表差錯等。
2.4 應用業務管理子系統,加強全過程管理
在用電信息采集子系統和數據分析子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礎上,就可以實施業務管理子系統了。業務管理子系統可以整合原有的各種業務和管理需求,優化配置公司各種資源,分步驟、量化、直觀的實施各個管理功能。一般將核算異常派工和稽核工單流轉等業務內容由傳統的人工事件監管改為全流程過程管控,由過去的點控制改為面控制,實現了事件處理的全過程監管、集中監控和實時監控,增強了業務工作的管控能力;將傳統抄核收流程中的事后人工核對檔案錯誤改為提前自動對檔案的正確性進行分析,利用智能化抄核收體系對客戶檔案的正確性進行校驗,確保了基礎信息的準確性;實現海量客戶數據分析,實現客戶評估分級管理,為防范呆壞賬以及對口營銷提供有效的支持等等。
3 實施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效果分析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創新技術手段、完善管理機制、全面優化業務流程,徹底變革了傳統的人工電費抄核收管理模式,有力促進了電力抄核收業務的現代化建設,是深化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全采集、全覆蓋、全費控”的重要成果。
通過優化流程,提高了電費抄核收工作效率;;通過推動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深化應用,提升了智能化系統的實用化水平;通過智能化抄核收,減少了人工作業帶來的不規范現象,降低了客戶投訴率。自動化抄核收創新了集約、專業、實時、智能、高效的抄核管理模式,使得電力抄核收業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優質服務能力顯著加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增強。
3.1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提高了抄核收工作效率
自動化抄核收管理模式改變了過去采取人工抄錄或抄表機上下裝等手工輸入模式,實現了抄核收的智能化運行,通過專業化運行維護實現了用電采集信息的挖掘分析和專業系統的業務融合,實現了抄表管理和核算管理的一體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了電費抄核收工作效率,減少了工作差錯,提升了工作效率,優化了電費抄核收人力資源配置。
3.2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實行閉環管理,降低了業務異常差錯發生率
業務開展過程中,通過全面管控,提前預警,提升了抄核收工作管控能力。通過檔案校驗異常、業務異常、自動化運行異常等業務模塊,在智能化管理系統中按照統一標準進行缺陷處理,對毎一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督促落實。通過復核異常、異常信息確認、異常分類、異常派工、異常處理等管理環節,實現業務復核異常的全過程閉環管理,有效降低了異常差錯的體外循環和不規范行為。
3.3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統實時監控常態化,增強了營銷業務管控能力
通過對抄表時限預警、核算時限預警、智能審核監測、智能復核監測等各業務環節的全面預警與監測常態化,確保了抄核收業務的規范處理和準確及時;各個業務環節和運行指標全部在監控中心的數據平臺上實時顯示,系統自動提示異常信息,做到業務處理過程的實時跟蹤監管。
參考文獻:
[1]申梅花.低壓電力用戶遠程集中抄表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湖南大學,2007年.
篇10
一、引言
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重要發展進程,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和環境的影響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科學事實,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種措施減排二氧化碳。中國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的締約方之一,雖然在《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不承擔溫室氣體的減排任務,但是,作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在不遠的將來勢必會承擔更多的減排任務。國家已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實現GDP能耗水平下降20%的目標,并將在“十二五”期間制定更為嚴格的能耗排放標準。在節能減排的發展趨勢下,采取致力于低碳發展的創新金融工具和手段,應用“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acting,EPC)這一全新的節能金融機制,已成下一階段節能減排的重要方向。較之于歐美相對成熟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場,中國仍處在節能金融機制的探索階段,在推廣EPC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的障礙,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對EPC中的節能服務合同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二、背景及文獻綜述
合同能源管理(以下簡稱EPC)是一種致力于節能融資的新型金融機制。受全球和國家氣候變化應對政策的影響,與碳減排相關的節能服務市場規模日益壯大,以建筑、工業和交通等部門為代表的高耗能產業部門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節能挑戰,他們需要專業的節能服務公司為其提供高水平的節能服務。與此同時,盡管節能可以在長期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在初期往往產生較大規模的資金和資源投入,使得大部分中小型的節能客戶望而卻步。節能服務在成本和收益上的時間差顯然為那些可以解決節能初期資金缺口的創新金融工具提供了發展的機會,EPC正是為此應運而生。
在EPC的模式下,節能服務公司(國外稱為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國內名為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EMCo)與能耗部門簽訂節能服務合同,為節能項目進行投資或幫助其向金融機構融資,向其提供能源效率審計、節能項目設計、原材料和設備采購、施工、 安裝及調試、運行、保養和維護、節能效益保證、檢測和確認等一條龍服務, 其關鍵所在便在于通過節能服務公司的介入使客戶在未來產生的節能收益得以資本化,使之提前用于節能改造的成本投入。在合同期內,節能服務公司的投資回收和合理利潤由節能項目產生的節能效益來支付,或者由節能服務公司與節能客戶共同分享項目的節能效益,在合同期結束后,一切設備的所有權和以后產生的節能效益歸節客戶所有。在該模式下,節能服務公司不僅提供節能管理上的經驗和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利用其它多種融資渠道來為有節能需求但又缺乏節能資金的客戶提供金融上的保證,這顯然比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節能服務有更大的生命力(P. BERTOLDI 2005)。
