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互聯網+ ”即傳統行業中深度融入互聯網理念, 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形態。其本質是借助互聯網 信息技術平臺,使得傳統行業完成升級改造,具有 在線化和數據化的特點,因此為傳統行業添加了新 的力量,一步步完成創新和優化 。伴隨著“互聯網+ ” 理念的興起,教育與其他傳統行業一樣,要充分利 用這一新型生產力水平,從而取得適合時代特點的 發展。目前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遠程學習,網絡學 習等為代表的教學手段,以微課、慕課等為代表的 教學模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利用手機等 便攜電子設備逐漸成為學習的主流設備,這些使得教育理念和目標發生了全方面的深刻變革 。
一 “互聯網 +”高職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
改革的意義 為及時線企事業單位的生產、服務領域提供高 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在21世紀的今天, 只有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同時使得高職教育行業蓬勃發展,教學質量得到快 速提高。“互聯網+ ”這一新興理念的興起,將新型 互聯網技術融入高等職業教育行業中,從而優化配 置高職教育資源,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理念得到了創新 。因此,通過“互聯網+高職教育” 這一新形態,利用信息手段和信息技術促進高職教 育行業建設水平,改革高職教育行業各個專業的教 學模式,是新時期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 植物保護專業是生命科學領域農業科學類的一 級學科,也是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優 勢專業。研究農業有害生物形態、分類、發生發展 動態、預測預報方法,從而對其進行綜合治理的技術。 是廣大涉農高等職業學校必開的專業之一。在新時 期,高新技術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廣泛應用到 這一專業,使其產生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為農產 品交易、植物檢疫以及人們日益關注的食品安全等 領域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植物保護教學,如果采用 傳統教學方法,按照書本上的理論照本宣科,則讓 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絲毫提不起一點興趣,好 的教學方法就是要結合相關案例進行教學。植物保 護專業對于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要求很高,它使得 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運用“互聯 網+ ”的理念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 學內容上要緊跟解決生產實際中出現問題的新理念 和思路,并傳授給學生;在教學方法上要提高學生 的實際操作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因此,依托“互 聯網+ ”理念,對高職植物保護專業進行教學模式改 革,讓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充分地被學生所利用,教 學質量才能得到大幅提高。
當前,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經過多 年發展,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 展,傳統教學模式在形成完善體系、服務新形勢下 人們生產生活需要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體 現在:人才培養理念不清晰;缺乏科學培養觀,教 學理念相對落后;課程內容體系相對滯后,缺乏前 瞻性;教學方法陳舊,手段單調,缺乏創新;實驗 教學資源和儀器設備與生產實踐脫節等問題 。 為適合新形勢下,高職植物保護專業對人才質 量的需求,必須借助“互聯網+ ”思維,對傳統教育 模式進行改革,建立新型人才培養和教學理念,將“互 聯網+ ”融入教學內容和方法中,從而提高植物保護 專業的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人們生產生活密 切相關的農業產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 “互聯網 +”思維下高職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一)建立植物保護專業虛擬仿真實驗環境
由于植物保護專業的很多實驗項目受到季節、 作物及有害生物種類,實驗技術及成本、危險性有 害生物的威脅等因素的限制,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和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5] 。因此,將“互聯網+ ”理念 融入植物保護專業實驗硬件環境中,是教學模式改 革的重要方面。可借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構造植物 保護專業虛擬仿真實驗環境,從演示型實驗、基本 技能綜合型實驗及設計型實驗三個方面,采用近期 的計算機手段,集成 “教、學、做”一體化的理念, 從而為實驗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對小麥整個生育期進行仿真演示。小麥的 生長經歷出苗、分蘗、越冬、返青、拔節、孕穗、 抽穗、開花、灌漿、成熟等各個時期,需要在田間7-8 月的時間才能觀察完成。