(一)常見的合同模式及比較
EPC有兩種最基本的合同模式,分別是節能量保證型(Guaranteed Saving Contract)和節能效益分享型(Shared Saving Contract)。
節能量保證型,是指在節能服務合同中節能服務公司向客戶承諾最低節能指標,保證其項目在改造后的節能收益。在項目實施后的合同期內,由客戶歸還進行節能改造的金融機構貸款,如果實施節能措施后的合同期內項目的節能收益沒有達到節能服務公司在合同中承諾的數字(通常還包括統計誤差), 那么節能服務公司必須將這部分收益差額退還給客戶。而如果節能收益超出合同規定的部分則可在雙方同意的基礎上按合同上事前商定的比例分配。
節能效益分享型,則是指即合同中商定工程初期進行工程改造的款項可由節能服務公司單獨融資,或者與客戶分擔融資,項目運行后所得的節能收益在節能服務公司和客戶之間按比例分配,其中節能服務公司分得的節能收益足以償還其進行節能改造的貸款以及保證其合理利潤率。
以上兩種合同模式的區別主要是借貸風險的承擔者不同(Cudahy and Dreessen 1996)。對節能量保證型合同,節能改造的工程款由節能服務公司為客戶尋找,以客戶的貸款信用向融資機構借貸,這筆貸款也由客戶自己歸還,此時,貸款信用是與客戶的日常借貸信用相聯系,同時節能服務公司也必須保證每年的節能收益能夠償還這筆貸款的利息和本金, 使客戶得以在合同期內還清所有貸款。因而,借貸風險由客戶承擔,而節能服務公司則承擔項目的運營風險,從而實現風險的共同分擔。但由于貸款人是客戶,所以這筆貸款是出現在客戶的,而不是節能服務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節能服務公司就可以以保持較高的現金流和較低的資產負債比,來同時承接多個節能服務項目(Poole and Stoner 2003,Bertoldi and Rezessy 2005)。
而對于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則是由節能服務公司承擔所有主要的風險――借貸風險和項目運營風險。也就是說,節能服務公司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貸款出現在節能服務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而客戶與第三方金融機構沒有借貸上的聯系。這樣一來如果客戶中途沒有按照節能服務的安排進行運營,從而產生了節能效率的不足,其結果就會比前一種模式更大程度上影響節能服務公司的收益和債務。同時,并且每年回收節能收益的方式使得節能服務公司的資金流動比較緩慢,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率也會較高,并影響到它的下次借貸。
所以,在節能服務市場發展的初期,節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比較有利于吸引客戶進入市場(不用承擔較大的風險),有利于節能服務市場的培育,但是卻不利于負債能力有限的中小型節能服務公司的發展,只有在節能服務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由于節能服務的需求規模擴大,出于分擔風險的需要,合同模式才會逐漸向節能量保證型過渡,這種模式有利于比較有利于節能服務公司的長期發展。(Hansen 2004)
(二)關于EPC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外大部分對EPC的研究都是基于市場調研的數據以及實踐經驗的一些總結和定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對EPC的合同模式進行介紹和比較,以及對各國EPC和節能服務的發展過程、現狀和經驗教訓作總結和歸納。
國內有關EPC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在總結分析歐美各國開展EPC的情況和EMCo發展狀況(朱霖 2003,吳剛 2006,續振艷 郭漢丁和任邵明 2008),以及調研和總結分析國內節能服務市場現狀和EPC推廣與EMCo經營面臨的諸多障礙(楊振宇 趙劍鋒和王書保 2004,王李平 王敬敏和江慧慧 2008,張春雷 2008)這兩個方面,而對合同模式本身的理論研究比較缺乏。
本文將嘗試通過模型來對最常見的兩種合同模式――節能量保證型和節能效益分享型進行比較分析,通過社會總福利函數來討論在不同合同模式對節能服務效益的影響,以及分析節能服務公司和客戶間的博弈行為所產生的制度和福利效應。最后,通過模型分析總結出一些結論并且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三、兩種合同模式的制度和福利分析
(一)基本框架
模型的基本設定:
e為客戶按項目設計進行節能化管理和運營的努力水平
q為項目本身的系統性風險系數
s(e,q)為項目最終實現的節能量,,即在風險系數不變的條件下,客戶按規定運營的程度越高或者簡單講客戶的努力水平越高,則實現的節能量越高,但是努力的邊際回報是遞減的;并且項目的風險系數越高,同樣的努力水平實現的節能量越低。節能量的貨幣表示為,其中P為能源的價格。
c(e,q)為客戶努力的貨幣成本,,即在風險系數不變的條件下,客戶的努力水平越高,努力的成本就越高,且努力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并且項目的風險系數越高,同樣的努力水平花費的成本就越大。
L為EMCo為客戶進行節能改造的花費,由第三方金融機構貸款,需要在合同期內歸還。
我們將客戶和EMCo的效用簡單考慮為分到的節能收益減去付出的成本。
節能量保證型合同模型:
S*為項目在改造后,在能源價格處在合同規定的最低水平時,能夠保證客戶償還貸款的預期節能量,r為當實際節能量超過預期時,EMCo可分得的比例
在實際節能量s>s*時,
在實際節能量s≤s*時
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型:
t為合同規定的保證EMCo能夠償還貸款時分得的節能量比例
(二)兩種合同模式的制度性分析
在考慮外生因素――項目的系統性風險和能源價格的影響時,我們不考慮EMCo與客戶相互之間的作用,因為他們的相互作用造成的他們各自的效用變動對社會來講只是福利從一個口袋向另一個口袋的轉移,對社會總福利來講是沒有什么影響的,所以我們只需要考慮社會總福利函數:
(7)我們分別加總節能量保證型以及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的客戶和EMCo效用,最后得到的社會總福利函數的形式均是
(8)即社會總福利是實現的節能量水平減去在項目實施時客戶按規定運營付出的努力成本以及歸還給融資機構的貸款,它與三個因素相關:項目的系統性風險、能源的價格,以及客戶的努力水平。
考慮外生的因素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我們首先排除內生因素-客戶的努力水平e的影響。
給定項目風險q和能源的價格P,在社會總福利函數中對客戶的努力水平求導:
(9)
由于,則在給定項目的系統性風險系數的情況下,實現社會最優福利水平的努力水平是使努力對節能量的邊際貢獻與客戶努力的邊際成本相等,即Pse=ce,從中我們可以推出最優努力水平ew(q,P),即每組給定的項目的風險系數和能源價格總會對應一個客戶的最優努力水平ew(q,P),使得在這個努力水平下的社會總福利函數為:
(10)
這樣我們在假定客戶總是進行最優努力的情況下討論項目的系統性風險和能源價格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
1.項目系統性風險()
在以上函數中對q求導,根據包絡定理:
(11)
由于sq0,(11)式小于零,即當項目的系統性風險很大時,即使客戶進行該風險水平下的最優努力,社會福利仍然有可能為負。
在W=0處,對應每一個給定的能源價格P我們可以從總福利函數(10)中解出一個社會可接受的最大風險系數q*=q(P),當項目的總風險超過它時,實施EPC會造成社會總福利的凈損失。
在現實中影響項目系統性風險系數q的因素主要有:
技術進步。在節能服務的合同期內,若有新的更準確和完善的測算和認證實現的節能量的方法出現和被采用,或者新的管理節能項目和實施節能服務的技術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節能項目的系統性風險,根據前面推出的在客戶最優努力水平下社會總福利的變化與項目的系統性風險呈負相關((11)式小于零),技術進步會帶來社會福利的增加。
項目的規模。在節能服務市場上,特別是建筑節能服務市場上,項目的規模對項目實施的風險有較大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要求節能改造的初期投資較多,還表現在項目設計時需要的信息量更大以及在項目實施的合同期內管理和監督更加困難。
以建筑節能服務市場為例,設單位建筑風險系數為,項目的規模系數為a,項目的總風險是,根據前文的分析,在最優努力水平下的社會總福利函數(10),在W=0時存在同樣的,即在單位建筑風險系數相同時,項目的規模越大,面臨的風險也越大,也越易超越社會可接受的風險系數上限從而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則項目的規模上限是。
2.能源價格(P)
在社會總福利函數(10)中對能源價格求導,根據包絡定理可得:
(12)
由于對每一個給定的項目系統性風險系數,客戶在最優努力程度下實現的節能量總是為正的,所以能源價格的上升會增加社會總福利,即在能源價格較高的情況下,不論通過哪一種合同模式實施節能服務對全社會來講都是有益的。
在W=0時,可以找到可接受的最低能源價格Pmin,當P
(三)兩種合同模式的福利性分析
前面我們分析了項目的系統性風險因素和能源價格這些外生的因素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下面我們從兩種合同本身出發,來分析不同合同模式下,客戶和EMCo的效用,以及他們各自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各自的效用。
1.兩種合同模式的比較
在節能量保證型模式下,s*為保證客戶能歸還貸款的節能量指標,而在節能效益分享型模式下,t為在預期節能水平下保證EMCo能歸還貸款時,EMCo分得的節能收益比例。那么對于一個系統風險性風險確定的節能項目,經測算得出的進行改造后的預期節能量無論采用哪種合同模式均是相同的,所以,當實際節能量為s*時,一定會成立:
,則根據 (13)
以預期節能量s*為分界點:
當實際節能量s≤s*時
當實際是實現的節能量s>s*時
(17)
可以看出 ,即在實際節能量未達到預期時,客戶在節能量保證型的合同模式下獲得更高的效用水平,而節能服務公司在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獲得更高的效用水平,因為根據節能量保證型的合同規定,在實際節能量達不到預期時節能服務公司需要支付這部分差額給客戶,在該種情況下合同總能保證客戶的收益。而在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客戶需要自己承擔損失。
而與的符號取決于t與r的比較,即當節能量超過預期水平時,兩種合同模式下客戶與EMCo的效用孰高孰低,取決于對EMCo對節能效益的分配比例,由于在節能量保證型合同模式中EMCo僅承擔項目運營風險,而在節能效益分享型模式中EMCo承擔了借貸風險和項目運營中的風險,所以要求的分配比例t會比較高,所以在通常情況下t>r,即
則客戶與節能服務公司從自身效用角度考慮對合同模式的選擇如下圖所示:
以上選擇結果的可能解釋是,對于公共部門、大型社區和大型企業來講,它們本身的借貸信用較好,比較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在金融體制較完善的歐美國家,這些部門出于節能社會和經濟效益而在采用節能改造技術上有著較高需求,使得他們傾向于以自身信用進行融資。并且,在EPC中,節能收益用于彌補節能改造成本,并進行還貸,所以項目運營的風險是與借貸的風險緊密聯系的,對前面提到的節能客戶來講,只要項目運營成功,借貸風險基本不存在,也就是說他們基本不承擔任何風險,而如果項目運行的不盡人意,節能量未達到預期水平,也是由節能服務公司來彌補損失。所以從總體來看,節能客戶面臨的風險是較低的,這也許是他們傾向節能量保證型合同模式的一個原因。
2.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的福利分析
在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中,要求在測算的預期節能量水平下EMCo所分得的節能收益能夠歸還銀行貸款,即在保證的條件下,對應每一個預期的節能量水平,有一個分配比例,預期的節能量水平越低,則EMCo要求分得的比例就越高,則在實際項目操作中,EMCo有激勵低報預期節能量水平,以期獲得更高的分配比例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
下面對這種情況建立博弈模型進行分析
分階段:
第一階段:EMCo確定分配比例t
第二階段:客戶看到分配比例和對應的預期節能量,在合同期內選擇其努力水平e
用逆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求解
看到EMCo選擇的分配比例t時,客戶選擇一個努力水平最大化其效用,即:
(18)由于,則在時有客戶效用最大化下的努力水平e(t)。
預期到客戶的努力水平, EMCo的選擇分配比例t最大化其效用,即:
(19)
由于,則在時有EMCo效用最大化下的最優分配水平。
但是,社會在實行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時,還需要考慮節能服務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
對于社會福利函數:
(20) 由于,則當時,社會總福利最大,此時的客戶努力水平是ew。
比較ew與e(),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分配給EMCo的比例越大,則客戶的努力水平越低,并且極端的情況,即當客戶全部占有節能收益時,客戶的努力水平是最大的,所以在t>0時,總會成立e()
令W=0,會得到一個對應的e0,并且e0=e()在時,會得到一個對應的0,這是在保證社會總福利為正時EMCo所能確定的分配比例的上限,當分配比例大于0時,不能對客戶的節能努力構成足夠的激勵,從而不能產生令社會滿意的節能效果。