采用虛擬仿真手段構建出 的小麥全生育期各個階段的生產發育變化趨勢,在 短短的30分鐘就能一一的在屏幕上呈現出來,這樣 消除了自然田間觀察時間和空間的制約,讓學生在 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掌握這一重要知識點,使得長時 間的實驗短期化。并且仿真演示這種形式也極大地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再例如, 對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動態及防控對策進行虛擬仿真。 在傳統實驗課上,只能通過圖片和文字向同學們進 行展示,這種微觀過程非常抽象,學生難以獲得直 觀感受,只能死記硬背,對此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就變得非常困難。而虛擬仿真軟件按照時間發展順 序呈現了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動態:冬季,小麥 條銹病以菌絲在病葉里越冬;第二年春天,小麥返 青后,菌絲開始復蘇擴展;當平均溫度上升到5 ℃, 就可以產生孢子,在下雨和結露時,小麥條銹病就 會迅速蔓延和擴展,從而產生大流行。虛擬仿真軟 件讓整個過程非常直觀地出現在學生面前。同時, 在軟件中學生還能通過判斷、選擇等交互式的方法 逐一參與各個小知識點中,從而極大的提高學生的 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該技能的掌握。
(二)開發“互聯網 +”植物保護教學資源與方法
目前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依托的云教學平臺正 在形成,開發云教學平臺下植物保護教學資源,用 學生樂見的虛擬、交互學習的手段,并將課堂教學 和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相互結合,增強學生對植 物保護專業的興趣,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對植物保護 專業知識充分掌握 。“微課”是近些逐漸發展起來 的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形式,將植物保護專業一個 教學單元內容融入10-15分鐘的視頻中去,形成全 面而又簡短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形式能夠將一個 完整的知識點簡短、精煉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非常 適合新時代學生個性化、片段化的學習特點。此外, 植物保護專業教學資源庫是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是一 個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學資源庫中資源非常豐富,與該課程有關系的所有資源都可以放入其中,讓學 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可以將目前社會上知名的農 藥企業成功的案例,企業創始人的訪談,及相關專 家的演講等添加到資源庫中,讓學生感受目前該行 業的現狀、以及獲得成功的方法。同時,植物保護 專業涉及的新的技術流程和技術方法步驟多,記憶 困難,可在資源庫中添加課程教學中的實錄視屏, 使得學生在課后可以反復觀看,從而對此教學難點 和重點進行繼續學習和鞏固。另外,針對植物保護 專業特點和從事職業崗位的職責范圍,并參考植物 保護專業職業技能標準,應用互聯網理念,開發出 多樣化教學資源,如讓學生扮演工作時的角色,解 決在工作中出險的種種難題。以職業為導向的這類 教學資源開發,可以讓學生了解畢業后的工作狀態, 更早地進入到工作的狀態,從而達到目前所提倡的 職業為導向的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開 發“互聯網+ ”植物保護教學資源與方法,使得學生 提高了學習興趣,豐富了對植物保護專業文化的認 識,并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實現了理論 和實踐一體化教學的要求。
(三)培養師生科學使用“互聯網 +”教學資源
“互聯網+ ”教學資源構建完成后,科學使用時 關鍵。而當前,部分教師專業知識非常豐富,但計 算機技術知識比較缺乏,不能很好的應用豐富的“互 聯網+ ”教學資源進行教學,部分學生對計算機技術 也缺乏完成的認識,因此,對教師和學生,尤 其是教師,開展相關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可 以使得每位教師都能夠得心應手的將信息技術和專 業知識結合起來。此外,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 教師和學生實施“互聯網+ ”教學模式的整個過程進 行動態監控,并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改,從而 不斷完善和發展適合老師和學生的教學模式。在“互 聯網+ ”背景下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學生是主角,教師的地位和 角色只是協助和指導,這樣學生就有足夠的創新空 間,更能提高學生特別是學有余力的學生的主動性 和創新性思維,從而充分發掘出潛能,對植物保護 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并 能培養其科學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其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四結語
通過建立虛擬仿真實驗環境、開發“互聯網+ ” 植物保護教學資源與方法、培養師生科學使用“互 聯網+ ”教學資源,構建出一套完善 “互聯網+ ”背 景下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并在實踐中 不斷加以改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學 習中體驗靈活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大幅度提 高教學效果。