所以在節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模式下,節能服務公司有可能低報預期的節能收益,并通過制定較高的分配比例以獲得更多的實際節能收益,而客戶考慮到這樣的情況,則會根據分得的比例選取一個最優的努力水平,以實現相應的節能收益。在此,如果節能服務公司能夠比較準確的預計到客戶努力水平對分配比例的反應情況時,就會選取較為合理的分配比例,而不會制定過高的分配比例,造成客戶努力程度不足而最終致使低效的節能水平。然而,如果節能服務公司不能形成對客戶努力水平對分配比例反應情況的準確預期,為了規避客戶努力不足造成節能量水平較低的風險,節能服務公司有激勵制定一個更高的分配比例,來保障其最基本能夠歸貸款,而這樣一個過高的分配比例可能對社會總福利帶來負效用。
四、基本結論
前文中我們建立模型對EPC的合同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并通過兩種常見的合同模型分析了EPC在推廣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問題。基于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結論:
(一)制度角度
無論采取哪種合同模式,項目本身的風險和能源的價格都是在進行EPC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影響因素。
社會可接受的項目風險系數存在上限。考慮到項目規模越大,越難以進行管理和監督,由此,項目的規模越大,項目的風險系數越高,從而社會福利可接受的項目規模也存在著上限。
能源的價格則存在下限。能源價格過低時,能耗部門的耗能成本較低,開展節能服務產生的節能收益并不顯著,節能收益甚至無法彌補節能改造的成本,在此情況下,客戶接受節能服務和采用EPC的積極性較低。
(二)福利角度
通過比較兩種合同模式下客戶和節能服務公司的各自福利,可以看到,客戶總是傾向于選擇節能量保證型合同模式,而節能服務公司比較傾向于選擇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
就中國而言,雖然現在大部分項目采用的都是節能量保證型合同模式,但是我們仍處在EPC市場發展的初期,出于推廣EPC和發展EMCo的需要,應著力于發展有利于培育市場的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而當市場逐漸成熟和金融體系較完善時,再過渡到風險分攤的節能量保證型合同模式。因而,在EPC的初期推廣中政府應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保護。一方面政府需要對EPC市場進行合理規制,不僅要為符合市場準入標準的節能服務公司進行貸款擔保,而且還要逐步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為EPC提供服務。另一方面通過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推廣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時,EMCo和客戶的博弈過程中可能會有不合理的行為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EMCo可能會低報預期節能量而獲得高的分享比例,而客戶可能會采取規避措施,不完全按合同規定運營,造成節能量水平達不到預期目標。這時需要政府或者政府設立的第三方獨立機構對合同簽訂進行項目審計以及對合同執行過程中客戶的行為進行監督,提高博弈雙方的信息透明度,以避免不合理的行為給社會帶來的福利損失。
參考文獻:
1.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 General Joint Research Center
2.Cudahy, R. D. and Dreessen, T. K. 1996. A review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ergy Services Companies(NAESCO) report to the World Bank, March
3.Dreessen, T.K., 2003.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dominant world ESCO models; shared savings and guaranteed saving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Pan-European Conference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ditor: Bertoldi, P.
4.Edward Vine.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 industry [J]. Energy Policy,2005(33):691-704
5.Hansen, S., 2003.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models and risk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at the workshop Developing the Business of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organized by Ibmec and INEE, Rio de Janeiro, In 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
6.Hansen, S. (Kiona International, USA), 2004. Personal communication, January. In 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
7.Hopper, N., Goldman, C., McWilliams, J., Birr, D. and McMordie, K., 2005. Public and Institutional Markets for ESCO Service Comparing Program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55002, March
8.Osborn, J., Goldman, C., Hopper, N. and Singer, T., 2002. Assessing U.S. ESCO Industry: Results from the NAESCO Database Projec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50304, August
9.Poole, A.D. and Stoner, T.H., 2003. Alternative financing models for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Sponsored by the USAID Brazilian Clean and Efficient Energy Program (BCEEP), administered by Winrock International
10.The EMC Association of China (EMCA), 2006. “市場化節能新機制――合同能源管理”,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2005年對中國EMCo調查報告
11.rge-Vorsatz, D., 2007. An Assessment of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SCOs) Worldwide,Sponsored by WEC ADEME project on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 administered by World Energy Council
12.王李平,王敬敏和江慧慧:“我國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施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J], 《電力需求側管理》,2008年1月,第10卷第1期,16-18頁
13.吳剛:“美國合同能源管理( EPC)市場發展現狀”[J],《大眾用電》,2006(6), 15-16頁
14.續振艷,郭漢丁和任邵明:“國內外合同能源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綜述”[J],《建筑經濟》,2008年第12期,100-103頁
15.楊振宇,趙劍鋒和王書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的發展及待解決的問題”[J],《電力需求側管理》,2006年11月,第6卷第6期,10-12頁
16.張春雷:“我國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施的難點分析與對策研究”[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8年第1期,113-115頁
17.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篇11
文獻標識碼:A
1、思想與方法
1.1思想
不同于基于理性主義(規則、轉換、中間語言)和基于經驗主義(實例、模板、統計)的翻譯方法,基于知識管理的協同翻譯方法的本質是提出了以用戶模型為核心的知識管理與機器翻譯技術融合的新思想,關鍵是在創建用戶狀態模型和用戶行為模型的基礎上,將翻譯人員作為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行一體化設計,從而動態優化系統的全過程控制策略,實現人機雙向對翻譯知識的動態積累、實時轉化、同步增益,進而實現翻譯過程的人機合一。
從全自動高質量的翻譯到人助機譯的翻譯,再到機助人譯,反映了人們對機器翻譯認識的不斷全面、客觀和深化。無論采用何種翻譯方法,一條公認的原則是:系統對知識的擁有量、應用能力和對知識管理的有效性決定了翻譯的質量和效率。
人作為知識管理系統的核心角色,可以看作是知識的直接“載體”,也是典型的知識管理“系統”。實現知識管理和機器翻譯的融合,其本質就是要實現翻譯用戶與翻譯系統的融合,即需要將用戶作為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行一體化設計,構建以人為本的人機協同翻譯環境,從而確保用戶和系統的優勢得到最大化發揮。
以下是基于知識管理和智能控制的協同翻譯平臺(以下簡稱:協同翻譯平臺)在系統設計模式上與自動翻譯系統和輔助翻譯系統的區別:
自動翻譯系統:該模式中用戶與系統不能交互,用戶只能被動地接收系統自動生成的翻譯結果;系統不能得到用戶的反饋,系統所使用的知識也是靜態的。如圖1所示。
輔助翻譯系統:與自動翻譯系統相比,輔助翻譯系統(包括人助機譯或機助人譯)中增加了人一機交互模塊,用戶能夠通過交互界面有限地參與機器翻譯過程并指導譯文的生成,系統能夠記憶用戶的最終翻譯結果并作為之后翻譯的參考。如圖2所示。
協同翻譯平臺:通過創建用戶模型,實現了人(用戶)機(系統)的一體化設計,使用戶、系統和知識處于一個和諧統一的管理平臺中。用戶模型作為用戶在系統中的一種映射,為系統在翻譯過程中的決策優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進一步提高了翻譯知識積累和應用的有效性。如圖3所示。
在協同翻譯平臺中,人與系統的翻譯能力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也同步增長,同時相互的適應性也越來越強,協同工作效率也越來越高。如圖4所示。
1.2方法
綜上所述,用戶模型是知識管理與機器翻譯技術融合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創建用戶模型,使各系統能夠動態獲取和共享翻譯過程中的知識,并通過系統與用戶、用戶與用戶的協同工作,實現了全過程中知識的有效循環和共同增益,從而確保了用戶和系統的優勢得到最大化發揮。
1.2.1用戶模型分析與設計
用戶模型是用戶在系統中的一種映射。映射建立的過程是針對設計目標,對用戶進行抽象的過程。在對協同翻譯全過程中用戶和系統交互狀態和行為分析的基礎上,本平臺提出的用戶模型包括狀態模型和行為模型,狀態模型描述了用戶的特征(靜態屬性)和屬性(動態屬性),行為模型描述了用戶在翻譯過程中動作(顯)和決策(隱)。如表1所示。
1.2.2過程數據采集和處理
由于用戶數據的來源和性質不同,本平臺采用多種策略的數據采集處理方案。具體過程如下:
1)用戶靜態屬性
用戶靜態屬性來自用戶的自然狀況,可由個人簡歷等文檔中抽取和挖掘,這里不再細述。
2)用戶動態屬性
用戶動態屬性是通過實時采集用戶翻譯過程中的任務接收時間、任務提交時間、質檢分數、翻譯總量等基礎數據,動態統計分析出用戶的翻譯速度、翻譯質量、翻譯總量、翻譯排名、質量變化、速度變化等。
3)用戶顯
用戶顯是通過對用戶操作日志進行分析計算得出。具體包括:鼠標左(右)鍵點擊的術語和譯文、鼠標點擊的功能控制按鈕、鍵盤快捷鍵控制的功能、鍵盤編輯的內容和習慣、查詢的記錄、制定的術語、報告的錯誤、檢索的句對、提交的問題等。
4)用戶隱
用戶隱是通過分析協同翻譯過程的各種中間結果所作出的決策。通過對比翻譯和質檢結果、質檢和校對結果,結合翻譯過程中用戶所提出的疑難問題等,分析和評價各種結果的差異和相關語境,從而得出量化(形式化)的結果。
1.2.3用戶模型建立和應用
用戶狀態模型基于用戶靜態屬性和動態屬性建立,其特征包括翻譯速度、速度波動系數、翻譯質量、質量波動系數、領域、經驗和錯誤等特征。其中的翻譯速度和質量反映了用戶的綜合翻譯能力和水平;速度波動系數和質量波動系數反映了用戶翻譯速度和質量的穩定性;領域特征描述的是用戶擅長的專業領域;經驗特征是從翻譯歷史(數量、質量和速度)中分析提取的;錯誤特征是從譯文質檢結果和校對結果中獲取的。
用戶行為模型基于用戶顯和隱建立。如通過分析翻譯人員修改參考譯文和質檢人員修改初期譯文的過程,建立用戶操作行為模型,可以用來輔助用戶更高效地發現和定位譯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其建模的基本思想是:首先要定義人機交互翻譯或校對過程中可能進行的基本操作集合(如插入、刪除、修改、替換等),然后將翻譯或校對過程看作是用基本操作對初期譯文進行標注的過程,即將原問題轉化為一個序列標注問題。在自然語言處理中,序列標注問題可以用CRF、HMM、MEMM等方法來求解,如果假定所有操作是相互獨立的也可以直接使用最大熵模型求解。
與其他現有機器翻譯系統相比,本系統提出了建立用戶狀態模型和用戶行為模型,從根本上解決了動態開放知識庫建立過程中的知識評價、知識沖突和知識共享等問題,實現了知識的有效循環。
綜上所述,用戶模型是用戶在平臺中的一種映射,是實現翻譯過程人人協同、人機協同、人機合一的基礎,是知識管理與機器翻譯技術融合的核心和關鍵。
2、設計與實現
2.1系統設計
基于人機一體化設計思想,面向翻譯全過程構建基于知識管理和智能控制的協同翻譯平臺。平臺以翻譯知識及用戶模型的管理和應用為核心,綜合利用機器翻譯技術(統計翻譯技術、模板翻譯技術、 實例翻譯技術、規則翻譯技術、翻譯記憶技術、知識管理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網絡技術和組件技術,針對用戶對翻譯任務的接收、理解、翻譯、校對和提交的每一環節提供相應的支撐工具,詳見圖5。
平臺主要由用戶(包括翻譯人員、質檢人員、校對人員和管理人員)、協同翻譯子系統和翻譯知識管理系統三部分構成。用戶作為平臺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與系統交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推理、判斷、聯想、學習和決策等能力;協同翻譯子系統提供了用戶在翻譯全過程中所需的各類工具包;翻譯知識管理平成對翻譯知識、過程知識,以及用戶模型進行管理,實現知識的采集積累、加工處理、更新維護和共享應用等。如圖5虛線所示,在人機協同工作的過程中,知識的循環是通過各子系統在用戶與知識庫之間進行。用戶通過各種交互操作實現了隱性知識的顯性化,系統基于用戶模型實現了過程控制的智能化。隨著系統與用戶間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換,兩者的翻譯能力和協同能力也逐步提高。
2.2系統實現
該平臺主要包括:協同翻譯系統、協同質檢系統、協同校對系統、知識管理系統、任務管理系統和系列工具包,基于領域本體建立的大規模知識庫包括用戶模型、雙語術語2 600萬、雙語句對900萬等多種關聯的動態開放資源。下面分別介紹一下平臺各子系統的具體實現方案。
2.2.1協同翻譯系統
協同翻譯系統是本平臺最核心的子系統,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基于網絡的、面向全過程的交互式協同翻譯環境。其主要由翻譯交互、輸入助理、拼寫校改、輔助排版、術語積累、翻譯記憶、用戶行為記錄和多策略引擎等模塊組成。主界面如圖6所示。
圖6中的原文顯示窗口展示用戶當前翻譯內容及進度信息;知識檢索窗口為用戶提供術語、語塊、句子和篇章等相關翻譯知識;譯文編輯窗口是翻譯中間結果編輯的區域;協同翻譯窗口實現了對當前內容、過程和結果的可視化展示和交互控制功能,是翻譯人員最重要的協同區域;譯文顯示窗口展示譯后的雙語對照信息,以便翻譯人員進一步確認和參考;各窗口的不同操作鍵、文字的不同顏色和不同字體風格等是不同的控制策略、用戶模型的不同作用和知識的不同來源的體現。
2.2.2協同質檢系統
協同質檢系統為質檢人員提供了集成化的操作環境。系統由譯文抽檢、自動標錯、規范檢查、質量評估、自動評語、錯誤分析等模塊構成。該系統作為翻譯質量控制的核心,借助統一的用戶模型控制,與任務管理系統的任務分配模塊、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沖突處理模塊、協同翻譯系統的知識展示和培訓系統的考核等進行協同工作。
與協同質檢系統不同,協同校對系統是幫助校對人員對初譯結果進行校對和修改。系統由自動校改、自動對齊、知識檢索、行為記錄和錯誤統計等模塊組成。系統能夠對翻譯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形式化錯誤(如拼寫、單復數、主謂一致等錯誤)進行自動糾正;對語法語義錯誤和不符規范等錯誤進行主動提示。系統通過對校對過程和校對結果的自動記錄和分析,借助用戶模型逐步完善校對知識,調整校對策略,改善校對效果。
2.2.4翻譯知識管理系統
翻譯知識管理平臺通過對翻譯知識(如術語、句對、篇章、實例和規則等)、翻譯過程知識(如新術語、翻譯歷史、行為特征等)以及用戶模型(包括翻譯質量、速度、專業、性別等狀態知識和訓練產生的行為知識)的管理,實現知識的采集積累、加工處理、更新維護和共享應用等。知識管理系統作為整個協同翻譯平臺的管理與控制中心,為協同翻譯系統、協同質檢系統、協同校對系統及翻譯任務管理系統等提供了全過程的支持。
2.2.5翻譯任務管理系統
翻譯任務管理系統通過翻譯任務管理、校對任務管理、質檢任務管理、實施進度管理、培訓考核管理和系統后臺管理等模塊,實現了對翻譯任務、校對任務和質檢任務的導入、導出、分配、實施和監控。系統基于用戶模型研制的任務自適應分配技術實現了翻譯任務與翻譯人員、質檢任務與質檢人員、校對任務與校對人員的最優分配策略,在提高綜合翻譯效率和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翻譯前、翻譯后相關處理需求,協同翻譯平臺還研發了任務聚類分析、術語識別、模板抽取、模型訓練、格式轉換等系列軟件工具,為平臺提供了全方位的實施支撐和應用保障。
3、分析與應用
3.1分析
該平臺在大規模科技資料(如:2億漢字的百萬專利)翻譯工程實踐中取得顯著的應用效果,即500名用戶協同工作,在錯誤率不超過1.5‰(國家翻譯質量標準)的前提下,平均翻譯效率提高2至4倍。
以下是由漢譯英翻譯的三種測試方案的結果分析。
3.1.1方案1:用戶能力測試
在協同翻譯平臺中,用戶與系統的能力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也同步增長,同時相互的適應性也越來越強,協同工作效率也越來越高。
1)日翻譯量測試:自2008年2月1日入職之日到2008年4月18日的專利翻譯人員的數據,見圖7。
由圖7可以看出,經過3個月的人機協同工作,用戶翻譯能力提高了2~4倍。
2)翻譯質量測試:翻譯人員自人職之日起到兩個月后的質量數據,見圖8。
質量評定采用5分制,分數越高質量越好。由圖8可以看出,用戶經過接近1個月的協同工作,翻譯質量穩定在4.5分以上,即錯誤率可控制在1.5‰以下。
3.1.2方案2:系統能力測試
本方案選擇18篇不同專業的專利摘要文獻,成立甲乙兩個翻譯測試小組,每組9人,每人兩篇,由非英語專業、英語專業四級、英語專業八級的翻譯人員組成。甲組不使用本平臺翻譯,乙組使用本平臺翻譯,進行封閉式測試。分別記錄各組成員的實施時間,并對翻譯結果進行打分評價。
甲組測試結果匯總如表2所示。
乙組測試結果匯總如表3所示。
3.1.3方案3:子系統能力測試
本測試方案通過對173名翻譯人員開展調研,分析了主要功能模塊輔助作用,如圖9所示。
由圖9可以看出,術語檢索、交互窗口功能對翻譯人員的輔助作用超過了70%,自動校錯、翻譯記憶、輔助工具功能對翻譯人員的輔助作用超過了30%。
3.2應用
“格微協同翻譯平臺”的成功應用,改變了傳統的作坊式翻譯方式,實現了翻譯服務的智能化、網絡化、工程化和產業化。在我國國防領域、國際合作以及國家知識產權(專利)的國際化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3.2.1科技資料翻譯服務
2007年6月,該平臺成功應用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百萬專利翻譯項目,項目有關信息參見表5所示:
經過必要的培訓和指導,以英語專業本科應屆畢業生為主體的數百位翻譯人員同時基于該平臺進行計算機協同翻譯,最終提前1個月保質保量地完 成了翻譯任務。該項目的成功實施,創造了我國翻譯服務規模最大、專業最廣、速度最快等新紀錄。有力推動了我國知識產權工作的國際化進程,為我國創新工程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必要基礎。
3.2.2網絡在線服務
基于該平臺推出的在線多文種翻譯服務平臺酷客網,為互聯網用戶提供了包括英、日、俄、韓、法、德等語言在內的多文種術語檢索、例句檢索和學習交流等服務。目前注冊用戶已達3萬人,訪問量超過500萬人次。酷客網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外小語種翻譯用戶的首選平臺。
3.2.3翻譯產品服務
歷經多年的產品化研發,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翻譯Robot(協同翻譯平臺)為代表,涵蓋多文種輸入助理、多文種電子詞典、多文種輔助閱讀、多文種輔助翻譯等在內的“環球使者”系列產品,并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應用。累計用戶規模超過12萬。
3.2.4翻譯人員的必備工具
平臺的實用性在多年的產品化、工程化和服務化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實踐和證明。正如Windows操作系統對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和發展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樣,隨著平臺的進一步完善、推廣和普及,也必將成為翻譯人員的得力助手和必備工具,為傳統翻譯產業帶來新的生機和未來。
3.2.5翻譯人才的培養平臺
人機協同翻譯模式逐步代替傳統人工翻譯模式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順應市場需求,機器翻譯人才的培養工作已經變得日益緊迫。該平臺為建立國內最大的機器翻譯服務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
4、歷程與展望
4.1歷程
本文第一作者于1986年攻讀研究生期間就選擇了機器翻譯這個充滿挑戰的研究領域;1988年有幸參加了由日本(ODA)投巨資的“中、日、印、馬、泰萬國語言機器翻譯”項目;1995年回國創建了沈航人機智能中心,率先推出了“環球使者”系列多文種處理軟件。由上百名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以及幾百名用戶組成的研發隊伍,經過二十年的執著探索,走過了自動翻譯(漢英自動翻譯系統)――詞典翻譯(俄語、日語、韓語和法語等一典通產品)――輔助閱讀(俄漢、日漢和英漢等輔助閱讀系統)――輔助翻譯(英漢、漢英輔助翻譯系統)――翻譯工作室(翻譯知識ROBOT)的研發歷程;在對機器翻譯發展艱難歷程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用戶模型為核心的知識管理與機器翻譯技術融合的新思想,實現了技術攻關到需求服務,語言分析到信息轉換,數據驅動到知識管理,難點切入到全過程服務的人機協同翻譯,展示了機器翻譯走向實用的廣闊前景,開創了人機合一翻譯的新方向。
“格微協同翻譯平臺”的成功研制,是產(格微公司的產品開發和承接的大規模翻譯服務項目)、學(北方軟件學院的人才培養)、研(沈航人機智能中心的研究人員二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追求)一體化機制的典型范例(缺一不可);是以項目組主要成員尹寶生、陳建軍等為代表的全體成員長期以來不畏艱辛,勇于拼搏的工作碩果;是多年來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國防基礎科研計劃,以及(教育、信息產業)部、(遼寧)省、(沈陽)市等重點支持的成果;是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從幼苗時精心培育、成長中高度關注的結果;是在汲取國內外機器翻譯領域專家(同行)的經驗和成果精華過程中邁出的可喜一步;是到項目中去、到實際中去、到用戶中去的成功實踐。
篇12
二十一世紀以來,智能建筑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但不論國際上,還是在國內,“智能樓宇”這一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這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智能樓宇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而現今信息科學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大量的研究成果正持續地被應用于智能大廈[1]。
對于智能樓宇來說,其核心是安防系統的集成,所以建立一套智能樓宇信息集成系統,從而將各個弱電子系統集成到一個計算機網絡系統中。通過集中管理智能樓宇內的各弱電子系統,采集樓宇內各弱電設備的運行狀態和工作信息來建立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從而達到智能樓宇安防系統的統一管理。
2 綜合監控管理平臺
智能樓宇管理系統(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的基礎設備控制層和信息管理層之間便是建筑自動化管理系統,是智能樓宇控制系統與智能樓宇信息管理系統的之間的紐帶[2]。
樓宇自動化管理系統是面向樓宇自動化產業的需求,采用了模型子系統集成、數據采集、網絡通信、自動控制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有機整體,是一個二次開發的監控管理平臺軟件。
建筑自動化管理系統具有系統開放性、操作簡便、可靠性能、速度較快等特點,在智能大廈、智能小區等智能樓宇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智能樓宇管理系統的總體目標是:“以軟件為核心,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通過信息共享和交互,將各獨立子系統和各功能集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實現信息共享系統,降低系統的運行成本,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提高系統維護和管理的自動化水平。“IBMS樓宇集成管理系統是基于以太網絡,WINDOWS 2000Server操作系統,通過OPC、OLE和COM+技術和數據管理軟件將系統開放給用戶。IBMS的系統構架如圖2.1所示。
3 平臺子系統功能模塊:
3.1硬件子系統
我們設計的智能樓宇綜合監控管理系統主旨為大廈的通訊、報警、保安、監控及管理等各系統全面提供自動化。工程系統主要分為[3]:
(1)智能化大廈管理系統(IBMS)
為各智能化子系統提供統一的監控及管理 。
(2)樓宇自控系統(BA)
對大樓的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變配電系統,照明系統等設備進行綜合性的自動化監控管理。我們設計的智能樓宇采用開放型建筑物自動化系統XFi。(XFi支持點對點的同層通信,在現場控制域內的XFi的通信總線是無主式的)
(3)通訊自動化系統(CA)
為大樓的對外及內部各通訊系統提供綜合性管理,系統包括話音系統、千兆以太數據通信網絡、綜合布線系統、公共廣播系統、共用天線及衛星電視系統等。
(4)辦公室自動化系統(OA)
通過千兆主干通訊網絡,在智慧樓宇內的辦公室內裝配不同的通訊端口,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包括話音、數據、視像、圖像及多媒體通訊等。
(5)保安自動化系統(SA)
提供大樓保安系統的監控及管理的全面自動化,系統有室內外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防盜報警系統、門禁及巡更等。
3.2 軟件系統模塊
(1)通信功能模塊
智能樓宇綜合監控管理系統的通信模塊主要包含2個主要進程:接收過程和發送過程。在監控網絡的接收過程中,先接收協議分組,并將協議分組傳送到解碼模塊;傳送服務處理功能模塊的路由信令發送到網絡。這2個進程從開放到封閉,貫穿整個集成軟件,不斷的進行通信。
(2)編解碼功能模塊
解碼模塊和編碼模塊構成此功能模塊。解碼模塊實現的是接收過程接收UDP數據包的功能,根據協議要求的格式的解碼,還原為相應的服務,并將服務信息的發送給服務功能處理模塊。
(3)服務處理功能模塊
服務功能模塊是綜合管理軟件的核心模塊。其首要目標是查找信息工作設備對象,并根據需求生成相應的服務流程。協議在同一時間有許多服務原語,不同的服務原語有不同的時間要求,相應的有不同的服務流程。它還有一個功能是接收編碼功能模塊發送來的服務信息,根據服務信息進行相應處理。
(4)設備對象處理模塊
設備對象處理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實現對設備對象的管理。它首先生成設備對象實例信息表中的要求,根據前模塊的處理結果進行實例對象的狀態維護,從而實現對設備狀態的查詢。同時,還可以根據需要修改對象屬性來控制設備。
(5)設備對象數據存儲模塊
在開發綜合監控管理系統軟件的過程中,如何及時保存各種設備的信息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應用XML文件、SQL數據庫等方式來實現這些目標。在本文中,我們使用的數據庫技術存儲各種設備的信息。現在主流的數據庫格式可以實現通過軟件界面實現與客戶端通信的功能。
4 綜合監控管理平臺設計實現
4.1數據庫技術實現網絡集成
現場設備的實時數據寫入是通過組態軟件對服務器的訪問來實現的。可隨時寫入和讀取的實時數據庫,為網絡數據庫技術的運用提供了基礎[4]。
利用組態軟件讀取各功能子系統的實時數據,并將其納入到一個統一的后臺SQL數據庫,以實現實時數據庫和管理數據庫的連接,以及彼此的信息通信。所有信息可以在客戶端遠程查看和調用。
4.1.1 管理數據庫搭建 提供開發數據可視化工具和基于Web的組態工具,用戶個性化地定制操作界面。可以直接生成歷史趨勢圖、實時趨勢圖、報警畫面、及其進行動畫連接等。
用Windows2000Advance Sever來實現管理數據庫。根據需求分析,設計智能樓宇監控管理系統的管理數據庫,以“manage data”命名,管理數據庫中含有五張數據表單。數據表一命名為useinfo,用以存放操作員的username(用戶)和password(密碼)。其余4張表存放的是樓宇監控系統和安防監控系統監控點的信息。
4.1.2 web程序開發
對于Web應用程序的開發,Visual Inter Dev和FrontPage是比較常用的開發工具。Visual Inter Dev可以為ASP編程提供較好的環境,Inter Dev提供了許多的內置實用工具,如DTC(Design Time Control),利用DTC可以簡化Web端應用的開發。而且Inter Dev還可以在編譯后生成Global.asp文件,在需要設置Web應用所需要的全局變量時可以使用該文件。每一個訪問該站點的用戶都會被分配一個唯一的SessionID,通過該變量獲取和解析,便可以實現對系統中某用戶的跟蹤。
4.2數據處理客戶端
用戶通過基于Web瀏覽器的數據處理客戶端,通過發送向數據庫的請求,取得數據服務器上的數據,并通過后臺服務器,計算設備運轉的相關參數[5]。
數據處理只涉及到數據庫的訪問和數據處理,對于不同的處理模塊,采用面向對象技術進行劃分。
客戶端每隔一段時間從數據服務器讀取一次設備運轉的相關數據,然后根據設備的相關參數計算設備的資源消耗形成資源消耗報表,并利用數據分析,對設備今后的消耗量進行預估;同時檢查故障設備,上報用戶。
5 結束語
篇13
二、 住宅小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中防范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研制和應用
將攝像機安裝至小區的出入口、車庫、主要通道、重要住宅樓門庁,以圖像的方式把實時監控信息傳送至管理中心,小區管理人員通過閉路電視便能直觀地掌握重要場所的信息。閉路電視系統的主要技術為系統的傳輸寬帶、攝像機的清晰度、視頻信號的信噪比及電視信號的制式等。在管理中心,閉路電視系統的主要設別包括視頻分配器、監視器、錄像機、畫面分割器、分控設備、視頻切換器及時間日期發生器等。
如何保障攝像質量在設計中至關重要,如對于距離大于400m的攝像機視頻信息應采用線路放大器來提高其增益,選用低照度高分辨率的攝像機保證夜間能見度不高時的攝像質量。小區工作人員可在應用該系統時同時觀察各個監控畫面,各路攝像機圖像都是經多畫面圖像處理壓縮后的,便于管理監控。如果工作人員在監控過程中察覺到圖像存有異常,可將其通過主機調出該圖像進行全畫面細節觀察。
三、住宅小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中出入口管制系統研制和應用
該系統為小區第一道安全屏障,它需要與周界防越相配合來準確識別進入小區人員和車輛,防止非法人員由圍墻非法進入小區。在小區大門口監控和控制車輛出入住戶出入及訪客出入。并在小區人員出入口設置門禁系統,小區管理人員、住戶及保安人員均配備不同級別的IC智能卡,以此鑒別和確認小區住戶出入人員身份。采用信息登記模式針對出入小區人員并通過樓宇系統識別獨立訪客。本文系統研制中重點采用先進的集成芯片卡技術解決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準確快速通過小區入口問題,尤其芯片卡能在0.6m之內自動檢測,便于更快的實現合法人員通過。
四、住宅校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中住戶報警系統研制和應用
住戶報警系統即通過住宅門窗及室內其他部位安裝各種探測器,當監測到警報時,會立即通過住宅內的報警主機傳送至智能治理中心,計算機收到警報信息后會準確顯示警報發生的住戶名稱、具置和警報類型,最后提示保安人員及時趕赴現場確認警情,從而確保住戶和人身安全。該系統作為小區的第三道屏障,是有效防范內部及外部各種意外災害的有效措施。尤其在設計中有針對性地設置了感煙探測器、紅外線雙鑒器、緊急按鈕及門磁開關、燃氣泄漏報警器等報警終端,值班人員會通過室內對講分機掌握報警信號,進而就近調度保安人員及時處理。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住宅小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的研制和應用得知,其系統主要分為安全防范系統、信息網絡系統和物業管理系統,各個子系統共同發揮作用,有效滿足住宅小區用戶舒適、安全和方便的需求,此系統的應用為用戶構建一個高效自動化數字網絡社會的同時,也相應地提高了住宅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